![]()
![]()
文 | 職業餐飲網 三水
30元一碗的貴價面又“翻紅”了?
在一批貴價面館“狼狽退場”時,“現炒澆頭面”卻拿過了接力棒。
它以30+元高價逆勢上揚,強勢攻占北京、上海等各大商圈,并且跑出了一批新秀品牌,有品牌兩年開出50家店……
現炒澆頭面,何以席卷南北,成為餐飲界 “黑馬”?
![]()
從區域風味到火遍全國,
遍地開花的現炒澆頭面
“街頭的現炒澆頭面,幾乎開得遍地都是。”
這是現炒澆頭面當下在國內的真實寫照。從去年第三季度到今年第二季度,名字中含有“小炒”“爆炒”“現炒”的面類產品熱推指數增長率超過60%。
餐飲端的勢頭就更迅猛,幾乎短時間內全國都刮起了現炒澆頭面,不僅街邊小店紛紛打出了“現炒澆頭面”的招牌或口號,就連陳香貴、醉面、萊得快等品牌都紛紛加入了現炒澆頭面的產品線。
甚至出現了王繁星面館、福和面館、阿大排檔等一批專賣現炒澆頭面的品牌,且發展勢頭猛烈:王繁星在兩年時間門店突破50家、阿大排檔北京首店開業當月營收達到上百萬元……
要知道,現炒澆頭面并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從重慶到上海、蘇州、常熟,幾乎很多地方都有現炒澆頭面歷史。
如今,為什么突然爆火、一躍成為面界“新貴”呢?
1、呈現方式上,強化“現炒”概念,滿足顧客“新鮮”感
“萬州面沒有澆頭面的概念。”
提到萬州的現炒澆頭面時,有本地人這樣表示。
這幾乎是這股熱潮出現之前,很多地方現炒澆頭面面臨的共同“困局”。
在此之前,盡管像重慶萬州、江蘇蘇州等地都有現炒澆頭面歷史,但大多只作為面館的附屬產品存在,既沒有被單獨擰出來,價格也不起眼。
即便有松鶴蘇氏面館這類憑借澆頭把客單價賣到上百元一碗的品牌,其核心主打的卻是食材而非“現炒”,通過蟹黃、鱔絲、蝦仁等高價值食材提升價值感。
換句話說,“現炒”的制作方式,在過去并未被特別強調。
但在新鮮成為熱潮的當下,幾乎大部分澆頭面都喊出了“現炒”的口號,將“現炒”這一核心價值最大程度可視化。阿大排檔在視覺上多次強調“火爆現炒”,王繁星店內也張貼著“面條現煮、澆頭現炒”的標語,透過明檔廚房還能看到師傅們現炒澆頭的身影……
![]()
而在大眾點評上,“鍋氣”“新鮮”也成為它們的高頻標簽。
2、產品結構上,“大塊肉”的澆頭成了主角,給足顧客價值感
合眾合創始人姚哲曾提過,“拌面與湯面的重點不同,湯面的重點在湯底與面,拌面的重點在澆頭。”
當下的現炒澆頭面深諳其理。
澆頭的選擇上,不僅有酸辣雞雜、蒜苗回鍋肉、小炒黃牛肉等常見家常菜澆頭,鱔絲蝦仁、小炒牛蛙、蔥烤大排、糖醋熏魚等特色澆頭,還有蝦仁牛肉、牛肉雞雜等雙澆頭,整體價值感有所提升。
另外,在澆頭的呈現上也與過去有所區別,不再是“肉少量少”,而是以大片牛肉、大顆蝦仁、大塊鱔絲等“大塊肉”為產品賣點,提供肉眼可見的價值感。
![]()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顧客感受到實惠,很多現炒澆頭面店專門推出了“四大免費”產品,比如阿大排擋免費的皖南老母雞湯、白桃烏龍茶、靈魂剁椒醬、上海腌菜,王繁星面館的免費續面、DIY紫菜湯、白桃烏龍茶、限定飲品……它們以自取的模式存在,既能為門店引流,也能給顧客性價比的感覺。
3、裝修風格上,國潮風打卡設計,激發顧客分享欲
當下,一個產品如果在短時間火爆全國,除了產品口味與大眾匹配外,還離不開網絡傳播的助力。
而 “高顏值” 的門店設計,正是觸發消費者主動分享、實現 “裂變傳播” 的關鍵。
過去的現炒澆頭面大多藏在街邊面館店內,它們不注重裝修設計,也缺乏獨特的風格與記憶點,消費者吃完就走,幾乎沒有分享欲。
當下的現炒澆頭面品牌,卻玩出了新花樣,它們通過各種書法、老相片、燈光營造出中式國潮氛圍與質感,把面館從“吃飯的地方” 升級為 “值得打卡的場景”,讓不少人樂意拍照分享。
![]()
這種打卡-傳播-引流的互動形式,也在無形中促進了澆頭面的發展。
![]()
貴價面被吐槽賣不動,
現炒澆頭面為什么能成為面界“新貴”?
“王繁星們”的爆火,是貴價面的又一輪崛起。
2021年前后,在資本看好與持續助力下,以和府撈面、陳香貴、馬記永為代表的貴價面館開始猛攻開店。
然而,僅幾年過去,“高端面賣不動了”的輿論熱潮居高不下,貴價面館品牌們也或多或少陷入發展頹勢:陳香貴、馬記永開店速度縮減、和府撈面三年虧損7億、五爺拌面閉店率高達40%……
在貴價面被吐槽、賣不動的輿論之下,為什么“王繁星們” 卻突然火了?
1、賽道卡位:切入“高品質單人餐”新剛需,替代正餐而非快餐
任何品類的勝利,一定是踩中了消費端的需求。
現炒澆頭面的成功,正是在于它精準切入了一個市場空白——高品質單人餐。
過去,面類作為一頓迅速填飽肚子的快餐,常常“重主食,輕配菜”,難以滿足顧客對營養和體驗的雙重需求。
然而,當下的現炒澆頭面卻顛覆了這一邏輯,它僅用一碗面的價格,同時解決了“主食”和“菜”的問題,把傳統的快餐變成了一份有菜有肉的優質餐,基本能滿足日常正餐的營養和口味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它也逐漸被消費者看做一份完整的、可充當正餐的解決方案,成功開辟了介于快餐與正餐之間的“新剛需”賽道,為后續的規模擴張奠定了需求基礎。
2、產品價值回歸,從“為品牌溢價買單”到“為產品本身付費”
“做品牌、做溢價的邏輯在非社交餐飲里面是不成立的。”
有資深專家在提到味千拉面高溢價帶來困局時曾這樣表示。
不只是味千拉面,早期很多貴價面都在通過環境、品牌故事等抬高溢價。
當經濟上行時,顧客可能心甘情愿為這類“身份標簽”買單,然而一旦環境變化,消費者變得理性,他們就會拒絕為虛高的品牌溢價付費。
眼下現炒澆頭面走紅,其核心恰恰在于,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實現了產品價值的“重構”。
它用“猛火現炒”的鍋氣、“大塊肉”的實在用料,將價值重新拉回到產品身上,同時借助“免費自助”模式拉高性價比,讓顧客找到價值感。
這種與當下市場契合的“質價比”優勢,給品牌了創造了逆勢增長的條件。
3、效率平衡:嘗試破解餐飲“不可能三角”,實現規模化復制
在餐飲行業,存在著一個“不可能三角”:品質、效率、成本難以同時兼得。
過去的面館要么因為追求效率而失去品質保證,要么因追求品質陷入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題。
但如今的現炒澆頭面,卻通過微妙的創新找到了平衡點:強調“現炒”,但整體出餐速度并不慢,像王繁星基本下單后十幾分鐘就能上齊;澆頭豐富,且顧客可自行組合,能夠滿足多樣化的口味需求,實現高頻消費;整體口味較統一,且食材通用,能夠減少備貨壓力,提升后廚效率。
這種模式既保留了中餐“鍋氣”的靈魂,又通過流程優化控制了人力和時間成本,讓該模式能夠實現規模化復制。
職業餐飲網總結:
沒有一個爆品的走紅是完全出于偶然。
正如王繁星面館創始人竇效謙所說,品牌的本質在于“用異國料理的形式做地方菜,用一個菜的方式去做一碗面。”
這句話道破了現炒澆頭面突圍的底層邏輯 :它們瞄準比快餐精致、比正餐便宜的簡餐賽道,用現炒的鍋氣、大塊的澆頭將核心拉回到顧客關心的產品價值上,一躍成為面界“新貴”!
各位,您認為現炒澆頭面怎么樣?能火多久?
主編丨陳青 統籌 | 楊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