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貝預制菜”事件持續發酵,一舉沖上熱搜。原來,西貝大多菜品并非現炒,而是預制菜,價格卻絲毫不遜于現做餐食——這一真相被網紅博主羅永浩公開揭露后,西貝瞬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消費者如夢初醒,紛紛“用腳投票”,不再甘當“高價預制菜”的沉默買單者。西貝股價也應聲下跌,市場給了它一記響亮的回應。
![]()
過去,消費者維權往往依賴官方渠道,比如央視“315晚會”或撥打12315熱線。但西貝的情況有些特殊:它沒有缺斤短兩,也不算假冒偽劣,而是把預制菜以現炒菜的價格賣出,絕大多數消費者卻毫不知情。這種“悶聲發大財”的操作,讓西貝老板一度成為消費者眼中的“心里美”大蘿卜——表面光鮮,內里卻經不起細品。
而如今,隨著網紅和自媒體崛起,話語權的天平正在悄然傾斜。傳播學中所說的“意見領袖效應”愈發顯著——個體的發聲有時甚至比傳統媒體更能掀起輿論海嘯。但這并非單純的“流量霸凌”,現在的網紅意見領袖是“貼身小喇叭”,離用戶近、說話直白,還能實時接住大家的情緒——因為有人終于替消費者喊出了那句:“我不接受!”
作為一名常帶娃出門就餐的家長,筆者也曾是西貝的顧客。它的確有優點:上菜快、品相好、地段方便(常毗鄰兒童樂園)、環境整潔,再加上上市公司的品牌光環,自然成為許多家庭外出用餐的首選。我們也從未懷疑過:那些迅速呈上、口味標準的菜,其實來自中央廚房的預制包裝。
直到網友調侃的那句段子廣為流傳:“在西貝,只有顧客是‘現宰的’,冰鮮兩年的西藍花,比你家娃的歲數還大……”才讓人恍然大悟,心里頓時如同“吃了只蒼蠅”。原來我們付出的高昂價格,買到的并非“現做”的鍋氣與心意,而是工業化的效率和標準。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西貝在輿論危機后所發布的“道歉聲明”。通篇不見誠懇,反而充斥著諸如“盡管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這類矯情表述,儼然一副“我委屈但我不說”的姿態。這哪是道歉?分明是公關文案的自我感動。
而羅永浩的持續追擊,更是揭開了另一層荒誕:西貝合作的某公關公司十年收取6000萬費用,未來十年甚至還要收兩個億——如此天價“智商稅”,到底值不值?西貝是該好好掂量掂量了。
這一場輿論的“斗牛戲”中,網紅如同手持紅布與利劍的斗士:紅布是話題,惹得巨頭沖撞;利劍是邏輯與口才,直指要害、一劍封喉。而我們消費者,也從最初的“感同身受”逐漸變成“吃瓜圍觀”,最終清醒地意識到:話語即權利,選擇即投票。
“吃瓜”之余,仍有一件事必須嚴肅強調:西貝,欠消費者一個真誠的道歉——不是為了公關,而是出于對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的基本尊重。
西貝到底錯在哪兒?錯在把消費者的信任當“提款機”,錯在把“隱瞞預制菜”當“經營技巧”,更錯在道歉時還揣著“委屈病”,以為撒個嬌就能蒙混過關。
所以別再拿“初戀梗”糊弄人了,西貝真該好好醒醒,與其“公關懟人”,不如真誠道歉并實實在在“降價+透明”。
因為信任一旦打碎,絕不是一句矯情文案所能挽回。(王永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