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領的靖難大軍兵臨金川門下,這座通往南京城的關鍵城門,卻沒有迎來預想中的激烈抵抗。城門緩緩打開,守城的岷王朱橞身著親王禮服,面帶笑意走了出來,對著朱棣的大軍拱手行禮,隨后竟笑著問道:“四哥遠道而來,辛苦了!只要能保我岷王府上下平安,我愿獻城歸順。”朱橞,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九子,在這場決定明朝命運的靖難之役中,用主動投降的選擇,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成了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一位藩王。
![]()
要理解朱橞的選擇,需先看清明初藩王制度下的權力格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鞏固朱家天下,將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手握兵權,鎮(zhèn)守一方。朱橞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為岷王,最初的封地在甘肅岷州,后因西南局勢不穩(wěn),改封到云南。作為年幼的藩王,朱橞在朱元璋時期并未掌握太多實權,性格也不像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那般剛毅,反而更擅長審時度勢,懂得在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保全自己。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他深知藩王權力過大威脅中央,登基后便推行削藩政策,這也為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建文帝的削藩行動,起初主要針對實力較弱的藩王,周王、湘王、代王等先后被廢,湘王朱柏甚至為反抗自焚而亡。消息傳到云南,朱橞內心充滿恐懼。他深知自己雖無謀反之心,但手握一定兵權,遲早會成為建文帝削藩的目標。就在朱橞惶惶不可終日時,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叛,靖難之役正式爆發(fā)。這場叔侄之間的權力之爭,讓朱橞看到了新的“機遇”——他既不想像湘王那樣悲壯赴死,也不愿死心塌地追隨建文帝,而是選擇觀望,等待最佳的投靠時機。
![]()
建文四年,朱棣的大軍一路南下,接連攻克濟南、徐州等重鎮(zhèn),兵鋒直指南京。此時的南京城,雖仍有兵力防守,但建文帝的核心重臣或戰(zhàn)死或投降,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朱橞當時正因事被召回南京,恰逢金川門守衛(wèi)一職空缺,建文帝念及他是宗室親王,便任命他與曹國公李景隆一同鎮(zhèn)守金川門。建文帝本以為朱橞會念及宗室親情,堅守城門,卻沒想到,這一任命竟成了自己政權崩塌的關鍵伏筆。朱橞看著城外日益逼近的朱棣大軍,心中早已做好了投降的決定——在他看來,投靠實力更強的朱棣,遠比堅守危城更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與性命。
當朱棣的大軍抵達金川門下時,朱橞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找到一同守城的李景隆。李景隆本就與朱棣有舊交,且此前多次與朱棣作戰(zhàn)失利,心中早已對建文帝政權失去信心,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獻城。于是,在朱橞的命令下,金川門的守軍放下武器,城門緩緩打開。朱橞整理好親王禮服,帶著幾名親信走出城門,臉上沒有絲毫戰(zhàn)敗的惶恐,反而帶著一絲討好的笑意,朝著朱棣的方向走去。此時的朱棣,正坐在馬上觀察局勢,見朱橞主動獻城,心中雖有疑慮,卻也按捺不住喜悅。
![]()
朱橞走到朱棣馬前,躬身行禮后,便笑著開口:“四哥一路征戰(zhàn),辛苦至極!如今我獻金川門,歸順四哥,只求四哥念在宗室血脈之情,保我岷王府上下老小平安,此生便無憾了。”這番話直白又實際,沒有絲毫掩飾自己的求生欲。朱棣看著眼前這位主動投誠的弟弟,心中清楚朱橞的價值——他的投降不僅能順利進入南京城,更能瓦解其他宗室親王對建文帝的支持。于是,朱棣當即表態(tài):“你能識時務,獻城歸順,是大功一件!我向你保證,只要你安分守己,岷王府上下必定平安無事。”得到朱棣的承諾后,朱橞徹底放下心來,親自引導朱棣大軍進入南京城。
金川門的失守,讓南京城失去了最后的屏障。朱棣大軍入城后,建文帝在宮中縱火,隨后下落不明,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朱棣登基后,即明成祖,他沒有忘記對朱橞的承諾,不僅保留了他的岷王爵位,還將他的封地從云南改到了湖廣武岡,待遇依舊優(yōu)厚。朱橞本以為自己靠著主動投降,能從此安享榮華富貴,卻沒想到,權力的誘惑很快讓他迷失了方向。在武岡就藩期間,朱橞憑借“靖難功臣”的身份,日益驕橫跋扈,不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還私自豢養(yǎng)士兵,甚至暗中勾結地方官員,試圖擴大自己的勢力,逐漸引起了朱棣的不滿與警惕。
![]()
朱棣起初念及宗室親情,多次對朱橞進行警告,希望他能收斂行為。但朱橞卻不以為然,反而變本加厲,甚至有了謀反的念頭。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橞的謀反計劃被揭發(fā),朱棣終于忍無可忍,下令將他召回京城,削去親王爵位,貶為庶人,并將他與家人一同囚禁在安徽鳳陽的高墻之內。從主動獻城的“功臣”,到意圖謀反的“罪臣”,朱橞的人生經歷了戲劇性的轉折。他當初為了“平安”選擇投降,最終卻因貪婪與野心,落得終身囚禁的下場,再也無法享受往日的榮華富貴。
被囚禁后的朱橞,在鳳陽高墻內度過了余生。據說,他曾多次向朱棣懺悔,請求寬恕,卻始終沒有得到回應。直到宣德年間,朱橞才在囚禁中病逝,結束了充滿爭議的一生。回顧朱橞的經歷,他在靖難之役中的主動投降,看似是明智的“自保”之舉,卻也暴露了他缺乏宗室氣節(jié)、貪圖富貴的本性。而他后來的謀反行為,更是印證了“欲望難填”的道理——即便得到了平安與富貴,仍不滿足,最終親手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