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不少人會聯想到“走馬觀花”的打卡式體驗 —— 要么脫離專業、要么流于形式,很難真正為未來發展鋪路。但在北京林業大學,一場圍繞“三北防護林”與“長城生態”展開的暑期實踐,卻走出了不一樣的路徑:它不僅讓學生扎進一線做真調研,更悄悄為他們的專業成長、能力提升和實習履歷埋下了“硬核籌碼”。
而這背后,正是北京林業大學以學科為支撐、以實踐為載體的育人邏輯,讓“實地學本事”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助力。
![]()
對北林學子而言,暑期社會實踐從不是“走過場”,而是一場“沉浸式專業練兵”。以“萌芽青衿筑綠三北?林韻長城”實踐團為例,隊員們扎進三北防護林工程區和長城沿線林地的經歷,每一步都在夯實專業基礎:病樹定點取樣時,他們要把課堂上的植物病理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判斷——區分病害類型、記錄發病特征、標注感染程度,讓課本上的理論第一次“落地”解決真實林業問題。
這種“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遠比課堂刷題更能加深對專業的理解;鑒定區域植物種類時,分類學課堂上的科屬特征、鑒別要點成為“實用工具”,他們需要在野外復雜環境中排除干擾、精準歸類,既鞏固了專業知識,又學會了靈活應變的調研方法;而對700余張紅外相機影像的細致分析,則需要運用數據分析軟件處理海量信息,無形中鍛煉了科研思維與數據解讀能力,這些都是傳統課堂難以給予的“實戰經驗”。
![]()
北林學子能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學有收獲”,核心離不開學校深厚的學科積淀為他們“托底”。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北林構建了以生物學、生態學為基礎,以林學、風景園林學為龍頭的學科體系——林學、風景園林學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025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林學位列全國第一,林業工程、草學、生態學等更是“中國頂尖學科”。
![]()
對學生來說,這些學科優勢不是“紙面榮譽”,而是實實在在的“資源支撐”:比如林木資源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會為實踐團提供技術指導,教他們用更精準的方法分析林木健康數據,讓實踐報告從“基礎記錄”升級為“有科研價值的成果”;水土保持學院與地方共建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研教學基地,會把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生態屏障建設需求轉化為實踐課題,讓學生直接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這種“跟著項目學”的模式,不僅能提升專業水平,更能積累稀缺的“項目經歷”,成為簡歷上的“加分項”。
甚至,這些實踐經歷還能直接轉化為“優質實習資本”。實踐團做的林地調研、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與林業系統、生態環保企業的日常業務高度契合;參與的生態修復課題,更是行業核心領域的工作內容——有學生就因為在實踐中掌握了林地碳匯調查方法,大三時順利拿到了環保企業的實習offer;而對接八達嶺森林公園的合作經驗,也讓不少學生在申請園林、景區相關實習時更有競爭力。
可以說,北林的暑期實踐相當于為學生提前搭建了“從校園到職場”的橋梁,讓他們比同齡人更早接觸行業實際業務,減少“實習時從零開始”的困境。
![]()
從三北防護林的林間取樣到長城腳下的生態科普,從實驗室的良種培育到實踐基地的技術推廣,北京林業大學通過實踐育人與學科建設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有機統一。
這種模式不僅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筑牢專業根基、提升綜合素養,更將學科優勢持續轉化為生態建設的實踐力量,為新時代林業人才培養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示范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