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這是我國連續第十年舉辦這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提升活動。今年網安周將繼續以“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為主題,深刻揭示了網絡安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校園作為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核心陣地,其網絡空間的安全與清朗,直接關系到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教學科研秩序的穩定以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然而,校園網絡并非天然“凈土”,各類網絡安全風險與挑戰正日益凸顯,亟需我們高度警惕并共同應對。
![]()
案例一:釣魚郵件入侵。 2024年山東某高校師生收到一封偽裝成“教務系統升級通知”的釣魚郵件,誘導點擊鏈接并輸入賬號密碼。部分師生因未仔細核實發件人域名及鏈接真偽,不慎點擊并輸入了個人賬號密碼。攻擊者利用竊取的憑證成功入侵校園網核心系統,不僅篡改了部分學生成績,更竊取了涉及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敏感數據,導致教學管理混亂、科研進程受阻,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和潛在損失。
案例二:校園貸變種陷阱。2021河南某大學生輕信社交媒體上“低息助學貸款”的廣告,按對方要求提供身份證、學生證、銀行卡號等敏感信息,并簽署了一份包含隱藏高額違約金條款的電子協議。最終,該學生不僅未獲得承諾的貸款,反而背負了沉重的債務,個人信息也被用于非法用途,身心受到極大傷害,學業也受到嚴重影響。
![]()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當前,校園網絡安全主要面臨以下風險與挑戰:
![]()
數據泄露風險,侵害師生權益與國家利益
校園網絡匯聚了海量的師生個人信息、科研數據、管理數據等。這些數據一旦因系統漏洞、內部管理疏漏或外部攻擊而泄露,輕則導致師生個人隱私被侵犯、財產受損,重則可能危及國家科研秘密、損害國家利益,并引發嚴重的信任危機。
網絡攻擊與系統癱瘓風險,沖擊教學科研根基
校園網絡是支撐日常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的基礎設施。勒索病毒、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系統漏洞利用等攻擊手段,可直接導致關鍵業務系統(如教務系統、圖書館系統、在線學習平臺、實驗設備控制系統)癱瘓或服務中斷。這不僅嚴重干擾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造成時間、人力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更可能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新進程。
網絡詐騙風險,危害身心健康與校園穩定
校園師生群體,特別是學生,社會經驗相對不足,防范意識有待加強,是網絡詐騙(如刷單、冒充客服、虛假中獎、校園貸陷阱)的高危目標。同時,網絡空間中存在的網絡暴力、色情低俗、歷史虛無主義等有害信息,極易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誘發心理問題,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破壞校園和諧穩定。
如何筑牢防線?校園網絡安全需 “學校主導、師生參與、技術支撐、社會協同” 共同發力。
![]()
一是統籌部門協同,壓實管理責任。成立校級網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打破教務、科研、網絡管理等部門壁壘,明確跨部門安全職責清單。建立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臺賬,對科研秘密、師生個人信息等敏感數據實行全生命周期管控,落實 “專人負責、全程可溯” 要求。針對新型網絡風險,建立管理制度動態更新機制,將安全培訓納入教職工考核與學生日常教育,確保管理舉措與風險變化同頻。
二是整合技術資源,構建防護底座。摒棄分散防護模式,整合流量監測、漏洞掃描、數據加密等技術資源,構建一體化安全技術架構。重點強化對教務系統、科研服務器、智慧校園終端等關鍵節點的實時監測,搭建 “預警 - 阻斷 - 溯源” 技術閉環,實現異常行為自動識別、風險隱患精準處置。定期開展關鍵系統備份與應急演練,保障極端情況下教學科研數據安全與服務連續性。
三是深化內外聯動,凝聚共治合力。建立與屬地網信、公安部門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及時共享新型網絡攻擊、詐騙情報,聯合開展校園網絡安全專項排查整治。通過家長會、安全告知書等形式深化家校協同,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構建 “校內防控、校外聯動、家校共育” 的安全格局。
網絡安全防線的構建,需將管理責任、技術防護、社會協同有機融合。作為聚焦反網絡犯罪領域的技術服務商,華企盾始終以 “協助打擊網絡犯罪、提高辦案效能、促進案件落地” 為核心方向,將技術服務融入網絡安全防護實踐。唯有各方同向發力、精準施策,以專業護航安全,以協同凝聚合力,才能真正筑牢全域網絡安全屏障,為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數字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