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鄧備教授主編、百余名本科生深度參與撰寫的《昨夜星辰:四川知名媒體人自述》由光明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該項目基于對60位四川新聞界代表性人物的深度訪談,其中34位的口述內容收錄于此部50萬字的著作中,系統梳理了四川傳媒業從傳統媒體到融媒時代的發展脈絡,不僅填補了區域傳媒研究的史料空白,更成為高校學術實踐與行業記憶搶救結合的典范。
![]()
一、深耕行業記憶:60位傳媒人還原四川傳媒變遷史
作為一部聚焦區域傳媒發展的口述史著作,《昨夜星辰》以“搶救性記錄”為核心,通過對新華社四川分社、四川日報、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及其新媒體平臺、四川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機構資深從業者的訪談,真實再現了四川新聞業的時代轉型軌跡。
書中收錄了諸多極具行業分量的珍貴記憶:華西都市報首任總編輯席文舉詳細回顧了中國第一張都市報的創業歷程;成都商報原總編輯陳海泉講述了自己從實習記者到媒體負責人的十八載進階路;此外,王海兵、張紀忠、許佳、朱建國等多位媒體人也分享了在新聞采寫、內容創新、媒體融合等領域的從業思考,讓書中的“傳媒記憶”既有歷史厚度,又具現實溫度。
“這部書不只是個體經驗的集合,更是對四川傳媒業關鍵發展階段的系統性梳理。”四川大學教授蔣忠波評價道,書中對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傳媒業轉型節點的記錄,具有重要的“搶救性史料價值”,為傳媒研究、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
圖1:西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采訪組訪談《成都商報》首任社會新聞部主任唐建光。
二、本科生田野調查:在訪談中理解新聞初心
與常見的學術著作不同,《昨夜星辰》的背后,是百余名本科生在鄧備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學術實踐課”。從前期的文獻梳理、訪談提綱設計,到走進媒體機構與前輩面對面對話,再到后期的口述內容整理與文本成稿,學生們全程參與,完成了一次從“理論學習”到“實踐研究”的完整跨越。
2021級學生朱國望在采訪后感慨:“事實準確,卻可能造成傷害,這讓我懂得,記者首先是‘人’。”2023級學生宦雨彤則表示:“讓我們在前輩的故事里,讀懂了新聞的溫度與力量。”
這種“學術訓練+行業研究”的結合模式,不僅讓學生們積累了扎實的研究經驗,更讓《昨夜星辰》的內容多了一份年輕視角的溫度。正如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韓鴻教授所言:“學生們用鮮活的提問方式,挖掘出了許多被忽略的行業細節,讓這部口述史既有學術嚴謹性,又不失生動性。”
![]()
圖2:西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采訪組訪談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鄧宏柱(右三)。周泓妤攝
三、學界業界共鳴:從紙質書到融媒體,讓傳媒記憶活起來
《昨夜星辰》的出版,獲得了學界的高度認可。成都大學李立教授指出,該書為傳媒史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新范式”,尤其是對都市報興起這一中國傳媒改革關鍵階段的記錄,“補充了大量此前未被系統整理的一手材料”。
值得關注的是,這部學術著作并未局限于紙質出版:項目團隊同步制作了多部融媒體訪談影像,相關內容在社交平臺已收獲超10萬次播放,不少年輕媒體人留言表示“從前輩故事里看到了行業的初心與力量”。
更具意義的是,該項目的關聯著作將由臺灣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未來將通過兩岸學術交流渠道,讓四川傳媒發展的經驗與記憶走進臺灣高校與研究機構。
“新聞燃燒了我們的生命,也滋養了我們的生命。”受訪媒體人、原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楊文鎰說,“報人征衣霜雪在,留待后世續華章。一顆顆閃爍的昨夜星辰,一個個遠去的歷史背影,能被年輕人所記取所感召,這正是《昨夜星辰》的初衷和珍貴的價值所在。”
這部由師生共同完成的著作,不僅是對輝煌過去的致敬,更是為未來中國新聞人提供的一部生動教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