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仰望它,卻從沒真正理解過它。
它距離我們1.5億公里,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光源與能量來源。但越是靠近它,科學家越發現,太陽身上藏著太多無法解釋的“不合理現象”。
哪怕是最頂尖的科學家,最先進的望遠鏡和航天器,至今也沒能破解這三大謎團。
![]()
1、太陽日冕的極端高溫
在地球上,任何熱源基本都遵循一個直覺規律:中心最熱,往外逐漸冷卻。但太陽卻打破了這個常識。
![]()
它的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這是核聚變發生的地方,也是太陽釋放能量的源頭。而它的“表面”——也就是光球層,溫度只有5000~6000℃。
可奇怪的是,繼續往外走,到了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那一層——日冕層,溫度卻突然飆升到了100萬甚至300萬℃。
![]()
就像一個烤火爐,你把手放在它表面(光球)只覺得溫暖,但當你把手抬高到離它一臂遠的空中(日冕),反而會被嚴重灼傷。這在熱力學上幾乎是“違反直覺”的。
![]()
這種“反常加熱”現象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發現了,當時科學家利用紫外線和X射線望遠鏡,首次確認了日冕的高溫結構。但幾十年過去了,它仍然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謎。
![]()
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是所謂的“磁重聯加熱理論”。太陽表面布滿了強磁場線,強度最高時可達幾千高斯,在太陽自轉和等離子體運動的作用下,這些磁場線會不斷纏繞、斷裂、再重新連接。
![]()
每一次重聯釋放出的能量,規模大到可以和數十億顆氫彈爆炸相提并論。它們可能通過磁震波或者等離子體湍流傳導到日冕,再把那一層稀薄氣體瞬間加熱至百萬度以上。
除了磁重聯,科學家也提出了“波加熱理論”。他們認為阿爾文波等磁震波在日冕中傳播時會耗散能量,從而加熱等離子體。
![]()
還有“納米耀斑理論”。假設無數微小而頻繁的弱爆發在日冕中釋放能量,整體累積出高溫。它們都能解釋部分現象,但目前仍無法統一成一個完整的模型。
![]()
2018年,NASA發射了帕克太陽探測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接觸”太陽的嘗試。2021年年底,帕克探測器成功穿越了日冕層,進入那個由磁場主導的熾熱地帶,并帶回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數據。
它記錄到了明顯的阿爾文波,也就是磁震波的快速變化,同時還觀測到了磁場方向頻繁翻轉的現象,這些都支持了“日冕中存在高頻磁重聯”的設想。
![]()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沒能建立一個統一、可靠的解釋模型。日冕的結構遠比我們想象中復雜,局部溫度甚至可能高達500萬攝氏度,而我們連解釋100萬度的機制都還沒完全搞清楚。
2、太陽的“邊界”到底在哪?
我們很早就知道,太陽系并不是只有八大行星。它還包括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彗星、流浪天體……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些都算太陽系的一部分嗎?太陽的“邊界”究竟在哪里?
![]()
這個問題,曾困擾科學界幾十年。
1977年,NASA發射了旅行者1號。它用了36年,才穿越了太陽風的邊界。2012年,它到達了“日球層頂”。一個太陽風粒子與星際介質正面碰撞的地方。
![]()
那里,太陽風的速度驟降,粒子密度劇變,磁場方向也發生了突變。這一現象被認為是太陽風“吹不到”的位置,也就是太陽系的物理邊界。
但這只是“風”的盡頭,不是“力”的盡頭。
![]()
從引力的角度看,太陽的勢力范圍要大得多。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對天體的引力控制可能一直延伸到幾千甚至5萬天文單位(AU)以外。
那是一片我們從未真實觀測到的區域,被稱為“奧爾特云”。它被推測為一個巨大的球殼結構,可能包含數十億顆冰凍天體,像一個彗星的種子庫,靜靜圍繞著太陽運行。
![]()
我們為什么會相信它存在?主要是因為那些長周期彗星的軌道幾乎無法用現有行星系統解釋。
像海爾-波普彗星、麥克諾特彗星這樣周期長達幾千年的彗星,它們從極端遙遠的地方飛來,入射角度幾乎是隨機的,像是從一個三維球殼中被“扔”出來的,而不是從某個扁平的軌道帶中涌現。
![]()
理論上,如果太陽的質量是一個單位,考慮銀河系的潮汐力和鄰近恒星的擾動,它最多能“拽住”的天體,是在約5萬天文單位以內。超過這個范圍,天體就更容易被其他恒星或星際引力“搶走”。
![]()
需要說明的是,奧爾特云至今尚未被直接觀測到,它仍是一個高度可信但未被驗證的理論結構。
旅行者1號現在距離太陽大約240億公里,換算成天文單位160AU左右。它連奧爾特云的門口都還沒到。
![]()
科學家估計,它還要飛300年才能進入奧爾特云的邊緣,飛出整個區域則可能需要三萬年。而它的核電池將在2025年耗盡,也就是說,它還沒到圍墻邊緣,就會失聯。
太陽的邊界,從物理上說,是一種漸變,而不是一堵墻。但我們現在連最外面的“籬笆”都還沒碰到。
3、第九行星之謎
2016年,加州理工的兩位天文學家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猜想:太陽系可能還藏著一顆體積不小的“幽靈行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10倍,軌道極其遙遠,遠遠超出冥王星,公轉一圈可能需要1萬~2萬年。
![]()
他們之所以提出這個猜想,是因為觀測到了一組異常軌道的小天體——其中六顆,軌道的近日點居然都集中在同一個方向,而且軌道傾角也非常接近。
這種一致性極不尋常。就像你往地上撒一把牙簽,結果它們全都朝著一個角度躺著,這顯然不是隨機發生的。
![]()
研究者開始反推:是不是有一顆“看不見的大塊頭”在遠處,用引力把這些軌道慢慢“牽”到一起?
他們用計算機進行N體模擬,設定了一顆假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五到十倍,軌道半長軸大約在400到800天文單位之間,軌道偏心率較高。然后讓它和這些小天體一起“跑軌道”,模擬幾億年的演化過程。
![]()
結果顯示,這顆“第九行星”確實能夠穩定地影響這些遠距小天體的軌道,使它們保持聚集狀態。這個過程在動力學上成立,甚至看起來非常優雅。
他們將這顆假設的行星稱為“第九行星”(Planet Nine)。
![]()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么大的一個家伙,我們怎么可能一直沒發現?一種解釋是,它反照率極低,幾乎不反光;位置太遠,即便存在,也在我們望遠鏡的視野盲區里。
![]()
而另一種解釋就是:它根本不存在。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軌道聚集可能只是觀測偏差造成的錯覺。我們目前只找到了六到十顆類似軌道的小天體,在這么小的樣本下,出現一點“巧合”并不奇怪。
而且我們觀測的區域本身就有限,可能只是因為望遠鏡掃描方向集中在某一塊空間,才讓這些軌道看起來“聚在一起”。
![]()
還有一種思路認為,或許根本不需要一顆大行星,幾十顆小天體的集體引力也能制造出類似的軌道擾動。甚至有人提出,這顆“幽靈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始黑洞,一個暗物質團塊,或者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深空構造。
![]()
目前,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已經將這一區域列入長期觀測范圍,而即將全面運行的維拉·魯賓天文臺,將用比以往快十倍、廣十倍的掃描速度,對整個南天球進行持續監測。如果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它很可能會在未來十年內被“抓個正著”。
但如果找不到呢?我們或許就得重新解釋這些軌道的秘密,或者承認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還有非常大的盲區。
第九行星,存在與否都重要。它的“可能存在”,已經足以撬動我們對整個太陽系結構的重新認知。
![]()
寫在最后
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它照耀萬物,卻隱藏著一連串無法解開的謎團。我們離它很近,但理解它,仍然任重而道遠。
人類花幾千年學會了種地、造船、上天,也許再花個幾百年,就能真正讀懂咱們頭頂這顆火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