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金庸仙逝,中國再無武俠。就像唐吉歌德挑戰大風車把騎俠最后的一點尊嚴弄成笑話,曾經一度紅火的武俠題材,基本都淪為雞肋。但是,最近有一部武俠題材,不落窠臼,寫出了新意,這就是溫瑞安經典武俠小說《神州奇俠》,而根據他的原著改編的《赴山海》也火爆了,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似乎一下成為“現象級”作品,不僅重現了一個刀光劍影的江湖,更通過其對俠義精神的重構,與當代青少年產生了一定的精神共鳴。
![]()
一、傳承“仗義行俠、扶危濟困”俠義精神,實現當代重構與轉譯
毋庸諱言,“該出手時就出手”“仗義行俠、扶危濟困”的俠義精神作為武俠文化的核心,一直以來都是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靈魂所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俠義精神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與表現形式。《赴山海》在傳承傳統俠義精神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背景,對其進行了深刻的現代轉譯,使其更能引發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赴山海》中,俠義精神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主角蕭秋水的成長歷程,不僅是武功的提升過程,更是對俠義精神不斷領悟與踐行的過程。蕭秋水從最初進入武俠世界時的迷茫與逃避,到逐漸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開始為了正義與公平挺身而出,他的每一次選擇與行動,都體現了俠義精神在當代的升華。
古有“桃園三結義”,《赴山海》有“神州結義”。蕭秋水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江湖豪杰,為了共同的信念與理想,摒棄門派之見,結義為盟。他們以義相聚,以武相識,在江湖中攜手并肩,共同對抗邪惡勢力。這種以義為核心的江湖情誼,不僅展現了傳統武俠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美好愿景,更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強調了團結協作、共同擔當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與困難,往往需要相互支持、攜手共進才能戰勝困難。“神州結義”所傳達的這種精神,正是對當代社會人際關系的一種積極引導,讓青少年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力量與啟示。
以往的武俠題材,缺乏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剖析,無論是打虎的武松還是掄板斧的李逵,或是金庸筆下的大俠,情感大都粗礦,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先打殺痛快了再說。而《赴山海》還通過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現了俠義精神在面對復雜人性與現實困境時的掙扎與堅守。在江湖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欲望與追求,善惡并非絕對分明。蕭秋水在面對兄弟的背叛、朋友的犧牲等一系列挫折時,也曾陷入迷茫與痛苦之中。但他始終堅守內心的正義與善良,不被外界的黑暗所吞噬。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刻畫,使得俠義精神更加真實可信,也讓青少年深刻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堅守正義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與代價。通過蕭秋水的成長歷程,該劇向青少年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我們都應懷揣著對正義與美好的信念,勇敢地前行。
二、莫把江湖理想化和浪漫化,提醒青少年切莫“捷徑思維”或意氣用事。
《赴山海》的主題立意突破了傳統武俠的二元對立模式,不再簡單區分正邪兩派,而是將人物置于道德灰色地帶進行塑造。主角團不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各有創傷、各有執念的復雜個體。這種設定解構了傳統武俠的英雄神話,轉而關注江湖中人的內在掙扎與成長歷程。作品名“赴山海”本身即是一種隱喻——山海既是地理空間,也是人物需要跨越的內心障礙。這種將外部冒險與內心探索相結合的主題處理,使作品獲得了超越類型局限的思想深度。
《赴山海》最為突出的價值在于它成功建立了古裝戲與當代生活的精神連接。作品表面講述的是江湖恩怨,實則探討的是當代青年面臨的普遍議題:身份認同、群體歸屬、理想信念與現實壓力的矛盾。對青少年人生觀的影響而言,《赴山海》呈現出復雜的辯證性。正面來看,作品強調的自主選擇、責任擔當和友情價值,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主角團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模式,為青少年提供了健康的人際關系范式。作品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態度,也有助于培養年輕觀眾的開放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然而特別需要警惕作品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江湖世界的理想化和浪漫化,可能導致部分青少年對現實復雜性的認識不足。劇中人物通過武學修行快速獲得能力提升的設定,可能潛移默化地強化“捷徑思維”,與現實生活中需要長期努力才能成功的真實規律相悖。此外,作品對暴力場景的美學處理,雖然降低了直接暴力刺激,但仍可能通過將暴力審美化而對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微妙影響。
三、如夢似幻的敘事質感,詩化的古代氛圍
筆者是影視圈內人士,從專業角度看,該劇在敘事層面采用了多線并行的復調結構,將原著小說中的龐大世界觀通過視覺語言巧妙呈現。劇集通過閃回、內心獨白和象征性意象等手段,打破了線性敘事傳統,創造出一種如夢似幻的敘事之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對“武俠時間”的處理——不再是對歷史年代的簡單復現,而是構建了一個超越特定時代的心理空間,使古代江湖與當代社會形成了精神上的對話可能。這種敘事策略既保留了武俠作品的奇幻色彩,又為當代觀眾提供了情感接入點。
藝術上有所創新,《赴山海》在視覺表達上融合了傳統美學與現代影像技術。打斗場景不再是單純的暴力展示,而是轉化為一種身體敘事語言,通過武舞結合的方式傳遞人物情感和關系變化。服裝設計與場景構建同樣值得稱道——既尊重歷史感又不拘泥于考據,創造出一種詩化的古代氛圍。這種藝術處理不僅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它使武俠這一傳統類型獲得了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表達形式。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認為《赴山海》代表了新時代武俠創作的發展方向——在保留類型特色的同時進行現代性轉化,在娛樂性中蘊含思想性,在古典美學中融入當代關懷,其對青少年世界觀的影響總體利大于弊,但需要教育者和家長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解讀,幫助年輕觀眾建立批判性觀看的立場,從而更好地吸收作品中的積極元素,辨析和抵制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赴山海》的價值最終不在于它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江湖幻夢,而在于它激勵觀眾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自己的“山海”并勇敢奔赴。青少年要從觀劇體驗向生活實踐的轉化,或許這才是作品為青少年人生觀提供的辯證啟示。(王永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