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偉大的城市,究竟以何種方式被記憶?是黃浦江上流動畫廊般的輪渡風景,是摩天樓宇勾勒的未來天際線,還是弄堂深處一閃而過的吳儂軟語?當我們試圖為“城市”這一宏大概念作傳時,往往會陷入“地標的羅列”與“歷史的陳述”兩種窠臼。城市,似乎總在被仰望,被概括,卻鮮少被真正地“閱讀”——閱讀它在時空交疊處的文明肌理,閱讀它在車水馬龍下的情感溫度。
![]()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城市風華錄》便顯得尤為可貴。它一路行來,描摹過蘇州的溫婉雅致,也探尋過長沙的市井煙火,節目將上海這座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集大成者”作為最終的解讀樣本,將鏡頭探入城市的褶皺深處,試圖系統性地解答一個根本性的命題: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一座城市如何處理好自己與歷史、與人民、與未來的關系?它并非簡單地記錄風貌,而是在構建一種“有溫度的城市肖像”,于外灘的風中,為我們緩緩吹開中國城市文明最耐人尋味的內頁。
在時空肌理中,重尋城市的精神譜系
歷史并非凝固的遺跡,而是一種流動的基因,潛藏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在時代更迭中不斷被喚醒、被重塑。
《城市風華錄》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其獨特的“時空編織”能力。它拒絕線性的平鋪直敘,而是以一種“蒙太奇”式的筆法,讓歷史與當下在鏡頭中握手言和,從而激活一座城市的精神譜系。

在上海,節目并未直奔陸家嘴的璀璨,而是將觀眾引向那片名為“老城廂”的城市原點。鏡頭搖過豫園的九曲橋,同濟大學的諸大建教授口中“城內為城,城外為鄉”的解釋,瞬間將上海從“魔都”的現代幻象拉回“江南縣城”的溫潤母體。這樣的敘述,既完成了一次地理上的溯源,也實現了一次精神上的尋根。在“海上第一茶樓”湖心亭,當鏡頭緩緩掃過伊麗莎白二世與巴金曾坐過的桌椅,歷史的厚重變得觸手可及。巴金先生那句“火候不到,滋味不厚”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城市風華錄》對文化遺產的態度——真正的尊重,需要時間的積淀與耐心的活化。
而對石庫門建筑群的呈現,則將這種時空對話推向了高潮。石庫門是什么?節目沒有給出枯燥的建筑學定義,而是將其定位為一種“文化語言”。
在張園,鏡頭細致地撫過那些中西合璧的門頭、老虎窗,它們是江南民居的婉約與英式聯排的規整一次不期而遇的“聯姻”,是上海這座城市與世界發生關系的最初物證。這里曾是中國最早的公共空間之一,它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園”,見證過霍元甲的擂臺比武,也記錄下《義勇軍進行曲》在百代公司小紅樓里的慷慨激昂。

通過對張園“保護性征收”與“功能性煥新”的講述,《城市風華錄》巧妙地揭示了上海的城市哲學:真正地尊重歷史,不是將其封存為標本,而是讓其在新的時代語境中,繼續參與和塑造當下的生活。節目生動地展示了這一理念的實踐:為了給地下建設三條地鐵的換乘樞紐,張園一棟重達7500噸的建筑,被432個“步履行走器”整體平移,待地下工程完工后再移回原位。從老城廂的“根”,到石庫門的“魂”,節目以點帶面,勾勒出“上海精神”譜系的完整鏈條。它讓我們看到,上海的現代化并非無源之水,它的創新精神、開放姿態與人文底色,早已在百年前的歷史肌理中埋下伏筆。

能夠看到,《城市風華錄》的一個核心敘事邏輯,便是將鏡頭向歷史深處探尋,為每一座城市找到其獨一無二的精神譜系。在寧波,節目從八千年前的井頭山遺址出發,追溯其“向海而生”的海洋基因,并將其與天一閣四百余年的藏書文化相連,最終落腳于當代“院士之鄉”的“崇文重教”精神,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文明脈絡。在福州,節目沿著城市中軸線,將“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厚重,與千年榕樹的溫潤庇護融為一體,解碼著這座“有福之州”的文化根源。這種對城市內在文明邏輯的深度解碼,遠比單純呈現繁華景象更具思想的穿透力。
于萬家燈火處,錨定城市的民生坐標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風華錄》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始終將鏡頭牢牢地對準“人”,將城市的“風華”最終歸于“民生”這一核心坐標。它深刻地理解,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在于其擁有多少座地標,而在于它為每一個平凡個體提供了多少追求幸福的可能。
節目將視線從歷史風貌區移開,轉向了徐匯濱江。這里曾是機器轟鳴、亞洲最大的水泥廠所在地,是城市發展的“工業銹帶”。如今,巨大的塔吊被保留下來,成為工業時代的紀念碑,封閉的廠房被改造為龍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隨著上海正經歷著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身,節目中的市民們在江邊跑步、看展、遛狗,工業遺存的冰冷質感與生活的溫暖氣息奇妙地融為一體。這不僅是一次空間改造,更是一次價值的重塑,城市將最寶貴的45公里濱水岸線還給人民,這本身就是對“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動的詮釋。

朝楊新村,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集體記憶,面臨著老齡化、設施陳舊的現實問題。節目沒有回避這些問題,反而將其作為觀察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窗口。一個名為“美好生活掌中寶”的數字化平臺,將社區食堂、家庭醫生、文娛活動等功能集于一體。社區食堂最初人氣不旺,通過平臺新增的“聽我一言”功能,收集到了居民們“希望有點老味道、家常菜”的呼聲,食堂迅速調整菜單,成功贏回了老街坊的胃與心。

除此之外,在珠海,我們看到一種近乎“美縫”的精細化治理,城市將犄角旮旯的“顏值盲區”悉心打造成“口袋公園”,讓市民推窗見綠。在寧波,節目則聚焦于全國首創的“最美上學路”,用七彩步道和風雨連廊,為孩子們的安全與快樂撐起一把“城市保護傘”,將城市關懷落實在最微小的細節。正因如此,《城市風華錄》敏銳地捕捉到中國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將“人”置于中心的人文主義精神。
當未來已來時,追問科技的人文溫度
面對未來,科技無疑是驅動城市進化的核心引擎。《城市風華錄》提供了一種更為深邃的視角:它不只關心“科技能做什么”,更關心“科技為何而做”。
![]()
在珠海,節目帶我們看到“永不落幕的中國航展”,國之重器不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面向公眾的科普殿堂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看到“海洋巨無霸”“格盛1號”,這座充滿未來感的智能漁業平臺,將深海養殖與休閑旅游融為一體。在昆明,中老鐵路這條“鋼鐵新絲路”,被賦予了聯通民心、共創繁榮的“黃金大通道”的溫度,高科技的冷鏈物流,最終的落點是讓東南亞的熱帶水果“鮮”達百姓餐桌。
這種對科技人文溫度的追問,在上海得到了最系統的闡釋。世博文化公園內海拔48米的“雙子山”,其誕生源于一位原上鋼三廠老職工的建議——他希望在市區里也能有一座山可以登高望遠。這個普通市民的樸素愿望,最終被采納,并在一片估值千億的土地上實現。這完美詮釋了,頂級的城市規劃,是對人民心聲的傾聽與回應。同樣,當鏡頭探入張江的“量子城市”時,我們看到的并非抽象的概念。當AI算法通過分析人口熱力、服務盲區,為新的“人民坊”進行科學選址時,科技的價值被清晰地錨定在守護城市安全與提升生活品質的基石之上。
![]()
《城市風華錄》在創作模式上超越了傳統城市專題片的線性敘事和地標導覽模式,建立起一種“文化關系學”的紀錄范式。節目自由地在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技術與人文之間穿梭、鏈接、碰撞,將看似毫無關聯的元素(如一座江南古茶樓與一個AI社區)并置,通過尋找它們內在的精神關聯,從而激發觀眾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這種“由點及面、由表及里”的網狀敘事結構,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節目的信息密度與思想厚度,更將“看城市”提升到了“讀懂城市”的認知高度,為同類題材的創作樹立了全新的標桿。

更重要的是,《城市風華錄》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溫暖的筆觸,為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價值。在城市化進程勢不可擋、鄉愁情緒日益彌漫的今天,它有力地回答了“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時代之問。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式現代化并非對過去的斷然割裂,而是一場深刻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城市的風華,正是在這種新與舊的對話、快與慢的從容、科技與人文的相擁中,被淬煉、被升華。它以一個個鮮活的城市樣本,構建起一種扎實而溫厚的文化自信,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中國人,都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既能觸摸到五千年文明的余溫,也能擁抱星辰大海的未來。這不僅是一部獻給中國城市的影像志,更是一曲獻給這個偉大時代的奮進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