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公路之王”要來了!
作為歐洲卡車行業的佼佼者,斯堪尼亞的足跡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素有“公路之王”的美譽。
據說,能開上斯堪尼亞是不少卡車司機的夢想。甚至有人調侃道:“世界上只有兩種卡車司機:一種是正在開斯堪尼亞的,一種是想開斯堪尼亞”。雖然略顯夸張,但也側面印證了斯堪尼亞在卡車駕駛員心中的重要地位。
不過,斯堪尼亞前不久卻在本土工廠裁員了。
![]()
裁員背后是,歐洲重型商用車銷量一季度下滑16.6%,公路運輸行業正遭遇極大危機。
各大歐洲卡車制造商重壓之下,紛紛節流轉型,斯堪尼亞更是直接來中國生產了。
帶有中文標識的斯堪尼亞重卡,估計國內的不少卡車駕駛員做夢都要笑了,沒想到鼎鼎大名的歐洲“公路之王”也有“中國化”的一天,這就是中國制造的魅力吧!
一邊本土裁員,一邊押注中國,斯堪尼亞這招實在是高。依托中國成熟的產業鏈和高素養的員工,斯堪尼亞有望復制10多年前合資乘用車的成功。
不過,時代變了,如今的中國重卡是能撐起世界卡車“脊梁”的。
去年,中國重卡出口總量突破30萬輛大關;2025年上半年,我國重卡市場銷售約539160輛;8月同比增長39%,其中新能源重卡市場滲透率近三成,國產新能源車正在商用車領域大展宏圖,相信這也是奔馳、斯堪尼亞紛紛“國產化”的原因所在吧!
只是,"公路之王"能復制其在歐洲的成功嗎?
01
斯堪尼亞中國正式獲批生產資質,歐洲"公路之王"要“中國化”了!
斯堪尼亞中國官方前不久宣布已于2025年9月8日正式獲得了其在中國的獨立生產資質,如皋工業生產基地即將投產,斯堪尼亞迎來重要里程碑!
![]()
斯堪尼亞中國的7款新產品中,最為炸裂的要數專屬中國特供的帶有中文標識的斯堪尼亞重卡,前臉和擋泥板的“斯堪尼亞”大標十分吸睛,很大膽很有沖擊力。不難看出,斯堪尼亞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和決心,為了中國市場敢于突破創新,展示出了最大的誠意。
![]()
相信還會有更多本地化的設計、配置和服務,總之"公路之王"的中國本土化戰略邁出了關鍵一步!
斯堪尼亞中國產品“國產化”制造之后,將大大縮短交付時間。
通過在中國搭建的相對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產品價格競爭力,滿足當下物流市場對于高效、節能等要求。
斯堪尼亞押注中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企業的勃勃“野心”,更是大變局下汽車工業的核心轉移。
事實上,自從我國放開商用車企業外資控股比例后,“奔馳、斯堪尼亞、沃爾沃”三大歐洲重卡均開啟了國產化進程,繼奔馳重卡之后,斯堪尼亞國產化也完全落地。
然而,歐洲卡車巨頭“國產化”挑戰同樣不小。
當前中國重卡市場正值轉型深水區,一方面,價格戰激烈,燃氣重卡與新能源重卡持續沖擊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國產重卡品牌在技術、品質和服務上快速進步,已在主流市場建立起強大的競爭力。
斯堪尼亞能否在保持其高端品牌調性和核心性能優勢的同時,通過精準的價格策略和更深度的本土化適應,在激烈的市場中成功開拓增量空間,將是其國產化戰略成敗的關鍵。
02
斯堪尼亞押注中國的同時,卻向本土工廠揮下了“鐮刀”。
斯堪尼亞(Scania)為了適應市場變化和未來發展戰略,近期宣布了裁員計劃,在瑞典已發布涵蓋750個職位的裁員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斯堪尼亞近年的首次裁員。2020年初,斯堪尼亞就曾估計全球員工數量比需要多5000人左右,并計劃進行大規模裁員。
斯堪尼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Levin對此次裁員表示:“我們的世界正在因技術發展、區域化和新市場條件迅速變化。為了在未來保持強大,我們需要適應、發展我們的工作方式,并重新審視我們的組織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斯堪尼亞在未來卡車智能技術的發展上卻稍顯滯后。目前,它是七大歐卡品牌中唯一一個尚未實裝卡車電子后鏡的品牌。
此外,其電動卡車產品與NorthVolt深度捆綁,而NorthVolt的混亂復雜情況為斯堪尼亞的未來發展埋下了隱患。
本土裁員,押注中國,斯堪尼亞目的不言而喻——抱緊中國市場的大腿,學習、轉型電動化。
有意思的是,斯堪尼亞母公司傳拓集團(Traton)也在進行調整,例如將斯堪尼亞、曼恩等品牌的研發部門整合,成立統一的集團研發組織,旨在增加模塊化組件的使用,加速電動汽車和聯網汽車技術的開發。
傳拓集團年報顯示,2024年傳拓整車銷量33.4萬輛,同比降1%。
事實上,不止傳拓集團,整個歐洲重卡市場都經歷著行業下滑陣痛。
2025年第一季度,歐洲共注冊7.29萬臺GVW(車輛總重)>3.5T的商用車,與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6%。其中,GVW>16T的重型商用車銷量下滑最為顯著,較去年同期降低了16.6%,這凸顯了歐洲公路運輸行業正遭遇極大危機。
面對如此嚴峻的行業形勢,各大卡車制造商紛紛投身轉型,試圖在寒冬中求生存。
戴姆勒卡車也推出了降本計劃,目標在2030年前節約超過10億歐元的成本,約28000名生產、管理、開發和銷售員工受到影響。
從結果來看,全球卡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東升西降的轉移之中。
03
不知不覺間,中國重卡已獨步天下。
2023年,中國重卡出口總量達到創紀錄的27.6萬輛,同比增長接近六成;2024年,中國重卡出口突破30萬輛大關。
數據顯示,我國重卡市場2025年上半年銷售共計約539160輛,同比增長6.9%,其中中國重汽以14.88萬輛的銷量成績奪得上半年銷量冠軍,市場占有率高達27.6%。
8月,中國重卡市場表現強勁,銷量達8.7萬輛,同比增長39%。
在這場關乎未來陸路運輸形態的全球競賽中,中國重卡有著明顯的領先優勢,特別是中國新能源重卡“徹底贏麻了”,已然是斷層級別。
中國新能源重卡的市場滲透率已歷史性地突破23%,連續數月銷量站穩1.5萬輛大關,上半年累計銷量更是同比翻倍暴漲。這不再是簡單的量變,而是深刻的質變。
7月,新能源重卡銷量達1.66萬輛,同比增長152%,創下近五年同期新高;8月新能源重卡銷量繼續保持高增長,同比飆升169%。
當歐美的傳統卡車巨頭們,還在為寥寥數百臺電動重卡的交付而召開新聞發布會、并將其視為重大戰略突破時,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屬于中國的新能源重卡產業革命,早已在東方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以一種碾壓式的姿態,悄然進入了深水區。
04
相信大家如今已經忘記了備受資本追捧、頂著“氫燃料電池汽車第一股”光環的Nikola。
作為美國氫電動卡車明星公司,硅谷的資本寵兒,曾被譽為“卡車界特斯拉”,超2170億的市值,一度超過百年福特。
年初,在經歷電池起火、銷量疲軟、高管動蕩以及創始人欺詐丑聞后,股價暴跌資不抵債,最終申請破產。
近年來,作為美國造車新勢力的代表,菲斯克、普羅特拉和Lordstown Motor因高利率和需求下降導致資金枯竭,紛紛申請了破產。
這些公司曾被市場寄予厚望,投資者希望其能夠憑借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革新整個電動汽車行業。
結果,都是“美夢一場,破碎收場”!
為什么會這樣,歐美并不具備新能源發展的沃土,中國才有。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外資車企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原因所在。
大眾與小鵬聯合開發電子電氣架構,奧迪采用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奔馳與騰訊、火山引擎合作探索AI和大數據應用,積極融入中國技術生態......大眾、豐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車巨頭都正通過與中國車企合作加速電動化。
對比某國的封鎖打壓,中國以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無不彰顯著大國的氣度!
毫無疑問,這場屬于國產新能源車的狂歡,既是技術積累的爆發,也是全球工業化格局變革的序幕。
國產新能源車或許也在證明著,沒有永遠繁榮的行業,更沒有盛久不衰的品牌,求實創新、順勢而為才是企業常青的唯一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