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府坐落于湖北省襄陽市老城區東南隅的綠影壁巷東端,為明代襄藩的親王府。自正統元年(1436年)襄藩始封君襄憲王朱瞻墡由長沙遷國襄陽,到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攻破襄陽,襄忠王朱翊銘被殺,200余年間共歷七世八王。據萬歷《襄陽府志》記載,襄王府的范圍占據當時襄陽城的十之二三,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嘉靖年間王府曾遭大火,后雖得以重建,然不及往昔風貌。明末起義軍攻入襄陽城后,王府被毀,昔日豪華的府第蕩然無存,唯有王府大門前的照壁:綠影壁,幸存下來并保存至今。
襄王府大殿
![]()
如今,綠影壁北側復建了一個大門和一座大殿,可規模不足往昔的十一,在周邊高樓的遮掩下,早已不復當年王府的輝煌。不過王府從盛到衰,也成了一些經典小說中的故事源泉,最著名的當屬《三俠五義》,襄陽王府內的沖宵樓和銅網陣屬實經典。
本章我們聊聊襄藩的第七代親王朱載堯,這位襄王差點因先輩冒封問題而無法襲爵。
差點因冒封而無法襲爵
朱載堯,生年不詳,為襄莊王朱厚颎(音jiǒng)的庶長子,生母劉氏。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受封安福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初五,襄莊王朱厚颎薨逝,在位14年,終年36歲。襄莊王沒有嫡子,只有安福王朱載堯、隆慶王朱載?(音tǐng)和永城王朱載圻三個庶子。按照倫序,襄王爵位當由身為庶長子的朱載堯承襲,故此朝廷于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命他主喪,并暫管府事。
正常情況下,待滿孝之后,朱載堯便可承襲爵位。然而當襄藩將請封奏疏呈報上去后,卻被一個問題卡住了:冒封。
所謂“冒封”是指偽造身份信息,以獲取朝廷冊封,關鍵在“冒”字之上。比如成化十四年(1478年)韓藩嗣封漢陰王朱偕汪,被查出非漢陰恭懷王朱徵鍉(音chí、dí、dī或shì)之子,乃他人血脈冒充。事發后明憲宗雷霆震怒,將朱偕汪及冒牌縣主一并賜死,參與此事的朱徵鍉之母平氏、王妃周氏及岳丈周恂等統統處死,朱徵鍉本人也被追奪爵位,貶為庶人。
但朱載堯明明是根正苗紅的大明宗室子弟,怎么會被認定為冒封呢?這還要從明朝的宗室制度變遷說起。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
朱明皇室起于阡陌,屬于世代為農的小門小戶,整個家族在元末疊遭打擊,近支親屬凋零,所剩無幾。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宗室時,整個大明宗室成員僅有20人(10子、7女、2侄女、1侄孫),因此對宗室不吝封賞,甚至超規格冊封,比如兩個侄女都被封為公主。
可隨著宗室人口的暴增,朝廷需投入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對財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為此不得不縮緊宗室冊封條件,先是對宗室納妾條件及納妾人數進行限制,而后對宗王一級的襲爵提出限制。在此過程中,“冒封”一詞被引入到宗王襲爵限制之中,指沒有繼承權的宗室,通過不正當手段承襲王爵。
宗王一級可以分為藩王及普通郡王兩個層級。普通郡王作為藩國的小宗,遂也擁有世襲罔替的特權,但畢竟隔了一層,且數量眾多,所以成為朝廷限制宗王的首要目標。
具體到郡王一級的承襲問題,成化朝起限定只能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侄子沒有繼承權。楚藩岳陽郡國就是第一個吃螃蟹者,這條規定也是針對它而設。
弘治年間,以秦藩保安郡國榮穆王朱誠潢、昭和王朱誠淥、鎮國將軍朱誠漖三兄弟之間,接二連三的發起兄終弟及為起點,進一步收緊郡王承襲條件,只允許通過兄終弟及承襲一次。
進入正德朝,郡王繼承規則成為皇帝與文官集團打擂臺的舞臺之一。初期明武宗扛著文官集團的壓力放松繼承條件,讓好幾個此前不符合條件的郡王繼承人成功上位。后因安化王之亂,文官集團發動反擊,明武宗不得不讓步,郡王繼承規則直接被壓縮為父死子繼一條道。
雖如此,可其后數十年間多有突破之舉,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宗藩條例》頒布,父死子繼的郡王繼承規則才得以穩定。
親王冠服
![]()
至于藩王,屬于帝國內藩,理論上具備半獨立性質,地位特殊。故文官集團雖多次想要對其繼承規則進行更改,但都被否決。可隨著《宗藩條例》出臺,藩王的繼承規則終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縮,只允許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
如此一來在條例公布后不久便發生權力更迭的襄藩,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出頭鳥。
朱載堯作為襄莊王朱厚颎之子,他二人之間的傳承的確屬于父死子繼,符合《宗藩條例》所定的規則,然而朱厚颎當年承襲的是堂伯襄康王朱祐櫍(音zhì)的爵位,明顯不符合新規則。
雖然朱厚颎襲爵發生于條例頒布之前,但條例開宗明義的表示此舉屬于冒封,應當予以追溯處理。比如秦藩永興王朱惟熣為求自保,便上疏自承先代冒封,獲得朝廷寬大處理,但永興王爵位到他這輩為止,不得繼續傳承。
所以理論上因為朱厚颎屬于冒封,故朱載堯沒有繼承權,只能以安福王本爵管理府事,甚至安福王爵位也只能一代而終,他的子孫后代必須進行降襲。
可誠如前文所言藩王地位特殊,沒人承擔得起,也沒人敢讓一家無罪在身的藩國,僅僅因為絕嗣等問題除封。是以禮部在接到襄藩的奏請后,非常乖巧的把問題上交給明穆宗這位天子。
文官集團不愿沾惹此事,他朱載坖作為整個皇族的大家長,又豈愿做這個惡人,直接表示藩王不在追溯范圍之內,朱厚颎襲爵是在《宗藩條例》頒布之前,理應讓朱載堯正常承襲爵位。
“庚午,時新定各王府旁支不許襲爵之例。于是秦府隆德王敬镕、襄府安福王載堯俱以先是冒封,法當革職襲。禮部以為請。得旨:‘敬镕、載堯,伊父既系例前承繼,并準襲封。’”(《明穆宗實錄》)
皇帝金口玉開,陷入風雨飄搖的襄王繼承權終于穩了。次月朝廷下旨命安福王朱載堯承襲襄王之位。
明穆宗劇照
![]()
經此一事,朝廷在《宗藩條例》的相關規定中,給藩王繼承權開了一道口子,即藩王冒封既往不咎,不得追溯。其后經過藩國、文官集團、皇帝等多輪斗爭與妥協,對藩王襲封的相關限制終究淪為廢紙。
遺孀慘遭稅官凌逼
隆慶五年(1571年)四月,襄陽縣生員孔從先之女孔氏被冊封為襄王妃,同時襄陽衛生員胡惇之女、襄陽縣民王廣祿之女分別被冊封為鄖城王朱載?、永城王朱載圻之妃。由此可見,朱載堯三兄弟年齡應當相仿,且父王去世時年歲都不大。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朱載堯屬于庶出,按照制度,其生母劉氏當受封襄莊王夫人,最多也就能進封襄莊王次妃,就這,大概率還需要待嫡母去世后才可。然而他憑借自己的努力,硬生生的幫母親把身份拔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隆慶六年(1572年)十月,朱載堯的嫡母襄莊王妃張氏去世。待嫡母小祥(周年祭)一過,他便迫不及待的的上疏朝廷,奏請冊封其母劉氏為襄莊王繼妃。兒子給老爹續娶,多少有點不合禮制,可朝廷竟然不作二想的同意了。
“(萬歷元年十一月)壬寅……封襄王載堯生母劉氏為襄莊王繼妃。”(《明神宗實錄》)
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坐在金交椅上的明神宗屬于沖齡即位,主少國疑需要適當的釋放一些善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本身表現優秀,算是一代有為的賢王。
明初,曾有過一次大規模城池營建工程,全國范圍的的州府城池為之煥然一新。可隨著時間推移,朝廷財政枯竭,加上小冰河期的影響,各地災害頻發,朝廷和地方對城池的修繕已力不從心。可襄陽乃九省通衢之地,瀕臨荊襄山區,屬于軍事重鎮,又不得不修。
在此過程中,朱載堯積極捐資捐物資助地方修繕城池,同時出錢出力協助地方賑濟災民。種種表現頗得地方官府青睞,遂上疏為其請功。
“(萬歷十二年正月)丁亥 禮部覆:‘襄王捐祿修城,散財賑眾,宜獎。’詔令有司備彩幣、羊酒、扁額示旌。”(《明神宗實錄》)
襄陽古城墻
![]()
史籍沒有任何關于朱載堯惡行的記載,他在位期間襄藩也很是平和,可以說他妥妥地是一位有為的賢王。奈何好人有時候并沒有好報。
據《明史·諸王傳》記載,朱載堯薨逝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在位24年。實錄未記載其去世時間,不過提及萬歷二十四年九月朝廷準許鄖城王朱載?出城給王兄送葬的奏請,命其當日即回。按照諸侯五月即葬的傳統,也有可能去世于萬歷二十四年。
朱載堯去世后,朝廷賜予了“靖”這個蓋棺定論。謚法“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可見對其評價極高。
襄靖王享壽不詳,膝下有庶長子朱翊銘、庶次子朱翊鎬兩個兒子,其去世時二子尚在沖齡,未到襲爵之時,故朝廷命其弟鎬管理府事,王妃王氏撫育幼子。可郡王畢竟不是藩王,說話也就不那么硬氣,眼見襄藩勢弱,掠食者紛紛上門,這其中尤以稅使為最。
稅使即礦監稅使,為萬歷年間新設的官職,由宦官擔任。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為解決財政危機,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礦稅監,督辦開礦、征收商稅。稅使的權力極大,可專摺奏事、節制地方官員。
仗著有皇權背書,稅使在地方為非作歹,不僅征收銀兩時多征少解貪贓枉法,還敲詐勒索、殺人劫奪,引發官民強烈不滿。
比如萬歷二十九年八月,刑科右給事中陳維春彈劾派駐襄陽的稅使陳使、陳奉,稱二人“凌逼親藩”,對襄靖王妃張氏多有不敬,通過侮辱恐嚇等手段迫使王妃就范,乖乖地向二人行賄,以求的平安。
礦監稅使
![]()
自家宗親都被家奴欺負成這樣了,結果明神宗為跟文官集團置氣,既然來了個“不報”,即留中不發,只當沒這回事。
“丁亥……刑科右給事中陳維春言:‘稅使陳使、陳奉凌逼親藩,以惡言侮襄王妃,嚇詐重賄,及前后贓銀十五萬,盜匿稅銀不計其數。乞追贓正法,并將參隨沈事問等按究如律。’不報。”(《明神宗實錄》)
阿越說
襄靖王朱載堯是一位賢王,可就是這么一位親王,一度差點因為所謂的父王“冒封”問題,差點無法襲爵,去世后,遺孀又疊遭權宦欺凌,不得不拿錢保平安。他一家子的遭遇可以說是明末宗室失勢的真實寫照。
關于朱載堯的謚號,《明史》及《襄陽府志》等典籍,都明確記載為“靖”,可網上流傳的謚號卻變成了“敬”,幾大百科都如此記載,不知道出自哪個史料。要知道“靖”和“敬”
雖然都屬于美謚,可含義存在著巨大的不同,“靖”體現的是政治貢獻與民本思想,而“敬”則強調個人品德與勤政態度,一個是政績,一個為品德。
襄靖王墓
![]()
襄靖王墓位于谷城縣茨河鎮青安山村王墳灣東南,處青安山東支山崗西坡,兩側為不長的山崗呈“U”形圍護,西北側有青安河流過,屬于典型的風水寶地。墓冢現存封土直徑約60米、殘高約10米。墓冢前有長60余米、闊近70米的臺地,自墓冢前至青安河邊共有五級平臺,各級臺邊緣由條石壘砌。地表散落著大量殘破的泥質灰陶布瓦以及筒、板瓦和龍紋瓦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