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8國施壓中印,對俄羅斯的制裁層層加碼之際,俄媒突然爆料稱,俄方愿意向美國供應380萬噸稀土資源,只求換取高科技產品解禁。這個被外界視為“投降信號”的提議,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博弈?
近日,觀察者網消息稱,特朗普在與歐洲國家的一場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求:希望歐盟對中國和印度這2個購買俄能源的大國,加征100%的關稅,以此來逼迫俄羅斯結束俄烏沖突。
而在此之前,美國已經對印度征收了50%關稅,以阻止其對俄羅斯石油的采購。
然而特朗普所謂的“二級制裁”并沒有多大效果,中印都沒有低頭:印度不僅沒有中止,反而加大了對俄石油的采購力度;至于中國,一直都按自己的節奏和需求采購,美國也沒敢直接加稅。
![]()
眼看這招行不通,所以特朗普才又攛掇歐盟當“馬前卒”,對中印加稅,抗下第一波攻擊。
說白了,現在美國和歐盟27國一起,共28國準備對中印施壓,但按目前情況來看,中印并沒有認輸。
但出乎意料的是,俄羅斯自己卻率先釋放了緩和信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稱,在9月初的東方經濟論壇上,俄稀土金屬行業負責人迪穆哈梅多夫拋出一則重磅消息:俄方愿意用稀土金屬協議換取美國解除對高科技產品的制裁。
也就是說,俄羅斯手握2870萬噸稀土儲量,其中380萬噸已經具備開發條件,就等美國點頭。
這對正四處尋找稀土替代源的華盛頓而言,無異于“天降驚喜”。
從F-47六代機到電動汽車產業鏈,美國對稀土的需求幾乎滲透到每個高科技領域。
而自從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國國防工業就像被掐住了命脈,如今俄羅斯主動遞來橄欖枝,顯然是給了白宮一個難得的突破口。
![]()
其實,仔細觀察時間線會發現,這場交易早有預兆。
今年2月普京就已放出風聲,3月俄直接投資基金總裁德米特里耶夫證實美俄開始討論稀土合作,7月底特朗普更公開表態看好與俄貿易潛力。這一連串動作表明,雙方都在試探某種新型交易模式。
對俄羅斯而言,這筆交易本質上是一場“資源換喘息”的博弈。
西方制裁已經讓俄羅斯經濟承壓三年多,若能通過稀土出口換取高科技產品解禁,特別是醫療設備、工業儀器和高端芯片等關鍵物資,一定程度上定然能夠緩解國內產業壓力。
更何況,俄羅斯的稀土開采面臨諸多瓶頸——西伯利亞凍土帶基礎設施匱乏,提煉技術落后,急需西方資金和技術投入。
而特朗普政府自然也會看中其中的戰略價值。
中國稀土出口量占全球90%,提煉技術更是一騎絕塵。若美國能與俄羅斯建立稀土供應鏈,不僅能夠分散風險,還能在美中博弈中多一張牌。
![]()
有分析指出,俄羅斯此舉可能暗含對中國的微妙制衡。近年來中俄關系雖日益緊密,但莫斯科始終對過度依賴北京保持警惕。通過與美國建立新的貿易通道,俄羅斯或許在嘗試尋找中美之間的平衡點,避免在外交和經濟上被單一力量主導。
但整體來看,美俄稀土合作面臨三重障礙:
第一是技術門檻。
俄羅斯主要稀土礦床位于北極圈附近的永久凍土帶,開發成本是常規礦區的數倍。
而且,即便美俄達成協議,兩國在稀土提煉技術上都落后于中國,俄羅斯稀土要想形成實際供應能力,能否突破技術瓶頸仍是未知數。
這期間中國仍將保持絕對主導地位,更何況俄羅斯的稀土提煉技術同樣依賴中國設備。某種意義上,這出戲碼反而印證了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是政治風險。美國國會中強大的反俄勢力絕不會輕易放行。參議院兩黨在對俄制裁問題上罕見一致,想要推翻現有制裁體系,恐怕比開采稀土本身還要困難。
![]()
而俄羅斯也擔心投入巨資后遭遇美國再度變臉——這種缺乏戰略互信的合作,自然是很脆弱的。
第三是國際反應。歐洲國家若看到美俄突然“握手言和”,恐怕會產生被背叛感;烏克蘭更將面臨外交困境。這些連鎖反應可能重塑整個西方聯盟體系,華盛頓不得不慎重考量。
但即便如此,這場談判本身已經釋放出重要信號——在國際政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當稀土成為新的戰略貨幣,事情可能會有不同的走向。
事實上,最終決定勝負的,不再是誰的礦多,而是誰的技術強、誰的供應鏈穩、誰能在不確定性中保持戰略定力。中國的稀土地位,短期內依然難以動搖;而美俄的這場交易,恐怕更多是政治姿態,遠未到改變局面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