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熊曉宇 長沙報道
約40分鐘車程,每周往返三四次,從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到天友產業園——朱永波的車尾箱里,總是裝著待加工的零部件或是剛完工的精密器件。
“我現在快成‘貨拉拉’專線了。”他笑稱。
玩笑背后,是他另一個更具分量的身份:湖南天友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
“科技副總”是個什么“總”?在瀏陽經開區,他們是企業技術攻堅的“破題人”、成果轉化的“擺渡者”,也是平臺搭建與人才引育的“建筑師”。
今年,瀏陽經開區已選派35名高校專家教授擔任企業的“科技副總”,讓“高校所能”精準對接“企業所需”,搭建起學術前沿與產業實踐的柔性橋梁。
高校智力活水持續匯入企業,實驗室科研成果加速奔向生產線,一場以“外腦”激活內在創新動能的變革,正在這里悄然發生。
![]()
瀏陽經開區已選派35名高校專家教授擔任企業的“科技副總”。
“外援”成為“自家人”
天友精密是一家專注于傳動直驅核心部件研發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朱永波則是擁有20余年機械行業經驗的資深專家。他們的故事,始于一條朋友圈。
彼時,天友精密正遭遇技術瓶頸,企業負責人偶然看到了朱永波從企業離職轉任教職的消息,隨即向他發出求助。這一“約”,不僅解了企業燃眉之急,更促成了后來深度的校企合作。
今年4月,瀏陽經開區為第二批“科技副總”頒發聘書,朱永波正式受聘為天友精密的“科技副總”,完成了從“外援”到“自家人”的身份轉變。朱永波告訴記者:“這種轉變,帶來的是主人翁意識的提升,更敢動真格、啃硬骨頭。”
高校專家手握前沿理論技術,而企業有著深厚的產業實踐與市場嗅覺,二者本是天作之合。然而,以往校企合作多以具體項目為依托,項目結束,合作也隨之終止。“科技副總”機制,推動高校專家從“客座指導”變為“責任主體”,從“提建議者”成為“共同解題人”,使他們更主動地挖掘企業真實需求、整合學術資源、推動技術迭代。
穿上天友的工裝,朱永波深度融入企業研發節奏:他著手為企業制定標準化研發流程,扭轉以往“小作坊式”管理模式;帶領團隊技術攻關,將新品研發效率提高約20%;更帶動畢業生就業,促成學校與企業簽訂橫向課題,金額達25萬元......
“現在每個月都有企業的零部件通過學校的高端設備完成加工,實現資源共享和成本優化。”朱永波分享道,其主導研發的高精高速大理石平臺,將切割精度提升至1微米,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已廣泛應用于IT行業制造設備中。
從“外援”到“自家人”,變的不僅是身份,更是產學研合作的深度與范式。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科技副總”切實發揮作用,瀏陽經開區要求每位“科技副總”每月至少在企業現場服務4天,并建立企業反饋機制,定期收集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目前已完成對園區“科技副總”試點多輪走訪與對接優化。
![]()
瀏陽經開區“科技副總”為區域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破壁人”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怎樣把人才聚到科技創新主戰場和產業創新最前線,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是瀏陽經開區推動“科技副總”政策背后的邏輯起點。
瀏陽經開區在全面深入調研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上,建立“需求庫”與“人才庫”,立足企業之所需與高校之所能,以“雙向選擇、擇優選派”為原則,推動專家與企業精準匹配。
湖南豐日電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轉型升級之路,正是這一政策成效的生動注腳。作為國內最早生產鉛酸蓄電池的企業之一,面對全球能源轉型浪潮,公司瞄準鈉離子電池等新能源領域尋求突破,卻苦于缺少專業人才而進展緩慢。“科技副總”的到來,讓企業進入了快車道。
在中南大學陳立寶、陳軍兩位教授接力助力下,豐日電氣先后突破材料、工藝兩大技術關卡。去年10月,公司建成湖南首個類固態鈉電池產業化基地;今年6月,又成功推出NaPR33140FR-10.0方形鈉電池和NaPR33140FR-7.0圓柱鈉電池兩款鈉電新產品,可實現30C超高倍率持續放電,在-40℃極端低溫環境下容量保持率仍達90% ,性能表現遠超傳統電池。
從企業研發痛點出發,“科技副總”們帶著技術、團隊和設備“下沉”一線,正在各個領域成為技術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破壁人”——
在壇壇香,湖南農業大學教授秦丹協助企業成功“闖關”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金陽烯碳,湖南大學教授陳小華率隊推進“石墨烯PCB孔金屬化”中試,不僅顛覆傳統生產工藝,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更助力企業拿下省工信廳“石墨烯應用技術中試基地”認證,獲得省科技廳“2024示范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支持……
不僅打開面向市場的廣闊通道,“科技副總”們還鏈接強大資源,充當起引才育才的“助推器”——
在華恒機器人,湖南大學副教授江未來助力企業組建“湖南省智能物流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搭建“研究生+工程師”聯合科研班組,培養創新人才;在佳元祿,長沙理工大學教授王建輝與企業共同建立“湖南省湘味餐調與預制菜創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培養具備實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在華域視覺,中南大學教授唐琎針對企業技術人員短缺,每周開展員工技術培訓及AI深度學習課程......
記者獲悉,瀏陽經開區“科技副總”試點涵蓋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新材料企業、食品等多個領域,截至目前,已指導企業開展研發項目63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14項,協助搭建企業研發平臺9個,聯合培養博士2名、研究生17名,安排實習90人次,推薦就業41人次。
![]()
新落成的金陽科創城科技展廳內,創新要素澎湃涌動。
從“一個人”到“一座城”
走進豐日電氣一樓鈉電生產車間,生產線運轉不停,每天一萬顆電池順利下線。
“從正、負極到電解液等關鍵材料,我們都與中南大學校友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聯系。”豐日電氣行政人力總監王亮說:“‘科技副總’正是一個催化劑,顯著加速了校企合作進程,讓合作更扎實、更可持續。”
當前的區域競爭,越來越取決于科技創新的競爭。“科技副總”成為瀏陽經開區全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精彩切片,而在園區更大的舞臺上,“借‘外腦’賦能,激活創新‘引擎’”的實踐正在持續拓展。
走進新落成的金陽科創城科技展廳,創新要素在此澎湃涌動。作為瀏陽舉全市之力打造的核心增長極,金陽科創城瞄準“一地三區”定位,即未來產業策源地、全國研發集聚區、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區、高品質公共服務配套區的定位加快建設。在這里,“科技副總”將進一步融入一個覆蓋研發攻關、中試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加速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系統。
截至目前,金陽科創城匯聚高新技術企業338家,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眾創空間2家,各類企業研發平臺221個,近三年企業研發投入保持9%以上的增長,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
![]()
瀏陽經開區與湖南師范大學簽約共建湖南大健康研究院。
而創新“朋友圈”還在擴容,協同層次正不斷深化:8月22日,瀏陽經開區與湖南師范大學簽約共建湖南大健康研究院,將重點打造天然產物、智能康復、前沿生物技術、分子診斷四大科研高地及成果轉化中心;9月3日,6個科技型項目集中簽約,與金陽科創城主攻的生命科學技術、智能裝備技術等硬核科技領域高度契合,進一步健全“產學研用”融合閉環。
這幅愈發清晰的創新圖景,恰如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瀏陽經開區黨工委第一書記肖正波所言:“為科研成果找投資人,為園區企業找科研團隊,為初創企業找金融支持——我們要讓金陽科創城成為行業鏈接的橋梁、企業協作的平臺、全方位的資源提供者。”
從“借腦引智”的點狀突破,到“筑巢育林”的系統賦能,如今,金陽科創城正加速成為匯聚創新資源的強大磁場。長沙之東,科創“引擎”轟鳴正勁,為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注入強勁而持久的瀏陽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