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到20世紀中期,全球殖民擴張達到頂峰。歷數曾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非英法莫屬。大英帝國是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巔峰時期統治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法蘭西是第二大殖民帝國,重點分布在非洲和亞洲。
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興起,大部分殖民地于20世紀60-70年代獨立。細數這些殖民地,能發現一個趨勢,英國殖民地獨立后容易走向資本主義式發展道路,而法國殖民地獨立后更容易走向社會主義式發展道路。
從思想上,這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
![]()
法國大革命不僅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象征,同時也充滿了暴力,形成了暴力可以是解放工具的政治傳統。法國大革命強調“公民平等”和“人民主權”,帶來了一種國家必須代表全民意志的觀念。這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與多元利益不同,更容易演化為國家權力高于個人的邏輯。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傳統就是,一旦體制無法滿足平等訴求,就會用革命、暴力來推翻現存制度。換句話說,法國的政治文化里,暴力經常被理解為通往平等的捷徑。
大革命后,法國歷史上反復出現通過革命暴力來推動社會平等的邏輯。如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主張以恐怖制止反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以及巴黎公社推行激進平等,諸如此類。
思想的遺產帶來了統治方式的不同。
在法國的殖民地,治理方式深深地體現出這種政治傳統。法國殖民地多是中央集權、法語教育、國家強制文化同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培養了一批深受法國思想影響的精英,他們天然會認為國家強權才是出路,也更容易塑造出國家必須強有力、集權化、才能帶領社會進步的觀念。
![]()
英國則不同,一直以來,英國對殖民地以間接性統治為主。如在印度、馬來西亞、尼日利亞等殖民地,都是利用當地王公、酋長或地主,保留本地社會結構。英國在這些地方留下的是地方自治、議會實驗和普通法傳統,自己只掌握關鍵經濟和軍事要地。獨立以后,殖民地精英更容易沿著漸進民主+自由市場的路走下去。
縱觀法國殖民地解放者的思想背景:越南的胡志明、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陣線、幾內亞的塞古·杜爾,他們大多接受過法國的左翼教育,熟悉用暴力斗爭來推翻舊秩序的革命話語,也傾向于把獨立與社會徹底改造捆綁。致使其獨立后更容易接受社會主義國家主導的方案。
英國傳統里沒有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暴力記憶,而是光榮革命——以妥協、議會制、漸進改革為主。于是殖民地在獨立后,哪怕如印度般也搞民族解放,但在政治文化里更強調議會、法治和漸進,而不是一場徹底的社會革命。
英殖民地留下的法律體系 + 議會框架,使得即使有威權或軍人干政,總體路徑也更偏向民主化。如巴基斯坦,雖政變頻繁,但憲法框架是議會制共和國。如新加坡,雖為強人政治,但制度上仍是議會選舉,法治體系健全。
![]()
當然,這還與英法殖民經濟的模式有關。
法國殖民經濟主要服務于法國本土的工業和資本。如它在越南大量開種橡膠園、水稻出口田,實行高度壟斷。致使越南經濟基礎薄弱,農業單一化嚴重。英國則更注重港口、貿易和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在印度搞鐵路、港口,在新加坡建成國際貿易中心。雖然目的也是為了利益,但客觀上推動了更系統的市場網絡。
法國的這種殖民統治導致殖民地社會撕裂更嚴重,結果是本地社會自主性的破壞更深,更容易走上激烈革命之路。獨立后的國家,也往往只能依賴中央集權來維系穩定。如老撾、柬埔寨、幾內亞、剛果(布)、馬里、阿爾及利亞都是例子。
英國殖民因為是間接統治和重視經濟,雖然也給殖民地帶來了痛苦和損失。但也留下了有利于獨立后發展的制度和經濟條件,容易發展成議會制民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哪怕是非洲的加納、尼日利亞、肯尼亞等等也是如此。
![]()
如今殖民時代早已遠去,英法不同的殖民模式仍在影響世界。這是歷史遺產、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疊加作用的結果。理解這些,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冷靜地看待當今世界的分化:為什么同樣的獨立,卻走向了不同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