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波士頓的TD花園外,綠白色的旗幟還在風里飄蕩。
就在凱爾特人奪得隊史第18個總冠軍的余溫未散時,一條消息震驚了全球:球隊易主了。
成交價 6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38億,是NBA歷史最高價,也刷新了全球職業體育的紀錄。
這樁交易里,站著一群熟悉的資本大鱷:美國私募大佬、鋼鐵繼承人、地產巨頭、通信富豪,平均年齡接近60歲。
但在這群白灰發的老錢之間,有一個年輕人格外醒目:30歲的何猷君。
他不止入局,還成了聯合所有者與管理委員會委員,這一刻,他寫下NBA新歷史:最年輕的股東,也是唯一的中國新面孔。
![]()
消息刷屏那天,球迷驚訝、資本圈嘩然,網友更是調侃:“追星最高境界,直接把偶像球隊買下來。”
但這背后,真的是二代的特權嗎?
01
凱爾特人的股權轉讓,絕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資本大戲。
主導者是 Bill Chisholm,在私募圈叱咤風云的老江湖,為了拿下這支王朝球隊,他幾乎把一半全球商界的“朋友圈”都搬了出來。
先是找來了掌握全球鋼鐵命脈的米塔爾繼承人,這個名字,在歐洲就是鋼鐵的代名詞,家族的工廠和礦山,像一張鋼鐵之網,鋪滿世界。
又把波士頓的地產巨鱷布魯斯·比爾拉上桌,外界叫他“隱形市長”,因為在這座城市,幾乎沒有他沒染指過的地塊,從寫字樓到社區公寓,都有他的身影。
還請來了電信大亨羅布·黑爾。他不僅是億萬富翁,更是波士頓當地的傳奇慈善家,在街頭,人們談起他的名字,不光想到生意,還會提到他慷慨的捐贈。
![]()
就這樣,一個橫跨鋼鐵、地產、通信的豪華陣容集結完畢。
每個人的履歷,都能在金融圈寫成厚厚一本傳記。
而何猷君,是這張牌桌上最年輕的參與者,30歲,電競創業者,標簽還是“賭王之子”。
在一群年過花甲的資本巨鱷面前,他顯得年輕甚至有些“不合群”。
可NBA的門檻,并不是喊口號就能跨過。
![]()
要通過聯盟全票批準、要接受FBI級別的背景調查、要證明資金來源合法,這些條件足以把絕大多數富二代擋在門外。
能站上舞臺,說明財團需要他。
他帶來的,不只是錢,還有一個更大的市場:亞洲,尤其是中國。
02
何猷君和凱爾特人的緣分,并不是最近才有。
2013年,他拿到了牛津和麻省理工的雙錄取,最終,他選擇了MIT金融系。
那年,他才18歲。
MIT的宿舍離凱爾特人主場 TD Garden,步行只要10分鐘。
于是,每當他寫完作業、合上電腦,最常做的事就是穿過查爾斯河,鉆進球館,和兩萬名波士頓人一起,為綠軍吶喊。
他見證了小托馬斯孤身苦撐的孤勇,也見證了布朗和塔圖姆一步步成長為全明星,他甚至把杰倫·布朗當作偶像,社交媒體上發過無數次綠衫軍相關內容。
去年總決賽G5,他特意飛回波士頓,穿著綠色7號球衣,喊到嗓子沙啞。
![]()
那一晚,凱爾特人捧起了時隔17年的總冠軍,那一刻,他眼眶泛紅。
如今,短短十年,他從場邊的粉絲,變成球隊的股東。
官宣當天,他連發三張照片:球隊隊徽、簽字合同、那件7號球衣,配文調侃:“朋友們,場邊票找誰?”
杰倫·布朗秒回:“老板,你欠我一件簽名球衣。”
資本很冷,但這段故事很暖,它讓這樁438億的交易,多了一絲浪漫。
03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這是“賭王之子”的光環。
但如果仔細看何猷君這幾年的軌跡,會發現,他的玩法和大多數二代并不一樣。
2016年,MIT畢業,他沒有接手賭場生意,而是選擇了電競。
2018年,他創辦 V5戰隊,拿到LPL席位,結果首個賽季慘不忍睹,0勝16負,成了笑話。
絕大多數人會就此認栽,他卻反手做了一件更大的事:資本整合。
先是把V5和eStar合并,成立武漢星競威武;
![]()
2023年,又并購瑞典老牌俱樂部NIP,組建 NIP Group;
他擔任董事長兼聯席CEO,持股14.2%,是最大個人股東。
2023年,他帶隊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亞洲最年輕的上市公司創始人。
股價曾一度飆到17.76美元/股,輿論一片叫好,但隨后,公司陷入破發、虧損、欠薪風波。他的電競帝國,并沒有外界想象的穩固。
![]()
即便如此,他還是繼續加碼。
今年6月,他接盤王思聰旗下的寰聚商業,文旅資產超60億,核心項目規劃了滑雪場、室內動物園。
他要做的,是用電競和文旅,拼出一個新的消費場景。
敢賭、敢拼,才是他的底色。
情懷之外,凱爾特人更是財富神話。
2003年,Grousbeck財團以3.6億美元(29億人民幣)買下球隊。那時,凱爾特人已不復“八連冠”的輝煌。
20年后,球隊估值漲到438億,翻了17倍。
![]()
2007年,他們豪賭“三巨頭”,把加內特、雷·阿倫和皮爾斯湊到了一起。那時候很多人質疑三位年過三十的球星能否撐起未來,但一年后總冠軍獎杯高高舉起,質疑聲瞬間煙消云散。
十年后,球隊又在選秀市場押下重注。
2016年和2017年,布朗和塔圖姆先后穿上綠衫,彼時只是毛頭小子,幾年后卻成了聯盟炙手可熱的“雙探花”,他們不僅撐起了凱爾特人的復興,還讓球隊重新站上了總決賽舞臺。
終于在2024年,綠軍再次捧起總冠軍獎杯,第18座金燦燦的獎杯讓他們超越湖人,獨占NBA歷史之巔。
但榮耀的背后,也埋下了危機。
為了留住“雙探花”,球隊先后送上NBA史上最貴的兩份合同:布朗5年3.04億,塔圖姆5年3.15億。
![]()
數字亮眼到刺眼,直接把球隊總薪資推到5.4億美元,光是奢侈稅就得交出3個億。
當外界還在沉浸冠軍的喜悅時,管理層內部已經出現了裂痕。
年邁的股東們很清楚,情懷可以支撐球迷,但無法消解賬本上的虧空。
最終,分歧演變成了決定,資本套現離場,把這支價值飆升的球隊交給下一個更敢下注的人。
新財團入主第一步,就是“瘦身”:交易掉霍勒迪、波爾津吉斯,把薪資降到2.39億,奢侈稅一下減掉3.01億。
![]()
但“雙探花”核心保留,綠軍依舊是未來幾年總冠軍的熱門。
04
這不是中國資本第一次踏進NBA。
最早登場的是蔣立章。
他是勇敢的探路者,當年斥資入股森林狼,成為NBA歷史上首位華人小股東。
雖然份額不大,但意義非凡,證明了華人資本能走進NBA的核心圈子。
第二位是蔡崇信。
這位阿里巴巴的二號人物,選擇的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直接豪擲23億美元,收下籃網的大股權。
![]()
七年時間,他把球隊估值翻倍,也順便把自己推上了NBA最有話語權的華人老板位置。那是一場徹底的實力下注。
到了何猷君,這個故事變得不一樣了。
30歲的他沒有蔡崇信那樣龐大的財富背景,卻憑借年輕、跨界和流量入局,相比前兩位,他更像是資本與娛樂的混合體,既能帶來市場,也能帶來流量。
這三個人像三面鏡子:蔣立章的試水,蔡崇信的硬實力,再到何猷君的年輕與偶像劇式敘事,折射出中國資本參與NBA的三種方式。
![]()
而NBA同樣精明,它要的不只是資金,更是市場、粉絲和傳播。蔣立章證明了可行性,蔡崇信打開了規模,而何猷君,則給聯盟帶來了一個年輕、會講故事的中國符號。
凱爾特人繼續追逐冠軍,何猷君則繼續書寫屬于自己的下一章。
這不只是凱爾特人的新篇章,也是何猷君的“而立之禮”。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