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辛芷蕾微博、公眾號【羅嚴肅】
“是,我擁有什么呢?我有什么資格談不想要、談放棄呢?所以從此以后我決定要真實地面對自己,因為我還有很多沒有實現的夢想,我還有很多消解不了的欲望。”
——辛芷蕾 《我為什么擁有一張“寫上欲望”的臉》
撰文:孟亮(上海外國語大學管理學教授、博導,管理與組織系主任)
責編:錢岳
寫在前面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同樣是在工作中遇到難以完成的任務,不同的人的反應卻大相徑庭?比如,有人會選擇熬夜學習、報培訓班,非要把這個難題攻克不可;有人會轉向把其他任務做得特別出色,在別處找回成就感;還有人會在下班后投入某種癡迷的愛好中,通過畫畫、運動甚至游戲來重新感受“我能掌控”的快樂。
作為研究動機與激勵問題的學者,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心頭:為什么有些人在遭遇失敗后會越挫越勇,有些人會另辟蹊徑證明自己,還有的人則沉溺于其他活動?
這個問題促使我們開展了為期數年的實證研究,最終形成2025年發表于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The Compensation Effect After Competence Frustration: Utilizing the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Flow這篇論文。
1
為什么失敗后的反應因人而異?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渴望向自己、向他人證明“我能行”。這種證明,本質上是追求對勝任這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當我們感到“我做不好”時,那種挫敗感會促使我們采取各種方式來找回失去的勝任感。為什么不同的人會選擇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
這個問題將我們引向了經典的心流理論及其最新發展——生命周期發展視角。心流理論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用來描述當個體面對的挑戰與其技能水平達到平衡時所進入的一種高度投入、意識集中并且時間感失真的心理體驗狀態。該理論認為,心流體驗的發生取決于挑戰與技能之間的動態匹配,并通常伴隨積極的主觀體驗與內在動機的激發。
近年來,Tse 等學者從生命周期發展心理學視角對心流理論進行了重要擴展。該視角指出,人類發展不僅包括能力的增長(growth),還涉及功能的維持(maintenance)與損失的調節(regulation)。在這一框架下,個體面對挑戰與技能失衡時——尤其是因能力受限或環境約束無法通過提升技能恢復平衡時——可采取三類應對策略:
持續心流維持(即在原領域通過努力恢復平衡);
替代心流追求(轉向其他可產生心流的活動);
心流無關的補償(通過非心流活動恢復自我價值感)。
這一理論為理解個體在遭遇挫折或能力有限時如何維持心理功能與動機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
![]()
▲來源:www.pexels.com
2
應對挫敗感的三種策略
通過三項子研究(兩個實驗和一項問卷調查),我們驗證了人們應對挫敗感的三種典型策略:
維持持續心流體驗: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這類人會選擇正面迎擊困難。他們會花更多時間練習同一項任務,參加相關培訓,通過提升技能來重新達到挑戰與能力的平衡。就像我們身邊那位反復調試代碼的程序員,或在公開演講失敗后更加苦練口才的同事那樣。
追求替代心流體驗:在別處綻放光芒
當在原領域遭遇挫折時,有些人會策略性地將精力轉移到其他能展現能力的活動中。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應對策略。就像一位銷售業績并不突出卻把客戶服務做到極致的員工那樣,在另一個維度上找回自信。
與心流無關的補償:在熱愛中找回自我
還有一群人選擇投身于與工作無關但充滿激情的活動中。這種“執著的熱情”可能表現為對某個愛好的全身心投入、乃至過度癡迷,通過沉浸于這些活動對工作中的挫敗做出補償。就像那個項目受挫后卻在馬拉松比賽中找回自我的職場人。
![]()
▲來源:www.pexels.com
3
為什么你我選擇不同的路?目標導向的三重奏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一個人會選擇哪種策略,其實并非偶然,而是與其長期形成的“目標導向”密切相關。“目標導向”具體可以分成三種:
學習目標導向的人,渴望通過挑戰來拓展自身能力,他們的關注焦點是“我如何能做得更好”;
表現證明導向的人,則致力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心中想著“如何讓別人覺得我很出色”;
表現回避導向的人,其最大動力是保護自我形象,他們小心翼翼地規避風險,核心訴求是“如何避免讓別人覺得我不行”。
三種目標導向的復雜交互決定了人們遭遇失敗后的反應。具體而言,我們發現:
當學習目標導向和表現證明導向都較高時,個體會在受挫的領域表現出很強的學習動機,他們想要通過提升自己來證明自己。
表現證明導向高的人是否會轉向其他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替代任務的難度。如果新任務也具有挑戰性,他們會全力以赴;如果太簡單,反而會失去興趣。
那些表現回避導向高但表現證明導向低的人,最容易發展出對某些活動的執著熱情。因為他們害怕再次失敗,于是選擇在風險較低的愛好中尋求慰藉。
![]()
▲來源:www.pexels.com
4
這項研究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這項研究最讓我們觸動的是,它展現了人類心理的韌性與智慧。面對挫敗,我們沒有束手無策,而是發展出了一套多元的應對體系。每種策略都有其價值,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在工作中,當你感到“我不行”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應該繼續堅持,還是暫時轉換賽道?
我需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還是需要通過成就來證明自己?
我是否需要通過熱愛的活動來先恢復心理能量?
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的,而且每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幫助更多人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對挫折時的行為選擇,從而給予更多的包容與支持。畢竟,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里,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證明著“我能行”。
參考文獻
Meng, L., & Wang, X. (2025).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After Competence Frustration: Utilizing the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Flow Theor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6(6), 1-28.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25-00936-x
制版編輯:楊楠
![]()
權威、嚴謹、客觀
我們帶你體驗不一樣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