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心中的信仰和戰爭的勝利,在烈火焚身的狀況下依舊可以保持巋然不動,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動了就會暴露軍隊所在的位置,說到這可能你會說這個人我知道是邱少云,可你聽過邱少云的事跡,見過他的照片嗎?當你去想要了解認識這位英雄人物時,你會發現詞條上的照片框里以及各種有關他的資訊里都是一張又一張的人物油畫,他在年僅26歲時就離開了,而在犧牲前將自己的一張照片留給了戰友,但由于那時的通訊網絡不發達,導致我們后來都以為沒有邱少云同志的照片,但時隔數年政府卻意外地在一位老兵家里發現了邱少云的照片,他就是邱少云的戰友至交陳大權。
![]()
陳大權是出生在貴州的一個小山村,從小家里條件就不好,年僅幾歲就開始給別人家放牛,慢慢地長大成一個身材魁梧的青年,但也因此被侵略軍抓走做苦力,被抓的時間他發現百姓民不聊生,村子也生靈涂炭,這都是他不想看到的,所以他努力的逃了出來并加入了中國紅軍。
1930年出生在桐梓縣的陳大權與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銅梁縣的邱少云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都是貧苦人家的孩子,有著很多的共同語言,陳大權是1950在貴州參軍入伍,于1951年11月份跟隨部隊去支援朝鮮。邱少云在1949年12月參軍,1951年3月隨軍隊抗美援朝,他入伍以及入朝作戰要比陳大權早一些。陳大權老人回憶說:
我們兩人在一個班待了好幾個月,那個時候他比我高一頭,身材也比我健壯得多但后來接到了上級的指示,我被發配到機槍隊,邱少云被分配到偵察隊。
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分開,而且下一次見面不一定在什么時候,雖然相遇的時間很短,但對于兩個遠在異國他鄉的戰士,又有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這獨特的家鄉情結讓他們異常珍惜彼此,在那個生活艱苦的年代,又身處軍隊,偶爾放假上街,如果會有一支煙的話,每個戰友都可以輪流吸一口。
當時流行分別時候把自己的物件送予他人留作紀念,所以他們決定互換一張照片留作紀念,在照片的背面寫上他們的名字,陳大權沒有上過學也沒有文化,所以就讓邱少云幫忙寫上名字,兩人就這樣分開了,但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再等來的消息就是邱少云同志的犧牲,而這一張照片就成為了陳大權懷念邱少云的唯一念想。
![]()
就這樣,退伍后的陳大權也一直留著邱少云的照片,隱居到深山過著悠閑靜謐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記者發現了他,并且知道了他保留著邱少云的照片。陳大權收到的戰友贈送的照片,還有12張保存著好好的,老人說那分別是邱少云、周炳清、晏起元、何華龍、蕭呻富、陽德才、張道才、郭新全、熊義悔、丁懷春……但有的照片上沒有名字,老人也年紀大了忘記了那個人是誰,隨著記者的報道,這位隱居的老人被人們所認識。
得知這件事的邱少云紀念館的人也來了,他們向老人發出請求,希望能夠收藏這張照片,并存放在邱少云紀念館中,陳大權老人什么也沒有說靜靜地拿出來這張收藏了60多年的照片,看了又看,擦了又擦,最后無償地交給紀念館的人,或許有不舍,不舍的是那是他多年前的兄弟留給他的紀念也代表著他們那時的濃濃戰友情;或許有欣慰,欣慰的是他的兄弟為了祖國和人民做出的犧牲能被后世記住并為之成立了紀念館。
邱少云紀念館的人也沒想到事情會這么的順利,老人也沒有提任何的要求,當紀念館的人邀請人去參觀時,陳大權婉拒了讓兒子代替參觀,我認為可能是年歲已高行動不太方便,可能是怕看到那些畫面回憶起了戰爭的殘酷,也可能是怕會睹物思人吧。據說之前在成立邱少云博物館的時候,他的照片及油畫都是參考他的三弟四弟描繪構建出來的。
![]()
有一段時間,很多網友都在質疑邱少云這一事件不符合生理學常識,因為在被火燒的情況下人會發生應激反應不可能保持不動,這違反常理,甚至有些網友直接斷言這就是偽造的。沒錯在臨床醫學上疼痛被劃分為十級,燒傷的痛可以高達九級,當一個人的全身被烈火蔓延,他要有多么大的意志和精神去支撐他至死都沒有動,那么從而大的角度講,黃繼光、劉胡蘭、董存瑞等人物的英雄事跡越來越多地成為網絡輿論的靶子,雷鋒也遭遇了很多這樣的攻擊。
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有反對的聲音,這些反方向的聲音顯得異常活躍,他們熱衷挑釁以此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獲取不正當利益。邱少云無疑是一個英雄,他的事跡對那個年代以及我們現在的年代都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無論你對邱少云的評價是什么,但有兩點是毋庸置疑的,第一點是他在抗美援朝中犧牲,他為戰友的生命和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第二點是他的故事出現在小學的課本上,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他為祖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沒有人可以用任何理由去侮辱他。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陳大權吧,陳大權,于1930年6月出生,曾參加“ 抗美援朝 ”行動,1938年放羊,1946年務農,1948年被敵軍抓兵至1950年6月在貴州當兵入伍,成為了一名戰士;后成為代理副班長。退役后的陳大權過著“隱居”一樣的生活,他沒有炫耀過自己的戰績,更沒有向政府要過任何福利待遇,今年86歲的陳大權身體依然健朗,深居簡出,他的兒子為了他修建了一個新房,但他習慣了住以前的老土墻房,喜歡用木頭去燒火做飯,每天還可以吃一斤米左右的飯量呢。
![]()
從陳大權的口中我們得知,在上甘嶺被困20多天,擊退敵人30多次的猛攻,那真的是一個很艱難絕望的日子,我們每天吃的是干糧和豆餅,戰友犧牲根本來不及悲傷,因為前面還有戰爭等著我們,我們的軍事保障也都是犧牲戰友的干糧和槍支彈藥,后來沒有水喝就只能喝尿。也就是在那一場戰爭中陳大權老人被子彈打穿了左膝蓋,右手臂也被打傷,他自己簡單包扎后就繼續戰斗,直到現在留下的傷疤還在。陳大權老人回憶,那次戰爭我們連100多人到后來只剩下30多人,我們連集體榮獲一等功。
陳大權回憶,在槍林彈雨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團隊非常和諧,學習氛圍也異常濃厚。他們經常會在戰役結束后部隊一起學習,他就是在那個時候學習過一段時間拼音漢字,他在國民黨時期擔任機槍射手,對重、輕機槍都非常熟練,其他人射擊都是用右眼,但他擅長用左眼,班長看見了告訴他說你這樣不行瞄不準的,他說,不要管我用那個眼睛,我能打到靶子就可以對不。
第二天打耙的時候,他無一脫靶,大家都夸他說是神槍手,他自己也說“敵人在我手頭,從來沒有活著走的,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被他打死的人不計其數,他還對記者說現在給我一把槍我照樣能打得準,86歲高齡的陳大權是那么的自信,又那么的自豪。
陳大權說,當天他就在武勝山打掩護,而邱少云就在他所在的山下執行任務,但是敵人有一個連的兵力,軍事設施非常堅固,援軍不斷增強,我們打了很久都沒有成功攻下,在1952年10月,上級決定攻打上甘岒,取得勝利的條件是康平橋必須炸,391高低必須拿下,這樣就可以阻斷敵軍的增援,我當時離邱少云所在的隊伍就是用扔石頭都能扔得到,眼看著敵人的飛機,一架有一架的在空中盤旋,一天到晚都在巡邏。但我們都沒有被發現第二天早上敵人開始向開闊地的芭茅桿扔燃燒彈,邱少云就是在那個時候犧牲的。
![]()
當我看到戰友被烈火焚燒,心里充滿憤怒,但卻不能上前幫助,如若我那么做了,他所承受的都白費了,他堅守的我都懂,如果換作是我也會那樣做,而且我知道組織的紀律高于一切,必須按照軍令行動。”后來組織上安排他到新疆工作,但他想念家鄉親人,想念老父老母,于是決定回到老家,選擇在農村務農,先后參加過湘黔以及鐵山煤礦的建設。
就是因為邱少云憑著超常人的意志力在烈火的焚燒下也可以巋然不動,因為軍隊的位置沒有被暴露導致我們的進攻非常順利,成功拿下“孤正屯”,陳大權老人有些悲傷地說,在邱少云是我心中最偉大最壯烈的。當記者和陳大權提說有人質疑邱少云同志的事跡說怎么可能一動不動,陳大權無奈地對記者講:
“你們現在大多數都生活在蜜罐里,沒有生活過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沒有經歷過那些苦難,沒有親眼見證過身邊一個又一個戰友死在血泊中,是無法理解那個時候的堅定的,那個時候部隊每天都在進行革命教育,不管何時不能暴露,如果你暴露,可能因為你整個部隊會犧牲,所有的戰略部署會失敗”
在陳大權老人保存的《立功證》上,彭德懷總司令題寫的“繼續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題詞非常清晰,雖然《立功證》上的自己已經很模糊了,但姓名欄的“陳大權”三字和功勞等級的“一”字等筆痕,還隱約可見。
![]()
在桐梓縣武裝部的檔案中,現在還有一份關于陳大權在部隊時的鑒定書。他的鑒定書上還有著他的連長、政治、副連長3人的簽名蓋章,證明上寫著自從朝鮮戰爭以來,陳大權同志一直非常積極地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在上甘嶺的那場戰役中,他及盡可能地為戰友付出,別人不干的事情他愿意去做,別人不能完成的他也可以完成,在回國后的訓練中,他操作規范,幫助新同志學習理解射擊要領,他能堅持在病中工作,團結戰友,自己發現的和別人指正的缺點都能很快的改正,協助領導教育新同志,是我輩同志的楷模。
總書記在五四講話中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這已經成為陳大權這代人刻入骨頭里面的信仰!今天我們可以輕松的走進各種博物館紀念堂,去閱讀了解那段 烽火炙熱的歷史。然而,當年卻是一群又一群的偉人在生死抉擇的關頭,用他們的信念和擔當去書寫未知的歷史。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便沒有今天我們幸福生活的一切,更沒有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所有歷程。
百年前革命英烈用錚錚鐵骨捍衛的大好河山,在新時代,應由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去接力守護。”不管是長輩的教導還是生活學習環境的氛圍,“對黨和祖國的認同,已經深入骨髓”。
![]()
在文章的最后,想問一下你們去過邱少云紀念館嗎?你們去過多少個烈士紀念館?從紀念館邁出來的時候會想到什么?我依稀記得當我走出紀念館門口的時候,我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在參觀中,我感受到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一致抵御外敵的那種團結的精神。英雄已逝,精神永續,在新時代的今天,邱少云的精神具有更加深遠的現實意義,他可以成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需要我們一代代的傳承并發揚。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要要好好珍惜那些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創造出的美好的時代,我們也要努力守護住他們為我們創造的美好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