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昌市坪石鎮長排寮村的嶺南山麓間,馬城鄉的名字與漫山果樹、生態農場緊密相連。這位敢闖敢拼的樂昌女性,曾在城市擁有穩定生活,卻因對家鄉土地的眷戀與“讓荒山變金山”的夢想,毅然返鄉扎根十余年,從一片荒蕪山地起步,創辦樂昌市坪石鎮城鄉創美家庭農場,用堅韌與智慧書寫巾幗創業傳奇,成為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中的鄉土標桿。
多年前,馬城鄉在城市里過著按部就班、安穩平靜的生活。然而,每當她回到家鄉,心中總會泛起難以言說的惋惜——村里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只留下一片片荒山閑置。要知道,這里年平均氣溫在10℃-13℃之間,森林覆蓋率超過85%,土壤肥沃且毫無工業污染,分明是發展農業的一方寶地啊!經過反復細致地考察水土條件、挨家挨戶走訪村民了解情況后,她毅然決然地做出了決定:告別城市生活,辭職返鄉創辦家庭農場,立志讓荒山結出“致富果”。
這個決定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層層質疑的漣漪。家人苦口婆心地勸她:“別瞎折騰了,安穩日子不過,非要自討苦吃。”朋友滿臉不解地質問:“放著城里舒舒服服的好日子不過,你到底圖啥?”就連村民們也在背后議論紛紛:“一個女人家,還想搞農業,能成什么氣候?”但馬城鄉認準了方向,2013年,她帶著積蓄回到家鄉,開啟“新農人”征程。
創業初期的困難接踵而至。沒有土地,她挨家挨戶溝通,用誠意說服村民流轉260畝閑置荒地,部分土地爭取到免租政策,流轉年限一簽60年;沒有技術,她多次邀請省農科院、樂昌市農業農村局專家現場指導,從果樹選種到種植管理慢慢摸索;沒有資金,她以農場抵押貸款,還在各級婦聯幫扶下拿到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016年3月,“樂昌市坪石鎮城鄉創美家庭農場” 正式注冊,在這片土地扎下根。
為了讓荒地煥發出“寶地”的光彩,馬城鄉長年累月地在樂昌的山嶺間奔波忙碌。春耕時節,她與工人們一同翻土育苗,手掌磨出水泡,她也只是簡單包扎一下,便又咬著牙堅持勞作。盛夏時分,她頂著烈日,一趟又一趟地澆水施肥,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衫,順著臉頰不停地流淌,但她一刻也未曾停歇。
2016年,終于迎來了收獲的時節,然而命運卻跟她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先是病蟲害肆虐,啃噬著即將成熟的果實;接著又是干旱,土地干裂,莊稼缺水;更糟糕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臺風呼嘯而過,將樹上的鷹嘴桃紛紛刮落。看著滿地的狼藉,她與一同勞作的姐妹們忍不住抱頭痛哭。但哭過之后,第二天她們就擦干眼淚,重新補種樹苗,繼續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拼搏。2022年,干旱再次來襲,而油桃由于根系較淺,難以承受如此惡劣的環境,全部被淘汰。面對這一沉重的打擊,馬城鄉沒有氣餒,經過深思熟慮,她果斷改種耐旱的夏至桃。
如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100畝桃樹碩果累累,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黃金奈李、枇杷等果樹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間,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林下,小黃姜、玉竹等作物茁壯成長;養殖場里,雞鴨成群,歡快地覓食嬉戲。曾經那片荒蕪的山坡,終于變成了她心中充滿希望的土地。
“光種出果子不夠,得讓樂昌好農貨賣出去、賣好價。” 這是馬城鄉的堅守。為保 “樂昌品質”,農場禁用高劇毒農藥,選用礦物質源、微生物農藥,2024年納入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每顆果子都有 “身份證”,從種植到采摘全程可追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依托自產食材,她還開發了特色美食:用當地毛竹做竹筒飯,糯米搭配農場臘肉、香菇慢燒,竹香與飯香交融;竹筒煲雞湯以散養土雞為原料,搭配紅棗、枸杞,雞湯吸滿竹香,成了農家樂的招牌。
更讓她欣喜的是,農場傳承的糍粑制作技藝獲批非遺。這種用本地糯米手工捶打的糍粑,口感軟糯、吃法多樣,是樂昌人的童年記憶。“成了非遺,就要做得規范、賣得遠!” 馬城鄉立刻組織村里婦女學習標準化制作,保留手工工藝,優化衛生與包裝。如今,糍粑實現四季量產,通過電商銷往各地;農忙之余,還組織 “打糍粑體驗活動”。參與制作、銷售的婦女每月多增收2000多元,非遺成了就業創收的 “香餑餑”。
小黃姜是農場另一特色作物。2025年8月,馬城鄉帶著小黃姜參加長春農博會,深度對接 “全國百戶企業進吉林” 活動,重點推進鮮貨銷售與姜粉加工合作 —— 既把新鮮小黃姜推向東北市場,又計劃與當地企業合作加工姜粉,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小黃姜耐儲存,鮮貨、姜粉都能賣,能帶動更多農戶種姜!” 活動現場,不少企業表達合作意向。
為提升能力,馬城鄉不斷學習:2018年參加樂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韶關 “領頭雁” 培訓;2019年學農業職業經理人、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2020年學電商營銷、“一村一品” 運營。一張張結業證書見證她從 “新手” 到 “鄉土專家” 的蛻變,2021年12月,她被認定為 “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
憑借過硬品質與經營能力,馬城鄉帶著農貨“闖市場”:2018年注冊 “坪石品味” 商標,打造 “樂昌名片”;2022年在黃埔海關等單位幫扶下,拿到《出境水果果園注冊登記證書》,當年7月1000斤黃金奈李出口香港,實現 “走出國門” 突破。為達出口標準,她每天凌晨 4 點選果,監督包裝、冷鏈,在海關監管倉守到深夜。如今,農場黃金奈李、鷹嘴桃年出口50余噸,2022年品牌收益 49.5萬元,2023年總產值突破60萬元。
“自己富不算富,鄉親一起富才好。” 農場常年雇6名工人,農忙時有40多人,優先選婦女和脫貧戶;她牽頭成立 “種植互助小組”,請專家講技術、送信息;看到電商直播興起,又成立 “巾幗帶貨小分隊”,教姐妹們直播賣貨。“以前月入不到2000元,現在管果樹、做直播,快5000元了!” 村民鄭大姐的話,道出了當地婦女的增收喜悅。截至目前,農場帶動周邊200余戶增收,婦女占比超70%,“巾幗力量” 成了鄉村增收主力。
“不僅要讓鄉親富,還要讓鄉村美!” 看到農場發展向好,馬城鄉又有了新想法。長排寮村鄰近湖南宜章,坐擁金雞嶺景區、華南教育歷史研究基地,她決定走 “農旅融合” 路,讓農場既產好貨,又能吸引游客。
她改造農場:設“采摘體驗區”,讓游客摘鮮果、享田園樂;開農家樂,把竹筒飯、非遺糍粑納入菜單,供游客嘗農家味;組建 “巾幗導游隊”,培訓婦女講樂昌山水文化、生態種植理念。
2024年9月,樂昌豐收節暨 “四季村晚” 活動上,農場展銷攤位成亮點,小黃姜、黃金奈李等產品一天賣了3萬多元;如今,農場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15萬元,冷清的 “空心村” 變成熱鬧的 “網紅村”。
2025年8月長春農博會上,農場作為食安幫扶服務平臺推薦單位,與全國165家企業交流,拓寬合作渠道,也為 “吉字號” 農產品推廣助力。此次活動簽約16個項目,意向金額41.2 億元,為農場發展搭起更廣闊平臺。
這些年,馬城鄉收獲諸多榮譽:樂昌市“三八紅旗手”、韶關市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農場先后獲評“廣東省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韶關市巾幗創業基地”。面對榮譽,她謙虛地說:“最驕傲的是樂昌的山變綠、鄉親腰包變鼓,更多人愿意留鄉建設。”
如今站在桃樹下,馬城鄉規劃著未來:繼續做強樂昌特色桃李種植,流轉200畝地擴種中草藥,建農產品加工車間做果干、果醬;結合金雞嶺打造 “賞景 + 采摘 + 研學” 農旅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從城市返鄉追夢人,到鄉村振興帶頭人,馬城鄉用十余年堅守,詮釋了新時代樂昌女性的勇敢與擔當。她的故事,是樂昌巾幗創業的生動縮影,也激勵更多女性在鄉村振興天地間綻放芳華,共繪樂昌鄉村高質量發展圖景。
![]()
(本文來源:樂昌婦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