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恒
9月2日,宇樹科技在官方社交賬號發布聲明:預計將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間,向證券交易所提交IPO申請材料。雖然并未給出明確日期,但這已是宇樹科技自成立九年來,首次對外明確上市時間區間。從資本市場的猜測到官方的確認,這場屬于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高考”,終于進入倒計時階段。
更微妙的是,就在這份IPO聲明發布的同時,宇樹科技同步發布了一份“網絡安全公告”,回應今年4月以來關于機器狗Go1“存在后門漏洞”的爭議。宇樹表示,該問題系云服務密鑰遭黑客非法獲取所致,漏洞已于2025年3月29日徹底修復,隧道服務完全關閉,用戶隱私不再受影響。
一邊是遞表節奏逐漸明朗,一邊是公眾對智能設備安全性的持續質疑。作為四足機器人領域的全球出貨量冠軍、人形機器人“春晚出圈”的焦點企業,宇樹科技此刻的每一次發聲,既是市場信號,也是對自身治理與信任體系的一次壓力測試。
在這場聚焦“具身智能”的產業競速中,宇樹科技正在嘗試用一紙招股書,回答那個最重要的問題——中國的機器人公司,真的能靠市場養活自己了嗎?
一、底牌亮出,宇樹的“商業化成績單”
在大多數機器人企業還在“燒錢跑馬圈地”時,宇樹科技已經悄悄交出了屬于它的盈利閉環。
雖然《招股書》尚未對外公布,但在今天發布的官方聲明中,宇樹科技首次披露了2024年的營收結構:四足機器人占比65%,人形機器人占比30%,零部件產品占比5%。這一結構圖不僅清晰勾勒出其產品布局重點,也意味著這家成立于2016年的機器人公司,已經擁有了可被資本市場檢驗的財務模型。
四足機器人是目前最核心的營收來源。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2024年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銷量高達2.37萬臺,占據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
產品層面,宇樹科技推出的Go系列已在市場上形成穩定認知,查閱京東官方旗艦店顯示:四足機器人Go2定價9997元,Pro版定價2.19萬元,經典款Go1則為1.6萬元。對比市場上動輒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同類產品,宇樹科技“高性能+低定價”的策略幾乎可被視為一場“成本革命”。
這并非壓價換規模,而是建立在其深度垂直整合能力之上的主動選擇。
與眾多采用系統集成或采購模式的機器人公司不同,宇樹科技高度自研了電機、減速器、控制器、激光雷達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具備完整的自產鏈條和控制權。這一策略不僅降低了單機成本,也在AI芯片與工業元器件高度依賴進口的背景下,增強了其產業韌性。
截至目前,宇樹累計提交專利申請超200項,授權專利180項,技術覆蓋機器人感知、運動控制、結構設計、智能算法等多個關鍵方向。不僅如此,宇樹科技自主研發的AI機器人算法,在英偉達GPU加速的機器人仿真平臺支持下,能讓H1自主學習高速奔跑、多種高動態舞蹈動作,且可持續掌握更多不同類型的動作。
客戶群體也佐證了這些技術與產品路徑的落地成效。
宇樹科技約80%的四足機器人被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費領域,其余20%投向工業端,包括巡檢、消防等場景。這一比例,與目前其主要客戶構成一致,天眼查顯示:清華大學、西湖大學、中南大學、寧波大學、深圳技術大學、舟山市消防救援支隊等機構,均已成為宇樹科技客戶。
科技產業時評人彭德宇對本人表示:這意味著,宇樹科技并非僅靠“Demo展示”制造熱度,而是已將產品真實嵌入應用場景。相比仍停留在研發階段、概念階段或“樣機未量產”的同類創業公司,這一點尤為稀缺。
人形機器人板塊,也正在成為宇樹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作為國內較早涉足四足機器人創業的企業之一,宇樹科技自成立以來,陸續推出了XDog、Laikago、AlienGo、A1、Go1、B1、Go2、B2等系列四足機器人產品;2023年起,又相繼推出H1、H1-2、G1等人形機器人產品。2025年春節今年年初,宇樹科技的UnitreeH1和G1人形機器人在京東上線銷售,其中H1定價65萬元,G1定價9.9萬元。
但從目前營收結構來看,人形機器人雖熱,尚未成為主力,僅貢獻30%營收。這也符合外界對當前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基本判斷:熱度雖高,商業化仍處早期。
今天這份聲明中,宇樹科技并未披露收入總額與利潤數據。但在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創始人王興興曾透露,宇樹科技2024年全年營收已突破10億元,自2020年以來實現連續五年盈利。盡管這一信息尚待招股書進一步驗證,但在行業內,這已是極為少見的“盈利型機器人公司”。
從出貨量到價格策略,從自研能力到客戶結構,從產品定位到財務模型,宇樹科技已經走完了從“技術力”到“產品力”再到“盈利力”的商業閉環。
在機器人產業仍普遍處于“補貼買量、前景講故事”的階段,它成為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例外。
二、估值百億背后,仍是難落地的“偽市場想象力”
宇樹科技已經交出了一份盈利閉環的商業答卷,但這份答卷的背面,還有不少資本市場必須直面的空白:人形機器人產品如何真正落地?消費級市場到底在哪?投資人給出的估值,能否被現實商業兌現?
這些問題,是宇樹科技必須在上市前后拿出答案的真正“考題”。
從融資節奏來看,宇樹科技是過去兩年中最受資本青睞的機器人公司之一。2024年2月,公司完成近10億元B2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深創投、中網投、源碼資本、經緯創投、美團戰略投資部等;2025年6月,再完成由中國移動基金、騰訊、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吉利資本等聯合領投的C輪融資,募資7億元,估值直接從80億元抬升至120億元,不到半年增長50%。至7月,首程控股再次追加投資,公司估值進一步推高至130億元人民幣。
這樣的融資強度與估值上浮,背后是市場對人形機器人敘事的高預期。但現實遠沒有預期熱烈。
媒體報道稱:2025年開年以來,宇樹G1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亮相后一度成為現象級產品,甚至出現“一機難求”的局面。但幾個月后,轉折開始出現。在多個二手交易平臺,G1的出租價格從高峰期的每日萬元,跌至3000元以內;同時,不少用戶開始以折扣價轉讓設備,消費熱潮肉眼可見地退潮。
這并非偶然。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睿認為: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目前的全部收入,依然來自科研、教育和消費領域,尚未進入工業市場或標準化B端場景。換句話說,G1、H1等人形機器人并沒有形成穩定的商業應用場景,更多仍處于“秀肌肉、打品牌”的示范階段。
更嚴苛的質疑來自一級市場投資人。
今年3月,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在公開場合表示質疑,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并不明確。他提到:“我問過幾位相關企業的CEO,可能的客戶到底在哪里?他們所說的需求方,聽起來更像是自己設想出來的場景——究竟有誰愿意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來完成這些工作?”
這也是目前整個賽道的典型困境——叫好不叫座,熱度高但需求弱。消費者愿意買一臺10萬元的機器人回家做什么?跳舞?舉啞鈴?社交話題的留存周期遠低于產品折舊周期。
戰略定位專家吳玉興也表示:在工業端,情況也不樂觀。雖然宇樹科技強調H1具備多自由度、復雜動作能力,可適配巡檢、服務、展示等場景,但受限于單價、續航、復雜任務執行能力等硬性指標,其距離“替代勞動力”的目標仍有技術代差。以H1售價65萬元為例,遠高于多數工廠設定的20萬元以內盈虧臨界點,在“ROI優先”的工業市場,依舊難以真正鋪開。
歸根結底,宇樹科技現在面對的,是一條“非典型硬科技企業的估值挑戰路徑”:
? 它的產品已商品化,但大多仍停留在“教育與展示”階段;
? 它的技術確實領先,但所瞄準的C端市場尚未成型;
? 它的盈利閉環已建立,但增長曲線的后段,缺乏確定性驅動。
這種不確定性,也體現在IPO路徑的選擇中。
不同于智元機器人以“借殼上緯新材”方式繞道A股,宇樹科技走的是完全的IPO正途——這一點被業內解讀為“更愿意用業績和數據說話”,但也意味著,它必須向市場證明,高估值不是燒錢砸出來的增長,而是技術和場景的正向回報。
這種證明,并不容易。
從股權結構看,天眼查數據顯示,王?興?興?通過直接持股26.97% 和員工持股平臺間接控制 6.61%,合計掌握33.58%的表決權,穩居第一大股東。;美團旗下漢海信息持股8%,紅杉中國通過寧波紅杉科盛持股6.92%,雷軍的順為資本持股4.93%。這套“產業資本+財務投資人”的股東陣容,意味著每一輪融資背后都有業務協同的期望,也有退出周期的隱性時鐘。
而時間,正是宇樹科技最緊缺的資源。
資本市場已經不再買“無限遠未來”的賬。能否在一年、兩年內,讓人形機器人從秀場回歸工地、從展廳走進家庭,將決定它能否撐得起這份IPO招股書背后的130億估值。
三、資本盛宴之后,中國機器人產業路在何方
宇樹科技的IPO進程,早已不只是它自己的事。
這場“招股書之前的風暴”,關乎整個中國具身智能產業如何從舞臺走進市場,從想象落到估值,從資本進入退出通道。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既是一家公司上市的節點,更是一個產業試圖證明自己“不是炒概念”的關鍵一躍。
縱觀整個賽道,2025年已成為人形機器人企業集體沖刺IPO的“窗口期”。
優必選選擇赴港上市,以Walker系列構建“工業+服務”場景布局;智元機器人則以協議轉讓加要約收購的方式計劃借殼上緯新材,沖刺“A股人形機器人第一股”;臥安機器人、斯坦德機器人也在接連啟動遞表準備。而在這批公司之中,宇樹科技的路徑尤為特別。
它沒有走借殼捷徑,也沒有以“政府項目驅動”拉動營收,而是選擇用實際銷量和盈利結構構建上市通道,輔導備案已完成。
這一選擇背后,是王興興多次強調的態度:“把上市當作一次高考,是過去9年努力的階段性交代。”
但這份交代,顯然不止于財務。
相關數據顯示:整個行業已經從2020年的15.8億元融資總額,躍升至2024年的72.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5%。而根據產業研究機構預測,2025~2029年期間,該賽道仍將保持超過45%的年均增長水平。龐大的預期之下,市場渴望的不只是想象力,更是結果。
問題在于,結果在哪里?
無論是G1價格跳水,還是H1高價難落地;無論是C端需求不明,還是B端ROI難算,人形機器人行業始終游走在“看起來很近,用起來很遠”的尷尬中。
有專家將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分為三階段:
1. 專用機器人:解決危險場景下的人類不可替代;
2. 通用機器人:替代高頻重復性崗位;
3. 大模型驅動機器人:擁有復雜認知能力與交互能力。
宇樹科技當前的產品,大致還處在第一階段的早期,最多部分進入第二階段的邊緣,而離“第三階段”所需的認知與數據理解能力,還有不短的距離。
彭德宇指出:“當前的機器人AI模型水平,大約相當于ChatGPT發布前一兩年的程度。” 這意味著,無論是成本、語義理解、動作生成,還是任務協同能力,人形機器人距離“可落地”的那一刻仍需時日。
李睿則認為:這種現實感的存在,使得宇樹科技的上市,帶有某種“破圈驗證”的意義。
吳玉興則表示:如果宇樹科技能夠順利上市、穩定運營、并在1~2年內打開人形機器人場景的實用入口,它將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式樣本”:
? 它告訴投資人:這個行業可以不靠持續融資,也能活;
? 它告訴監管層:AI硬科技不是只有芯片,還有具身智能;
? 它告訴創業者:技術自研+產品低價+場景下沉,是一條可走的路徑。
但如果它在上市之后,無法打開C端消費、B端量產、技術模型,也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早熟但未果”的資本案例,進一步加劇市場對人形機器人“噱頭型科技”的疑慮。
在春晚的聚光燈下,宇樹科技用機器人完成了一場精準的“國家級出圈”;但在即將遞交的招股書里,它必須用實實在在的財務數據、訂單結構、場景落地能力,完成一場更艱難的穿越:從科技敘事,穿越到商業現實。
這是所有人形機器人企業遲早要走的路,只不過,宇樹科技走得最早,也最直接。
尾聲:一個能站得住的樣本,勝過千萬次發布會
在發布會、融資新聞、樣機演示頻率高得驚人的機器人行業里,宇樹科技做了一件相對稀有的事:把機器人賣出去、把營收做上來、把招股書提上日程。
它不是最火的那一家,不是話題最多的那一家,也不是拿到融資最多的那一家,但它可能是第一個真正走完商業化“前半場”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IPO不只是終點,更是下一個階段的起點。從研發到場景,從秀場到市場,宇樹科技必須繼續證明,它不是偶然成功的個案,而是產業可以規模化的樣本。
對于整個中國具身智能產業來說,真正的轉折點,不在Demo和熱搜里,而在有一個企業,把機器人賣出去、用起來、活下去。
如果宇樹科技能做到,那就是一個值得寫進產業史的拐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