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9月15日,新就任的大總統袁世凱發布命令:“應即通行各省凡沿用鎮、協、標、隊名稱之軍隊,查照新訂軍隊名稱一律更改,藉免紛歧。”開始著手對清朝的軍隊進行改編和調整。
其實從清末新政開始,清政府就開始對舊式的綠營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改造。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戰敗,在列強的逼迫下簽訂了《辛丑條約》,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第二年,清政府開始推行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措施,試圖挽救危局。而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
清末的新軍是一支近代化陸軍,他的軍隊編制和人員的構成是參考了西方軍隊的制度,更加的精煉、武器裝備更加的先進,訓練的方法也更加的科學,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戰斗力的正規軍。
更加難得的是,大部分的新軍都剪了辮子,表明了他們接受了新的民主思想教育熏陶,然而到了民國,還有幾只留著辮子的新軍,時不時的在群雄爭霸的民國時期刷一刷他的存在感。
府院之爭
1917年,當時的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作為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有是袁世凱的老部下,自然是心高氣傲,看不起接任總統之位的黎元洪,兩人之間的隔閡已經愈演愈烈。
段祺瑞展現了他作為武夫的一面,段祺瑞把徒有虛名的“大總統”位置讓給了黎元洪,自己占了國務院總理的位置。
一個占了法統,一個領了實權,著名的民國“府院之爭”(總統府和國務院)由此展開。為了是否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德國宣戰,兩股勢力徹底鬧掰,被解除了總理職務的段祺瑞,為了壯大聲勢,他還組織了自己手下的督軍將領,組成督軍團,聯合向黎元洪施壓。
![]()
l黎元洪和段祺瑞
所謂督軍,是袁世凱設立的各省軍事首腦的稱號,實際上總攬全省軍事政治大權,是一省之主,個個都是手握重兵的實力派。這時,張勛和他的辮子軍便粉墨登場,上演了一出復辟的鬧劇。
一個老實人的奮斗之路
1917年,此時的張勛已經63歲,戎馬半生,成為了安徽督軍的他,成為了一個號令一方的軍閥,但在他的心里,卻依舊還埋藏著對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清室的一份忠心。
張勛1854年10月25日出生于江西奉新,自幼便父母雙亡,只有爺爺一個親人,家里一貧如洗,更沒有什么機會接受教育。1860年,他的爺爺也被太平軍殘部所殺,幼年的張勛被一個好心人所收養。
20歲時,張勛選擇了從軍,對于沒什么文化的大老粗張勛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人生道路,踏實能干的張勛,很快在軍隊了闖出了自己的名聲。
1883年,張勛參加了中法戰爭很受長官的賞識,得到戰爭結束,已經是六品管帶。很快在甲午戰爭中,張勛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張勛在東北率1000多名騎兵在大沙嶺阻擊日軍,身先士卒,死戰不退,激戰三天后成功擊退日軍的進攻,聲名鵲起。“張勛的部隊戰斗力最強”的說法,開始漸漸流傳開來。作戰勇敢的張勛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叫袁世凱。
![]()
袁世凱
1895年10月,袁世凱組建“新軍”,組建北洋新軍,想起了張勛,于是將他招至麾下,給了個營長的職位,于是張勛便攀上了袁世凱這棵大樹。但是他并不是袁世凱的嫡系,只能算得上是北洋軍的支系部隊。
1901年的張勛,得到了一個美差,在袁世凱麾下效力五年,他將要去護衛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接駕回京,對于平頭老百姓出身的張勛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榮譽。
張勛表現得十分賣力,一路上鞍前馬后,照顧得無微不至,晚上親自為慈禧站崗,給慈禧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等忠義之舉,讓慈禧大為感動,所以慈禧也一直對張勛多有獎賞,讓張勛受寵若驚,“是年,辛丑條約簽訂,帝后回鸞,袁世凱委派張勛前往扈駕。張勛忠于職守,對西太后恭謹有加。后以扈駕殷勤,諭令“宿衛端門”。”此后,張勛的升遷路徑,又直接與帝室掛鉤。因受清室提攜,張勛對皇室之情感,非同一般。
1910年,張勛出任總管江防各軍職務,會辦長江防務事宜。值得注意的是,張勛所領江防營,原為由毅軍分化出來、由姜桂題所領的十個營,張勛將這十營江防營擴充到了20個營。共2.5萬人左右,1911年,又升任江南提督。等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張勛已經是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在辛亥革命期間,張勛依然固守著自己的信念,與新軍在南京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他固守南京一個月,面對數倍于己的江浙聯軍,毫不退縮,最后戰敗退至蘇州。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后,仍然任用張勛,等到1917年府院之爭時,張勛已經是安徽督軍,駐守徐州。他手下的士兵依舊頂著一根鞭子,張勛也被人稱為“辮帥”,這支部隊便被稱為“辮子軍”
辮子軍進京
1917年6月,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矛盾激化,在國民大會上雙方勢力進行了激烈的爭斗,忍無可忍的黎元洪下令罷免段祺瑞國務總理的職務,而段則蟄伏天津,策動屬下各省脫離黎元洪。事情到了這一步,黎元洪只好電召安徽督軍張勛前來調停。
這一舉動正中張勛的下懷,打著調停府院矛盾的旗號,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張勛在這個時候跑出來調停。黎、段雙方都想借助張勛的力量使對方屈服。張勛在徐州連續召開四次會議,被推舉為十三省區聯合會的“盟主”,一時間,張勛的身價暴漲。張勛有了調停的資本,于是在黎、段之間左右逢源,為其復辟活動積極創造機會。他對黎元洪說愿意助他除去段祺瑞;同時又對段祺瑞表示同意解散國會,推倒總統。張勛對黎、段雙方的承諾,都是建立在支持清帝復辟這個前提下的。黎、段兩人為了各自的目的,都在不同程度上答應了張勛的要求。這樣,張勛復辟的條件就成熟了。
1917年6月30日,得黎元洪電召的張勛率十營共5000名辮子軍進京,三天之后,張勛進養心殿向溥儀請安,據后來溥儀回憶,場面十分滑稽。
我坐在寶座上,他跪在我面前磕了頭。
“臣張勛跪請圣安……”
他磕完頭,我指指旁邊一張椅子叫他坐下,他又磕頭謝恩,然后坐下了。之后,張勛就開始勸溥儀再次登基:
“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
他念叨完了,我說:“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他夸了我一頓,又把康熙皇帝六歲做皇帝的故事念叨一遍。
在張勛的鼓動和溥儀的老師陳寶琛、梁鼎芬和朱益藩等人的張羅下,1917年7月1日,溥儀再次登基,宣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封張勛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被封為忠勇親王,史稱丁巳復辟。隨后張勛通電全國,宣布已“奏請皇上復辟”,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
張勛的“辮子軍”
此舉一出,天下嘩然,張勛收獲了大部分人的罵聲,除開那一小批的投機分子和清朝遺老。孫中山開始在南方組建軍隊準備討伐,黎元洪拒絕接受“一等公”的封爵,而反應迅速的段祺瑞則宣布組建“討逆軍”,討伐張勛。7月3日在天津馬廠誓師,組成討伐張勛的“討逆軍”,7月4日發布“討逆檄文”,7月5日直接開到北京附近與“辮子軍”交火。
張勛的辮子軍僅僅只堅持了一周,在“討逆軍”強大的攻勢面前,潰不成軍,社會各界也也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這種倒行逆施行為的厭惡。《申報》、《晨鐘報》紛紛發表反對復辟的文章,南苑航空學校的學員甚至駕駛飛機對溥儀居住的紫禁城進行了空襲,投下了炸彈,打擊了張勛等人囂張的氣焰。
這場鬧劇,只持續了12天,溥儀只得再次宣布退位,而張勛則躲到了荷蘭使館,之所以沒有追究他的責任,是因為重新上臺的段祺瑞也害怕張勛把自己和他的密約捅出去。1918年,代總統馮國璋宣布特赦張勛。
說到底,張勛為了自己心中的“愚忠”,發動了一次沖動的政變,最后倒是成就了段祺瑞“三造共和”的名聲,為他人作了嫁衣。
而他賴以成名的辮子軍,在他戰敗之后,也作鳥獸散,一部分被收編,另一部分拿著遣散費回家,曾經赫赫有名的“辮子軍”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