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用戶量最高的消費級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 11雖存在一些問題,但仍是微軟歷代系統中體驗最完善的版本——盡管部分爭議性設計讓許多用戶選擇長期堅守Windows 10。
![]()
不過,始終讓用戶困擾的一點,是微軟長期推行的一項政策:操作系統加載驅動程序前,必須要求其經過數字簽名。
什么是驅動程序簽名?
簡單來說,驅動程序是一種底層代碼(通常運行在操作系統內核中),負責實現硬件或軟件與Windows系統的交互。已簽名驅動程序包含來自可信機構(如微軟自身證書,或過去經微軟授權的證書頒發機構)的加密簽名,Windows會先驗證該簽名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再允許驅動程序運行。數十年間,這種驅動程序簽名強制機制不斷演進,如今已成為系統加載驅動的強制性守門員,且具有雙重屬性。
![]()
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它能大幅提升系統安全性,可阻止惡意軟件在如此底層的級別運行(除非攻擊者盜取合法證書);但另一方面,它限制了用戶對系統的控制權,要求用戶必須遵守微軟的規則。這種機制對用戶自由存在一定排斥性,卻又具備明確的安全優勢:既是Windows最出色的安全功能之一,本質上卻帶有“反消費者”屬性。
驅動程序簽名是微軟代碼完整性(CodeIntegrity)安全功能的一部分,該功能最早在Windows Vista時代引入,到Windows 10 1607版本時正式成為強制要求。其核心邏輯很簡單:任何運行在Windows內核(即“0環”,Ring0)中的代碼,都必須攜帶來自可信機構的有效數字簽名。根據微軟官方文檔,代碼完整性通過“在驅動程序或系統文件加載到內存時驗證其完整性”來提升操作系統安全性;而在64位Windows系統中,內核模式驅動程序必須經過數字簽名。實際操作中,這意味著Windows會直接拒絕加載任何未使用認可證書簽名的驅動程序。
與其他操作系統類似,Windows內核(ntoskernel.exe,即Windows NT內核)是系統核心,擁有最高權限,因此阻止未授權代碼在此區域運行至關重要。數字簽名的作用,就是確保驅動程序由可識別的開發者發布,且自發布后未被篡改。在默認策略下,未簽名或被惡意修改的驅動程序根本無法安裝——從安全角度看,這無疑是好事,既能保護普通消費者,也能保障企業用戶的系統安全。
具體而言,正規硬件廠商與開發者需完成驅動程序的簽名流程:在現代Windows系統中,這通常需要獲取擴展驗證證書(Extended Validation Certificate),并將驅動程序提交至微軟審核。若某段代碼試圖在未通過該審核的情況下在內核中執行,系統會彈出類似“Windows無法驗證此設備所需驅動程序的數字簽名”的錯誤提示。這一機制可防范某類特定攻擊——例如惡意軟件通過安裝根工具包(rootkit)或惡意驅動程序,獲取對系統的完全控制權。在現代64位Windows系統中,加載設備驅動程序幾乎是在內核中執行任意代碼的唯一支持方式,而這一通道對未簽名可執行文件完全關閉。
即便擁有管理員權限,也無法繞過這一限制:在64位Windows系統中,任何人都無法加載未簽名驅動程序。唯一的繞過方式,是使用“禁用驅動程序簽名強制(Disable driver signature enforcement)”啟動選項(下次開機后會自動恢復默認設置),或通過bcdedit命令徹底關閉簽名檢查。這是微軟設置的安全底線,即便電腦所有者也不建議突破。
微軟對驅動簽名的要求持續收緊
微軟推行強制驅動簽名的進程,始于2006年——當時人們對間諜軟件、根工具包及系統穩定性的擔憂日益加劇。其實早在Windows 2000,驅動程序驗證器(Driver Verifier)作為一款命令行工具問世,可用于測試驅動程序是否包含非法功能、檢測漏洞;到Windows XP發布時,該工具新增了圖形界面。彼時,驅動程序簽名雖已存在,但并非嚴格強制——管理員可通過組策略設置,選擇“完全禁止安裝未簽名驅動”“提示用戶但仍允許安裝”或“靜默安裝”。
![]()
這一局面隨著64位Windows系統的普及被打破:從Windows Vista開始(甚至在Windows XP X64版本中就已有限制,不過當時用戶可自簽名證書),64位Windows系統正式要求內核模式驅動程序必須經過簽名。這是微軟更廣泛安全舉措的一部分,同期推出的還有內核補丁保護(Kernel Patch Protection,俗稱Patch Guard)。Windows Vista X64版本強制驅動簽名的政策在當時引發爭議,但微軟公開表示,此舉旨在徹底消除某幾類惡意軟件,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數字版權管理(DRM)機制。
驅動程序簽名強制機制顯然符合諸多行業利益,同時也意味著:當時微軟實質上可強制企業“付費獲取許可證”,否則其驅動程序將無法在大多數電腦上安裝。此后,相關要求愈發嚴苛——正如前文所述,Windows 10 1607版本進一步規定,所有驅動程序必須經過微軟認證簽名(attestation signed)。
而Windows 11在新設備上默認要求UEFI安全啟動(UEFI Secure Boot)和可信平臺模塊(TPM),進一步強化了對啟動流程和驅動程序可信度的保障。本質上,現代Windows系統將哪些底層代碼可運行的決策權集中到了微軟(作為核心權威機構)手中。其結果是,攻擊者更難突破系統防御;但與此同時,微軟(及少數證書供應商)也成為了Windows平臺的看門人。
微軟為何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內核?
盡管驅動簽名機制已相當嚴格,但作弊程序供應商與惡意軟件開發者仍在尋找漏洞,而這恰恰證明了該機制的有效性。一種常見手段被稱為BYOVD(Bring Your Own Vulnerable Driver,自帶漏洞驅動):攻擊者尋找已簽名但存在已知安全漏洞的驅動程序,先讓Windows加載這款合法驅動,再利用其漏洞在內核中執行惡意代碼。例如,曾有攻擊利用聯想Mapper驅動,部署未簽名的作弊驅動,并繞過Riot拳頭游戲公司Vanguard反作弊系統的TPM檢查。
![]()
這一問題還與直接內存訪問(DMA)攻擊和作弊程序密切相關:DMA允許硬件設備直接訪問系統內存,繞過CPU控制,理論上可讓另一臺電腦讀取或修改游戲內存數據。不過,Windows的內核DMA保護(Kernel DMA Protection)功能會利用IO MMU(輸入輸出內存管理單元)阻止未授權PCIe設備訪問內存——只有配備DMA重映射兼容驅動程序的設備才能獲得訪問權限,而該驅動功能同樣受微軟簽名機制保護。結合安全啟動(可防止開機時惡意軟件或作弊加載器在Windows啟動前注入代碼)與基于TPM的啟動驗證,即便在用戶可控的個人電腦上,也能構建出安全性極高的運行環境。
這種攻擊手段并非僅用于游戲作弊:多款勒索軟件也曾利用驅動程序禁用系統安全功能,并將惡意代碼加載到內核中——本質上是將攻擊目標從操作系統層轉移到微軟已審核簽名的底層代碼層。惡意軟件開發者需寄生在用戶電腦已安裝的合法驅動程序上,這意味著他們要么找到極常用驅動程序中的漏洞,要么誘騙用戶安裝包含漏洞的軟件。
![]()
驅動程序簽名強制機制只是整體安全架構的一環,單靠它無法防范所有攻擊;但與微軟其他安全技術結合后,其提升安全門檻的效果毋庸置疑。被盜的證書很快會被發現并吊銷,硬件層面的繞過手段也往往難以持久。
為何說驅動簽名強制機制“反消費者”?
核心矛盾在于:用戶對自己的硬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話語權被削弱。
若驅動簽名機制僅對安全有益,為何會被認為“反消費者”?批評聲主要源于:這種安全機制本質上限制了用戶自由,削弱了用戶對自有系統的控制權。安全與開放性之間存在天然的權衡,而微軟明顯更傾向于前者。在微軟選擇的模式下,操作系統僅信任經微軟審核的底層代碼——這種權限集中化不僅符合行業利益,還能讓微軟通過證書認證獲利。
![]()
以禁用驅動簽名驗證為例:若用戶想為個人使用開發自定義驅動程序(無論是適配自有硬件,還是現有硬件),操作會非常繁瑣——要么每次開機時選擇“禁用驅動程序簽名強制”啟動選項(會完全關閉完整性檢查),要么啟用“Windows測試簽名模式”,兩種方式均不便于日常使用。此時,用戶對電腦的所有權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全所有”:在內核層面,微軟仍保留著控制權。
一方面,只有大型企業或資源充足的開發者才能輕松滿足驅動簽名要求:要為現代Windows系統開發“合規簽名驅動”,開發者需獲取EV代碼簽名證書(EV Code Signing Certificate)——這不僅需要通過嚴格的身份驗證、配備硬件令牌,每年還需支付數百美元費用。知名文本編輯器Notepad++就曾因不愿向微軟支付年度認證費用,導致其作為用戶級程序卻受簽名政策影響,成為典型案例;驅動程序領域的情況同樣如此。
另一方面,該要求還會導致普通用戶無法使用未獲得簽名驅動更新的舊硬件。例如,若用戶想將一款Windows XP時代的舊外設連接到Windows 11電腦,而該外設的驅動程序從未經過數字簽名,系統會直接阻止其運行。用戶要么禁用簽名強制,并承擔隨之而來的安全風險,要么放棄使用這款硬件。過去,用戶還能通過修改驅動程序解決問題,但如今受成本與復雜度限制,這類DIY方案已基本絕跡。
即便社區開發者主動嘗試解決問題,也往往事與愿違。例如,曾有兩款開發者常用的系統風扇控制驅動程序InpOut32和WinRing0:前者與Riot Vanguard反作弊系統沖突,因此多數開發者選擇后者,WinRing0也成為Fan Control等工具的核心依賴。但2020年,人們發現WinRing0存在嚴重漏洞;幾年后,Windows Defender將其標記為風險程序并攔截,導致依賴該驅動的應用徹底無法使用。
微軟對驅動程序合規性的要求,還加劇了開發者的成本負擔。由于WinRing0會在系統級安裝,開發者意識到,軟件運行依賴于用戶系統中首次安裝的WinRing0版本——這使得開發者很難驗證其他應用是否安裝了存在漏洞的版本,即便開發者竭盡全力,用戶仍面臨安全風險。這也是曾經Signal RGB開發團隊最終決定自主研發RGB控制接口的原因:2023年,他們放棄WinRing0,轉而采用自研的SMBus驅動。但開發者均承認,這是一項高成本投入:整個開發過程極具挑戰性,需要投入大量工程資源。而小型開源項目既沒有足夠資金支持這種開發,也缺乏微軟內核開發的專業經驗。
如今,WinRing0的開發者OpenLibSys已基本停止更新;即便該驅動推出更新版本,在微軟更嚴苛的審核標準下,也未必能通過簽名認證。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其實知曉大量應用依賴WinRing0(如雷蛇Razer Synapse、賽睿Steel Series Engine等均曾使用該驅動),因此允許其多存活了幾年,直至2025年才徹底封禁。
Linux的不同邏輯:開放與安全的另一種平衡
與Windows不同,Linux是一套開放系統:不存在決定內核可運行代碼的單一權威機構。盡管Linux發行版也可啟用“模塊簽名強制”(尤其是在開啟安全啟動時,部分發行版要求內核模塊使用特定密鑰簽名),但最終用戶仍可通過重新編譯內核或關閉簽名檢查繞過限制。這也是反作弊軟件無法在Linux上實現與Windows同等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Linux系統中,擁有root權限的作弊者可掌控一切:他們可重新編譯內核以移除反作弊鉤子,或加載自定義內核模塊——無需擔心“集中簽名機構”的攔截。此外,許多作弊者只需將作弊程序以root權限運行在/root目錄下,就能規避檢測;這也解釋了為何游戲開發者不愿將反作弊軟件移植到Linux平臺。即便某款游戲強制要求root權限,用戶仍可通過fakeroot環境讓游戲“誤以為獲得root權限”,實則未賦予真正權限。
簡言之,Linux的開放性意味著任何防御措施都可能被同等權限的攻擊手段破解——這一特性也體現在當前Linux游戲生態中:盡管許多熱門游戲可在Linux上運行,有時性能甚至優于Windows,但眾多競技類游戲仍明確拒絕支持Linux系統。這種邏輯同樣適用于惡意軟件,只不過Linux的惡意軟件生態與Windows存在顯著差異。
微軟的驅動簽名強制機制對企業頗具吸引力:通過鎖定內核,Windows可實現在開放系統中無法達成的安全與控制級別。對許多游戲玩家與企業而言,這種安全與自由的權衡往往值得接受——即便它會讓部分用戶不滿。而Linux用戶雖享有極高控制權,但這種自由也意味著客戶端反作弊機制基本失效;若想在Linux上實現與Windows同等的內核安全,最終仍需引入類似Windows的限制措施,而這恰恰違背了用戶轉向Linux的初衷。
![]()
值得一提的是,Linux用戶無需集中證書機構也能保障安全,背后有多重原因:Linux先進的用戶權限系統、開源社區對漏洞的快速修補,即便偶爾出現xz-utils這類重大漏洞,較低的市場份額使其對攻擊者吸引力較低,以及軟件主要通過已審核的倉庫安裝——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讓Linux的安全性無需依賴“驅動簽名”這類強制機制。
結語:自由與安全的永恒權衡
微軟的驅動程序簽名政策在安全性上的有效性毋庸置疑:通過要求所有內核驅動經過簽名與審核,微軟為消費級操作系統構建了防范底層惡意軟件與作弊工具的強大防線。作為平臺,Windows獨特的優勢在于能維持一個用戶與軟件均可信任的系統環境——這也是該機制成為最佳安全功能的原因:它切實有效,且為系統安全帶來了顯著提升。
![]()
但這種安全是以“犧牲消費者權益”為代價的:它將系統控制權從用戶手中轉移到集中權威機構(微軟),而無法完全掌控操作系統功能的現狀,讓許多重視開放計算的用戶難以接受。從某種意義上說,Windows 11將用戶視為內核代碼層面的不可信參與者——默認假設包括用戶在內的任何人,若不加以限制,都可能做出有害行為。
從安全角度看,該機制是降低風險的典型案例:它大幅封堵了最危險的攻擊路徑;但從消費者權益角度看,用戶仿佛只是租用硬件的使用權——因為能否使用某項功能,完全取決于微軟的許可。試想,若這一邏輯進一步擴展到系統保護領域:若精簡系統工具或自定義腳本的修改觸怒微軟,是否也會被禁止?
對普通用戶而言,驅動簽名強制機制無疑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面,開源開發者因開發與分享軟件的成本過高而被排擠出平臺,用戶因無法完全掌控自有硬件而感到不滿——這些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