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公務員網友和我交流他單位干部調整的情況。
他說他單位最近的一次崗位競聘中,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單位3位二級主任科員同時兼任副科級實職的業務骨干,都有機會競選正科級實職,但卻都主動申請晉升一級主任科員。
其實,這是很多公務員的現實寫照,這看似不正常的現象背后,有是多層現實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經濟待遇存在差異
一級主任科員與正科實職雖然都屬于正科層級,但前者的工資標準更高。在大部分地區,一級主任科員每月工資比正科實職高出三四百元。如果從長期來看,這一差距會不斷擴大。例如,同樣從45歲起算,選擇一級主任科員路徑的人員,在退休后每月領取的養老金比選擇正科實職的人員高出約500元。這是由職級工資基數不同,經過多年累積和復利效應產生的結果。
![]()
第二,工作壓力有明顯區別
正科實職屬于領導職務,需要承擔整個科室的管理職責和決策壓力。一級主任科員通常只負責具體業務,不承擔整體管理責任。一位從科長轉任一級主任科員的干部表示,現在下班后不需要隨時接聽工作電話,周末也不用趕寫匯報材料,精神壓力明顯減輕。在“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的背景下,正科實職需要對其審批和決策承擔長期責任,而一級主任科員一般不需承擔同等的整體責任。一位行政審批科長說,他經手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帶來后續責任,壓力較大。
第三,職業發展路徑的設計方面的考慮
根據《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規定》,想要晉升為四級調研員,必須在一級主任科員崗位任職滿兩年。這意味著,一級主任科員成為向上晉升的必備條件。正科實職雖然可以直接晉升副處實職,但如果要走職級晉升的道路,仍需先轉任一級主任科員。因此,許多人出于長遠發展考慮,會選擇先晉升一級主任科員,為后續提升做準備。
第四,不同人群的選擇差異
在面對職級和實職的選擇時,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公務員會做出不同決策,這也反映出體制內的多元發展趨向。例如,技術型人才更傾向于選擇職級晉升。我一個計算機專業碩士的朋友就是放棄了辦公室主任的實職機會,轉而選擇一級主任科員,之后專心投入數字檔案館建設,并主導完成了獲得省級創新獎的項目。
女性干部選擇職級的比例也相對較高。某地婦聯的調研顯示,育齡女性公務員中有83%更傾向于選擇職級晉升。一位區委辦公室副主任在生育后即申請轉任一級主任科員,以便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而那些希望進入單位領導班子的年輕干部,則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實職。正如我調研時聽一位年輕干部所說,只有擔任正科實職,才有可能進入黨組,職級再高仍然不進入領導決策層。
這說明,選擇職級晉升并不等于“躺平”,而是部分公務員結合自身家庭、能力、競爭難度和單位實際,做出的符合自己發展的一條路徑。
職級并行制度的確改變了基層公務員的發展模式,為更多人提供了符合個人需要的成長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