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柏青,湖南嘉禾人,現居四川大竹。國家高級書法師,大書法踐行者。現系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徐悲鴻畫院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書法研究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峨眉山大光明書畫院院士、講師,達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研究會藝術顧問。
書法崇尚傳統,自成風格,在國內國際書法、詩聯大展賽中多次參展獲獎。作品及傳略入編《中韓書畫名家大師精品大典》、《世界傳世名畫法書鑒賞》《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書畫家》《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世界美術大典(書法卷)》《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中國學者墨跡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書畫名家作品集》、《中華詩詞年鑒》《世界杰出華人百家詩詞精選》(作家出版社出版,入編詩詞28首)《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大典》《中國對聯作品集》《中國文藝家》《中國收藏》等多部典集和國家級雜志。
1999年由當時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16家文化團體聯合審定,授予“世界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并頒與相應證書。2000年書法作品獲國家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質部LSC2000證書;還被多國書畫團體聯合審定評為“國際金獎”,榮獲“20世紀國際藝術名家教授國際金獎”證書。
2013年書法理論文章《李柏青談書法》(書法家李柏青訪談錄)登載于中國文聯雜志《中國文藝家》09/2013期,后被人民日報民生網及上海文藝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全文轉載。2022年12月11日,書法作品在CCTV華夏之聲官網《熱點專題》欄目以“藝術中國——李柏青書法藝術作品展”為題予以宣傳報道;2023年3月,由中國中央電視臺編輯的個人作品專集《藝術傳承人物——李柏青》正式出版(大16開32頁,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0萬冊由央視負責發行);2023年5月9日入編《中國書畫市場導報·藝術文獻》;5月底簡歷及作品以“光明日報藝術界領軍人物——李柏青”為題編入光明日報藝術特刊(共8版,6月6日出版,發行約100萬份);8月入編盛世國藝中國書畫海外傳播工程《東方藝術大境》;11月9日CCTV《今日視界》欄目今日視角作為藝術家進行了推薦宣傳;12月16日由中國大書法刊登《李柏青書法》予以報道。
2024年1月30日由藝星網制作視頻《李柏青書法全球云聯展》在多家網站發布;2024年3月23日大眾周刊網、中國文化報以“文藝中國·人民需要的藝術家一一記著名書法家李柏青"為題進行宣傳報道,并有CCTV華夏之聲、新華在線網、騰訊名家訪談、大眾文化網、大眾周刊等多家主流媒體同時轉載。2024年06月19日CCTV華夏之聲及中國網、中國文化報、中外文摘網、華人視點等11家主流媒體以藝術巨獻/著名書法家:李柏青一博鰲亞洲文藝名家藝術展為題進行了宣傳報道。2024年7月22日,藝術簡歷及作品收入“國際名人百科”,并被國際名人百科文藝組委會聘為名人百科主席,頒發“榮譽聘書”。2024年8月參加《藝術與和平》—一國際藝術名家和平雙年展,消息在傳媒中國、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權威媒體公眾平臺進行了報道;9月在第六屆社會美育國際藝術節獲得特等獎,并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頒予證書。2025年3月,簡歷、作品入編《中華藝術史》。5月入編《藝海辭源·盛世名家》;6、7月間,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范迪安、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分別著文對李柏青的書藝人生及書法作品進行了確切評述,8月,入編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老師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老師領頭出品,承國家文化部、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等大力支持和各編委會通力合作精心編輯,交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界名人錄》。
2005年以來,其書法作品被新疆、甘肅、河南、上海、湖南、浙江、安徽、廣東、海南、北京等地收藏家和書法愛好者追捧、購買、收藏。
李柏青除了對中國書法情有獨鐘之外,對其姊妹藝術中國楹聯創作也長期堅持不懈,并多次獲獎。2019年2月至2024年3月共創作并整理出了枕邊對句15999副。
![]()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評述李柏青書法
筆墨傳薪五十載 大書弘道九千聯
——記著名書法家李柏青先生
孫曉云
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書法藝術似乎正逐漸遠離大眾視野。然而,在四川大竹,有這樣一位書法家,他以筆墨為舟,在傳統文化的長河中逆流而上,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書寫了一段令人肅然起敬的藝術人生。誠可謂"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既得古法之精髓,又具時代之氣象。其書道歷程,恰如"積健為雄,由博返約"之過程,令人嘆為觀止?。李柏青,這位從湖南嘉禾走出的書法家,不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國內外書法界贏得聲譽,更以其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堅守,詮釋了"大書法"理念的深刻內涵。
李柏青先生的書法藝術扎根于深厚的傳統土壤。作為國家高級書法師,他深諳"取法乎上"的道理,數十年來潛心研習歷代碑帖,從二王的秀逸到顏柳的雄強,從米芾的恣肆到王鐸的奔放,無不涉獵鉆研。這種對傳統的敬畏與學習,使他的作品在筆法、結體、章法上都體現出純正的中國書法基因。觀其作品,線條如屋漏痕般自然凝重,結字似千年古木般穩健舒展,墨色若云霞變幻般層次豐富,處處可見傳統經典的內化與再生。尤為難得的是,他并未止步于形似,而是通過"入古出新"的創造性轉化,使古典筆墨煥發時代生機,形成了"崇尚傳統,自成風格"的藝術特色。
觀李柏青先生的書法,作品甫一展卷,便就能深切領略到他那宛若親臨揮毫、躍然紙上的文人逸氣,令人嘆為觀止!用筆之際,或如壯士拔劍,力透紙背而出千鈞之力,或如勁弩筋節,纖鋒往來而見偃仰離合。用墨方面,他也是能完美體現出褚遂良式的墨法結構,筆蘸濃墨常常是恣意敞懷,啟承轉折干凈利落,騰挪跳蕩分間布白。由此字字之間更是筆短而意連,一字引筆奮力,通幅遠近宜均。不得不說,對點畫章法能有如此高超的掌控力,確非一日之功,實是源于李柏青先生多年來臨池問道、筆耕不輟的努力結果!
人品書品,雙全則優。好的人品修為,自然是能為書法藝術帶來卓然于群的風采骨格。尤其是像李柏青先生這樣的德藝雙馨者,更是深諳“詩文載道”的書卷真諦。其筆墨于碑帖間上下求索,詩書在素紙上相融貫通,苦讀研墨,臨池不息,所謂大家,正當如是!因此李柏青先生能取得翰墨高境,也絕不是偶然,而是源于他數十年如一日內外兼修的執著追求。這個道理其實也著實簡單,設想一個從不讀書,胸無點墨之人,其筆下又怎會流淌出風骨與神韻呢?所謂書法之道,貴在字外功夫,永遠都不是一句空話。
"大書者,非尺牘之微,乃?鐵筆刻星辰,墨池吞云海?之象;弘道者,非空言玄理,實?以金石為骨,以血淚為韻?之志。九千聯者,非數之極,實?一字一乾坤,一聯一洞天?之境。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李柏青先生之書法藝術,既重筆墨之"器",更求文化之"道"。其藝術人生,堪稱"研磨之際,日進日新"之典范。當此數字化時代,先生以"寂然凝慮,思接千載"之定力?,守護傳統文化命脈,又"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開拓藝術新境。吾輩當效先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精神,使中國書法這一"國粹"永葆生機,光耀寰宇。
2025年06月01日
![]()
楷書 自作詩博覽群書
![]()
楷書 自作詩渾身勇略
![]()
楷書 自作詩神州板蕩
![]()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評述李柏青書法
鐵畫銀鉤鑄風骨,靜水深流見真章
——記著名書法家李柏青先生
何家英
在當今書壇,李柏青先生以其貫通古今、熔鑄碑帖的深厚功力聞名,而其作品,尤如深藏于墨海中的明珠,最能體現其書學根基的堅實與藝術心性的澄澈。他的行楷書,絕非規行矩步的刻板描摹,而是在嚴謹法度中注入鮮活的生命力,于靜穆端莊處見飛動之神采,堪稱“法度森嚴而不失靈動,氣象雍容而內含筋骨”的典范。
李柏青的楷書,根基極其深厚。他顯然深諳楷書發展脈絡,對唐楷的典范——如顏真卿的雄渾博大、柳公權的勁健峻拔、歐陽詢的嚴謹險絕——進行了長期而精深的研習。其點畫形態精準,結構比例勻停,起筆、行筆、收筆皆一絲不茍,展現出對傳統經典法帖的深刻理解和嫻熟駕馭。同時,他并未囿于唐楷一脈,更將目光投向魏碑的雄強樸茂與晉人小楷的蕭散簡遠。其筆下線條,既有唐楷的圓潤飽滿與彈性張力,又巧妙地融入了魏碑的方折峻利與金石氣息,使字字如“鐵畫銀鉤”,骨力洞達,力透紙背。
李柏青的作品,整體上呈現出一種雍容大度、靜穆莊嚴的氣象。這源于他深厚的學養積淀和沉靜豁達的心性。其書作不事張揚,不故作奇險,卻自有廟堂之氣與書卷之香撲面而來。無論是書寫長篇巨制,還是精作小幅小品,皆能從容不迫,氣定神閑。這種氣象,是技法純熟后返璞歸真的自然流露,是心手雙暢、人書俱老的境界體現。他的作品,不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文化底蘊和人格精神的投射,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傳統的敬畏與對古典美學理想的執著追求。
李柏青的墨跡,如一條游龍,在無邊的墨海之中,既汲取著千載深流的滋養,又勇于劈開新的航道。當人們為那些僅得古之形骸的作品所疲乏之時,李柏青的作品則提供了一種彌足珍貴的可能——那便是以深廣的傳統為基石,以個體生命為熔爐,在當代淬煉出具有文化重量與個性光芒的筆墨境界。
李柏青的書寫,如深谷中幽蘭靜靜綻放,其根深植于古壤,而花葉卻昭示著新鮮生命。這份新境并非斷裂,而是傳統精髓在當代心靈中的重新復活。
2025-06-18
![]()
隸書 自作詩慧眼詳察
![]()
隸書 我們的文學藝術
![]()
李柏青創作枕邊對句副數統計
![]()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評述李柏青書法
墨 鑄 古 碑 魂,筆 生 新 枝 韻
——記著名書法家李柏青先生
范迪安
當代書壇喧囂紛繁,多少墨客在傳統的光影與創新的迷途中徘徊踟躕。李柏青先生卻如一塊沉默而堅硬的磐石,在書法這片浩瀚海洋中兀立成一座孤峰。他沉潛于北魏碑刻的蒼茫天地,又在宋人行書的清逸氣韻間悄然駐足,終于凝練出了一種既深植于金石厚土、又飄逸著文人清氣的獨特風骨。
李柏青先生的筆鋒,攜帶著一種近乎倔強的“拙氣”。他深研北碑,而他的取法絕非泥古不化。其筆下的線條,常于沉雄中透出峭拔,在看似粗糲遲滯的推進中,蘊藏著驚人的內在爆發力。那獨特的“逆澀”筆法,仿佛筆尖在紙面犁開時光的凍土,步步維艱卻步步驚心。轉折處如斷崖,鋒芒畢露;行筆間若老藤,盤曲遒勁。這“拙”非技之未逮,而是他主動選擇的美學立場——一種對浮華甜媚的斷然拒絕,一種對書法本體內在筋骨力量的虔誠叩問。他深知,“巧”易流于機心,“拙”方能抵達渾樸天真之境,正如他案頭常置的漢磚瓦當,其樸野之態,正是時光淘洗后的本真。
步入李柏青先生的創作狀態,宛如旁觀一場沉默的儀式。鋪紙、研墨、靜坐、凝神……時間仿佛在那一刻凝固。落筆瞬間,并非一瀉千里,而是如老僧入定,筆鋒深扎紙內,腕底千鈞之力在極度克制中緩緩釋放。線條的推進充滿艱澀的阻力感,墨色在筆毫的提按頓挫間,呈現出焦渴、濃枯、潤澀的豐富層次,如同大地久旱后龜裂的紋理,飽含著掙扎與渴望。這種“慢”,不是能力的滯緩,而是精神的提純。每一筆的艱難跋涉,都是他對浮光掠影式書寫的摒棄,對“心手相忘”至高境界的艱難趨近。
李柏青先生之“新”,絕非無根浮萍。他深諳“書為心畫”的古訓,更于傳統中辟出蹊徑。其美學追求,在“渾”與“逸”之間達成了一種令人心折的張力平衡。其字形結構,常于欹側險絕中謀得安穩,仿佛山巖欲墜卻自有重心,這種對“渾”的執著,是對書法內在結構與生命氣脈的深刻體認。然而,李柏青先生并未止步于雄渾。他巧妙地將宋人如米芾行書中的飄逸筆意、起伏節奏融入創作。于是,在其力透紙背的線條間,便時時可見如清風拂過般迅疾靈動的牽絲引帶,賦予整幅作品一種在金石厚重之上自由流動的“逸”氣。這種“渾”“逸”的交響,使他的作品如同深谷幽蘭,在質樸的土壤里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芬。
當代書壇,李柏青先生的身影,因其沉靜而顯得愈發獨特。當許多人在傳統桎梏中裹足不前,或于所謂“創新”的迷狂里迷失根本,李柏青以其清醒與定力,默默實踐著一條更艱難也更具啟示性的道路——他并非簡單承襲古人軀殼,而是潛入碑林深處,以心為火,重新熔鑄那些沉寂千百年的金石魂魄;亦非盲從時流,而是將文脈的清逸悄然化入雄強的血脈,最終長成了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墨色新枝。
2025-07-19
![]()
![]()
隸書 自作詩遠見虛心
![]()
臨寫 蘭亭序112x34
![]()
臨寫 人生易老天難老
![]()
臨寫 王珣伯遠帖
![]()
小楷 三字經(局部)
![]()
行草 岳陽樓記四條屏
![]()
行楷 別夢依稀咒逝川
![]()
行楷 到得洪都又一年
![]()
行楷 華夏軍人賦
![]()
行楷 千字文
![]()
行楷 唐寅落花詩30首其一
![]()
行楷 中華世紀壇銘文
![]()
行楷 為某村文化中心撰書對聯兩副
![]()
行楷 枕邊對句兩副
![]()
行楷:杜甫詩秋興八首
![]()
行書 筆落驚風雨
![]()
行書 不見南師久
![]()
行書 不息身方鍵
![]()
行書 春風添畫意
![]()
行書 春江花月夜136x68
![]()
行書 大江東去橫
![]()
行書 大將南征膽氣豪
![]()
行書 動天之德
![]()
行書 風雨送春歸
![]()
行書 橫看成嶺側成峰
![]()
行書 積健為雄
![]()
行書 疾風勁草
![]()
行書 樂在其中
![]()
行書 陋室銘
![]()
行書 明月松間照
![]()
行書 千字文長卷(局部)、
![]()
行書 青山看不厭
![]()
行書 清溪吟雅韻
![]()
行書 惟道是從
![]()
行書 文天祥正氣歌
![]()
行書 無言先立意
![]()
行書 無意苦爭春
![]()
行書 閑來無事不從容
![]()
行書 雪里梅華
![]()
行書 燕臺一去客心驚
![]()
行書 朝聞游子唱離歌
![]()
行書 有山皆圖畫
![]()
行書 中華頌
![]()
行書 鐘山風雨起蒼黃
![]()
行書 著作追先哲
![]()
行書 卓爾不群
![]()
行書 自作詩心如淵海氣如虹
![]()
行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
行書 紅軍不怕遠征難
![]()
行書 劍外忽傳收薊北
![]()
行書 群賢畢至
![]()
行書 自撰文《書海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