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誕生之日起,智能手機就肩負著一項使命,成為能滿足我們所有數字需求的口袋電腦。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它已經做到了:你可以在手機上寫郵件、瀏覽網頁,還能刷短視頻、玩游戲……幾乎涵蓋了日常數字生活的方方面面。
![]()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會依賴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呢?答案很簡單:大屏設備能提供更高效的工作體驗。更大的屏幕意味著可以同時打開更多網頁標簽,切換起來更順手;全尺寸實體鍵盤對于長時間打字來說,舒適度也遠超逼仄的手機虛擬鍵盤;而且桌面操作系統的界面布局,本身就更適合多任務并行處理。
更重要的是,從健康辦公的角度來看——抬頭看著面前的屏幕,遠比低頭盯著手機屏幕要友好得多。不信?問問你的頸椎就知道了。這一點顯而易見,對吧?
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智能手機的進步。如今的手機處理器性能,已經能媲美入門級筆記本電腦(不談架構,只論Geekbench跑分,驍龍8 Elite的單核和多核分數相當于英特爾Core i5-13600H);高質量的應用程序讓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創作、編輯社交媒體內容。我身邊甚至有幾個朋友完全沒有電腦——他們經營著自己的外貿生意,卻能僅通過手機完成所有線上推廣工作。
由此可見,智能手機向全能設備的進化已完成一半——那下一步該怎么走?
折疊屏手機率先瞄準了智能手機工作流程中的一大痛點:屏幕尺寸。它不僅能讓內容以更大尺寸呈現,還支持同屏運行2個、3個甚至5個應用程序,多任務處理能力顯著提升。
![]()
各大廠商仍在不斷探索更便捷的多任務交互方式。比如OPPO和一加推出的“開放畫布”模式,支持在屏幕上同時運行4個應用,只需輕輕一點,就能將任意一個應用切換為全屏顯示;榮耀最新的MagicV5則推出了類似的“三應用多任務”功能,三個應用在屏幕上橫向排布,點擊屏幕左側或右側即可在全屏模式下切換應用。
![]()
這些功能固然實用,但如果有人不想用折疊屏手機呢?可能是不喜歡它的厚重,可能是擔心屏幕壽命,也可能是覺得價格太高。沒關系,因為智能手機的未來,還藏在另一個方向——桌面模式。
三星:桌面模式的先行者
雖然摩托羅拉ME860和微軟Lumia 950 XL早年都曾推出過Laptop Dock擴展塢。但不得不說,三星才算一門心思瞄準了移動設備的這一未來方向。
![]()
2017年,三星推出Galaxy S8時,同步發布了DeX擴展塢(DeX Station)。那時的DeX同摩托羅拉和微軟一樣,不是三星手機內置的獨立軟件功能,用戶需要隨身攜帶一個小型擴展塢——塢站自帶風扇為手機散熱,還能通過接口為手機充電。
如今,DeX功能已不斷升級。現在,你只需將Galaxy S25或Galaxy Z Fold 7通過USB-C接口連接到外接顯示器,再搭配藍牙鍵盤和鼠標,就能在顯示器上獲得完整的桌面級體驗。
不過,由于其底層仍基于Android系統,使用時會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文本復制編輯的操作邏輯,或是鼠標指針的移動方式,都與傳統Windows操作系統略有不同,但整體已能滿足日常辦公需求。
![]()
多年來,我一直很看好DeX功能。盡管外界對此仍有不少質疑,但在網上也能看到許多用戶的正面反饋:學生群體用它靈活學習,經常外出的職場人則青睞它“文件隨手機走”的便利性,無論在哪,只需簡單連接設備,就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幾乎無需切換成本。
如今,甚至還出現了一類新型便攜產品——無硬件筆記本外殼。它只有屏幕、鍵盤和觸控板,沒有內置處理器等核心硬件,設計初衷就是與三星手機這樣的設備搭配,通過DeX功能實現電腦般的使用體驗。這種產品的優勢很明顯:價格更低、重量更輕,對于平時更習慣用手機處理事務的人來說,性價比極高。
谷歌:緊跟步伐發力桌面模式
時隔多年,谷歌終于也注意到了桌面模式的潛力。隨著Android 16系統的推出,Pixel系列手機(Pixel8及以上機型)也新增了桌面模式(Desktop Mode)。顧名思義,它的功能與三星DeX類似,只需連接外接顯示器,即可開啟桌面級體驗。
![]()
遺憾的是,目前該功能僅限Pixel機型使用。我個人希望,未來它能成為Android系統的通用功能,向所有手機開放。當然,硬件配置可能會成為限制因素,但至少中高端Android手機應該具備運行這一功能的能力。
蘋果:在多任務路上慢半拍
相比三星和谷歌,蘋果在讓設備突破單一功能局限這件事上,向來顯得有些遲緩——從iPad的發展歷程中就能看出這一點。
2015年,首款iPad Pro發布,定位高端大屏平板,但當時這塊12.9寸大屏幕能實現的多任務功能十分有限:僅支持側拉(Slide Over)和分屏瀏覽(Split View)兩種模式。直到現在,這兩種模式仍未被所有應用適配,而且窗口只能固定在特定尺寸、特定位置,靈活性極低。
![]()
直到2022年,蘋果才推出了全新的臺前調度(Stage Manager)功能,支持窗口懸浮顯示。但初期版本依然不夠完善,窗口尺寸仍受限制,無法自由調整。直到2023年,臺前調度才升級為支持自由懸浮的實用形態。
我也曾有兩年只帶一臺iPad Pro出門,將它連接到帶有顯示器、鼠標和鍵盤的擴展塢,就能完成材料撰寫工作——從這個角度看,設備全能化的未來已然到來。而且和三星平板的DeX功能一樣,iPad無需外接顯示器,只需開啟臺前調度,就能直接使用多窗口模式。
那iPhone呢?
iPhone的多任務進化史與iPad頗為相似。2014年,首款“Plus”機型iPhone 6 Plus發布,配備5.5英寸屏幕——以現在的標準看或許不算大,但考慮到當時的16:9屏幕比例,這款手機的實際寬度其實很可觀。2018年iPhone XS Max推出后,屏幕尺寸進一步變大。
但這些大屏iPhone始終存在一個短板:在三星、LG、索尼等品牌早已將分屏或懸浮窗口作為默認功能的時代,iPhone卻始終不支持這些多任務操作。
直到2020年,蘋果才終于為iPhone加入了“畫中畫”(Picture in Picture)視頻功能。雖然只是個基礎功能,但聊勝于無,至少在iPhone 12 Pro Max那6.7寸的屏幕上,你可以一邊刷抖音短視頻,一邊處理其他事情了。
![]()
按照這個進度,iPhone要支持臺前調度模式,恐怕得等到2027年甚至2030年。尤其是目前蘋果的重心,還放在兌現2025年3月承諾但久久未落地的AI功能上,多任務體驗的升級大概率會被延后。
不過,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或許iPhone是否支持桌面模式,對大家來說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不如來投個票,看看大家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