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東哥筆記
作者:李成東
東哥筆記194期:
二季度財報陸陸續續出來了。
二季度的外賣大戰,京東虧掉了100多億,凈利潤大跌51%,美團也虧掉了100多億,凈利潤暴跌89%。
如果沒有國補支持,京東二季度利潤表現未必比美團好多少,阿里財報還沒有出來,按照阿里的補貼強度,訂單量,二季度虧進去200億也不奇怪。
![]()
很多人就奇了怪了,監管部門不是喊剎車了嗎?怎么還虧這么多錢?
首次約談是2025年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中央網信辦、人社部等五部門,原因是京東入局外賣市場引發平臺補貼大戰,美團、餓了么跟進“燒錢”競爭,導致市場秩序混亂。
二次約談是2025年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網信辦、人社部、商務部,原因是淘寶閃購(餓了么派送)加入戰局,平臺重啟“0元購”“滿減18元”等非理性補貼,引發商戶利潤擠壓、騎手超負荷、食品安全風險激增。
這里面有兩個誤判,一是監管的核心要求是平臺不得通過算法壓制、流量傾斜等手段強迫商家承擔促銷成本,需保障商家定價權與選擇權。也就是你要補貼,那么平臺自己補貼,不能強拉著商家虧損補貼外賣大戰。實際上監管增加了平臺的訂單虧損,得平臺自己硬扛。二是時間上,5月約談和補貼沒啥關系,7月約談不影響二季度已經發生的補貼虧損。
![]()
持續消耗戰
但對京東美團和阿里來說,問題不在于二季度虧了一百多億,以后還要繼續虧下去。
為什么停不下去?京東在2025年8月19日宣布其外賣全職騎手已突破15萬人。京東為這些騎手全額繳納五險一金,每人每月平均繳納約2000元。另外還有工資支出、福利補貼等其他成本。
人均1萬,京東外賣光這15萬全職騎手月均人力總成本約15億元,再加上中臺管理成本5億,什么業務都不做,這就得干進去20億元。
京東為了維持這么龐大的外賣騎手團隊,就得硬扛2000萬以上的日訂單量,持續維持補貼優惠。所以考慮到用戶訂單補貼,還有外賣供應鏈創新投入,一個月投進去三四十億不算多。
阿里會松手嗎?那就更沒有理由了。
最近我所在的互聯網電商群、媒體群里都傳開了一張圖,外賣市場份額圖。準確說是外賣+即時零售市場訂單圖。因為餓了么的訂單,肯定是算了閃購訂單的,肯定也算了到店自取的。總之,訂單量,怎么算著大怎么來。
![]()
這張圖,只表達了一個意思,阿里很行,美團很菜,京東也不經打。
這張圖的數據,應該不出意外來自阿里。
那么阿里為什么刻意要強調“訂單量和市場份額呢”?
最近幾個大廠的朋友來找東哥交流,都聊到了這輪外賣大戰。
我記得4月份劉強東宣布進軍外賣市場,5月就沖擊2000萬單的時候。我在東哥電商投資群就強調過訂單量,和市場份額的重要性。
因為阿里從2018年斥資95億美元收購餓了么,再加上過去7年下來,累計花掉的錢不下1500億。京東一個月時間,投入30多億就達到了阿里7年1500億的效果。當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是非常具有威脅性,而反過來說,阿里就顯得很菜。畢竟三年前阿里就想甩鍋了,可惜沒人接盤這個爛生意。
所以阿里再度發力外賣市場,絕對不是因為這個市場重新發現了金礦,或者能力實現了重建業務,顛覆美團的壟斷地位。
![]()
再說訂單和市場份額
美團王莆中在此前訪談中,重點談到過外賣訂單質量的問題。因為外賣大戰的水分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從戰前的全網外賣+即時零售日訂單1億出頭,現在全網平臺加起來超過2.4億單了。中國每天憑空都出來1億多吃外賣的嗎?我是不會相信的。
前幾天瑞幸咖啡披露了財報,收入和利潤屢創新高,利潤并沒有被外賣大戰侵蝕,瑞幸咖啡也要感謝外賣大戰,訂單量屢創新高。咖啡奶茶,在中國已經連鎖化了,這種是最容易標準化,最容易打的標品產品。所以也必然是這場外賣大戰的“刷單主戰場”。
一杯經典的美式咖啡,會員9.9元,外賣到店自取只要5元。我的理解瑞幸咖啡最多會給到8-9元的合作價格,平臺補貼3-4元/單。所以絲毫不用懷疑價格敏感性的中產用戶,全部切換成外賣訂單到店自取模式。
![]()
平臺給瑞幸咖啡一單補貼3-4元,其它訂單虧損補貼只多不少,1億單,一天就得搭進去3-4個億。所以誰的訂單大,誰每天虧損的就越多。當然可以通過流量反哺平臺的電商訂單,降低虧損,總的來說薅羊毛訂單的用戶價值貢獻有限。
不管虧了多少錢,阿里來勢洶洶,確實是鎮住了市場,影響了資本市場判斷,美團跌跌不休。
但阿里是否已經打破了美團“壟斷話語權”,我的觀點是否定的,薅羊毛黨的訂單,當不了真。阿里長期補貼下,能否逆轉所有用戶習慣,我也不那么看。最主要的是,我不認為阿里的主戰場在外賣。
接下來才是本文的重點來了。
![]()
我是王興和劉強東會怎么做?
前段時間和前京東戰略部的同事電話深度溝通,他前兩年入職了某物流公司負責戰略,它們也是間接的受益者,大老板們自然很關注外賣大戰。
我說:外賣大戰打成這個樣子,肯定不在劉強東的計劃之內。京東一年的利潤400多億,按老劉風格,第一年最多是100億級的年預算。現在一個季度就干進去一百多億,顯然是不在計劃之內的事情。
我如果是劉強東,肯定立馬給外賣業務“剎車”。
首先京東要明白自己的做外賣的首要戰略目標是什么?“圍魏救趙”。京東本無意做外賣,是因為美團通過外賣切入即時零售市場,從早期的商超生鮮百貨、鮮花、醫藥,這兩年逐步侵入到3C和家電,不只是威脅到了京東主業,而是動了京東的兩大根基,一個是“211物流快的用戶體驗心智”,一個是中國城市中產用戶人群。
現在有阿里下場幫忙添油加柴,拉美團下場補貼,那么京東就應該主動往后撤保存實力,而不是被自己之前的高調宣傳束縛手腳。京東在短時間內快速把外賣騎手團隊擴充到15萬人,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京東的首先戰略是消耗美團,以最低的成本和代價消耗美團,而不是打著打著,真的認為自己要把外賣業務做起來。阿里收購餓了么做了六七年都沒賺錢,京東憑什么認為自己能賺錢?在一個不重要的業務支點上投入過多的公司戰略資源,這絕對是錯誤的。
當下最重要的戰略是全球化和AI,一個季度一百多億,一年400多億,一年利潤干光,那么海外和AI還有多少業務資源?
對于美團的戰略選擇,是沒得選。外賣是美團主營業務,是所有業務的基石所在。當京東和阿里發起攻擊的時候,是沒有退路可選,必須硬剛到底,死戰不退,但也并非完全沒得選!
![]()
截圖是我2014年1月的微博,騰訊出售電商業務給京東是3月下旬的事情。我是在5月初,在北京見了高瓴資本張磊,他很好奇我當時為什么會這么想。
當然大家知道了,后面的趨勢大致如我微博所言,騰訊微信電商轉向了去中心化,騰訊也通過“雙百計劃”投資了很多生態公司,其中就包括了拼多多。
![]()
我是王興我會如何行動?
全球化和AI,是互聯網巨頭們非常確定性的兩大戰略方向,必須在外賣市場止血。
王興立馬去找Pony馬做個東,美團和京東達成協議,美團主動選擇退出3C和家電市場,或者將美團即時零售市場的3C和家電業務出售/合作給京東。京東則選擇退出外賣業務,或者將平臺外賣業務與美團合并。
3C和家電,客單價高,訂單量少,美團如果不是深入供應鏈,從中也賺不了多少錢。外賣業務,京東如果一直處于老三位子,鐵定一直都會是個賠本買賣。
美團和京東,都回到半年前的起點狀態。美團則可以一心對付阿里餓了么,畢竟之前已經打過7年了,現在的補貼策略也沒有什么本質變化。補貼大戰之后,最終外賣市場還是回到7:2:1的市場份額結構。
京東和美團死磕外賣,絕對是阿里愿意看到的現象。阿里也有意添油加醋,迫使京東和美團加大砝碼,消耗有限的資源。
所以我認為阿里的外賣戰略目的之一就是:阿里年凈利潤在1200億+,比京東美團400億+大一個量級。阿里自己在ALL in海外和AI的時候,故意擴大補貼消耗京東和美團有限的利潤/資源,減少在海外和AI方向上的競爭。
文章最后,東哥送一句段永平的止損哲學觀點給王興和劉強東:“發現錯誤決策時立即停止,無論當前代價多大,長期來看都是最小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