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劍中,李云龍說過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話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因為在很早以前有人就證明了這句話是錯誤的。而這場戰(zhàn)爭就是八里橋之戰(zhàn),它向世人說明了一個真理:科技的領先是要優(yōu)于士氣和戰(zhàn)略的。這場戰(zhàn)爭清軍投入三萬精兵面對英法八千聯(lián)軍卻以損失一千兩百人的代價消滅了僅僅五個人,這場戰(zhàn)爭唯一不同的是清軍采用的是大刀長矛,而英軍的騎兵裝備了火器。其實這場戰(zhàn)爭評價是有很大水分的,因為僧格林沁上奏說傷亡甚重,如果僅僅只是一千兩百人,那么就沒有必要這么上奏了,因此有人說是一萬兩千人。
![]()
天津大沽口登陸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從天津大沽口登陸并勢如破竹,然后僧格林沁率領7000多蒙古騎兵和萬名步兵撤到通州。然后咸豐皇帝開啟了金元外交的老策略,他以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去和談,畢竟誰能不愛錢呢?而這一策略從南京條約以來從來屢試不爽,但結果證明:與和談得來的好處相比,他們更喜歡咸豐的紫禁城。當和談的結果破滅以后,滿清軍隊在八里橋附近積極防備英法聯(lián)軍,與此同時英法聯(lián)軍也以傳教士為先驅了解這一地區(qū)的情況。那么問題來了,雙方為什么總抓著八里橋不放呢?因為這是通往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易守難攻的地方,因此雙方都篤定在此必有一戰(zhàn)。
當然對于僧格林沁這樣的名將來說,八里橋是自己的底線,畢竟自己手下的蒙古騎兵才是精銳。于是他先統(tǒng)帥步騎兵一萬余人在張家灣迎上英法聯(lián)軍,這里說是英法聯(lián)軍,其實是由印度騎兵、毛里求斯土著等組成的英國軍隊和越南等殖民地調來的法國軍隊。這里面不得不提到印度騎兵和蒙古騎兵,最早的對決莫過于1221年,蒙古軍隊西征遇上德里蘇丹的軍隊,盡管后來因為水土不適而導致蒙古軍隊撤退,但這毫無疑問就是蒙古與蘇丹的初次相遇。而當他們再次相遇時,這場不盡的恩怨必定要畫上一個休止符。
![]()
英法
結果就是蒙古騎兵的英勇雖然不遜色于成吉思汗,但這個時代早已不是成吉思汗的時代了。當蒙古戰(zhàn)馬遇上這些火器后是成片的死亡和驚慌。最終以英法占領通州和張家灣而告終并再次逼近張家橋畢竟,于是這場戰(zhàn)爭成了背水一戰(zhàn)。戰(zhàn)爭當時英法一路面對僧格林沁的部隊,一路繞道于家圍進行前后夾擊,最終僧格林沁在這場戰(zhàn)爭中徹底敗退了下來。當我們再次回顧戰(zhàn)爭,英勇不屈等修飾詞都成了掩耳盜鈴的滑稽。很簡單,啥都會騙人但結果不會。我們總喜歡用冷兵器時代的思維判斷,什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殺敵一千有了,自損八百呢?
這場戰(zhàn)爭堪稱是冷兵器與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天花板,蒙古騎兵的英勇難道不敵英法聯(lián)軍嗎?僧格林沁的指揮水平和英勇難道比不上英法這些將領?從道德上來說,英法可是侵略者,可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了嗎?這一切滿清吊打英法的背后卻差了一個東西,那就是科技。這也說明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科技是可以絕對一起的,不是嗎?結果就是英法占領了張家橋,并且是以極小的代價,這一刻這些修飾詞還重要嗎?滿清完美實現(xiàn)了君主制的頂峰,完美解決了歷朝歷代的弊端但卻把整個民族帶向了深淵,因為這早已不是君主制的時代。
![]()
僧格林沁
更可怕的是,這場戰(zhàn)爭清朝打出了自己的頂配,但卻不及別人的普通牌。而清朝滅亡了,但君主制的思維卻在一些人心中生根發(fā)芽,時至今日很多人仍然信奉信仰沖鋒,信奉人海戰(zhàn)術但卻忽視科技的力量。記得海灣戰(zhàn)爭以前,多少大聰明預測伊拉克的優(yōu)勢,但他們忘了科技的力量。人家壓根沒有和你硬碰硬,人家賭得是你的民心,于是他們用電磁干擾系統(tǒng)直接讓伊軍指揮癱瘓。而事實證明薩達姆是沒有民心的,最終幾百萬大軍一夜之間兵敗如山倒,薩達姆的霸權夢徹底泡湯了。
而僅僅過去了幾十年,北洋軍閥雖然仍然不敵列強,但像張作霖等一些軍閥足可以和列強掰手腕。這一切得益于以八股文為主的科舉制度的崩塌,得益于像童第周等一大批人接受西方的人才出現(xiàn)。原來東方人并不比西方人差,同樣的制度東方人從鐵路到建筑再到文學依然能領先世界。沈陽兵工廠依然是列強不敢睥睨的存在,黃埔軍校培養(yǎng)出了一個世紀的將軍,而留學培養(yǎng)出像錢學森等幾個世紀的人才,這就是滿清和西方的主要差別,更是產生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
![]()
八里橋戰(zhàn)爭
用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看,八里橋戰(zhàn)爭是一場必敗的戰(zhàn)爭。但君主制愚昧的何止是身體,更是思想。清朝君臣從上到下都不認為自己的戰(zhàn)爭是一場必敗的戰(zhàn)爭,而翻遍史書也沒見過這樣優(yōu)勢的兵力會以慘敗而告終。但他們卻忘了寫孫子兵法的孫武說過一句話:兵法是打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孫武寫孫子兵法的目的是為了讓后人得以借鑒,但卻被后人奉若神明,以此禁錮了軍事天才的思想。拋開君主制,我們再談科舉制、儒家文化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好的。他就像蠱一樣雖然會讓一個人短暫強大,但也會讓這個人付出百倍的代價,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