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暑期《浪浪山》大火,我才知道“浪浪山的山,原來是山西的山”,山西向來是國保之城,是眾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也是不少文史愛好者的首選。為了一睹福勝寺那尊仙氣飄飄的渡海觀音,我來到山西新絳。
先是瞥到城中心幾間澄泥硯的店鋪,竟然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再看看滿城古樸雅致的園林“豪宅”和歷史民居,我方想起來古代新絳有個叫得最響的名頭——七十二行城,此地五行八作,應有盡有。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舉國上下,敢叫自己七十二行城的地方,唯有新絳。這樣一個看上去灰撲撲甚至有些破舊的山西小縣城,到底何來的底氣?
![]()
公元前585年,“泛舟之役”之后62年,為了驅逐大饑荒的陰影,晉景公將都城從“故絳”遷至新田,為與原絳邑相對應,被稱為新絳。這里土壤肥沃、河流縱橫,自古便是農業發達地區。
然而,大饑荒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晉國百姓,“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的信念早已根植于人民心中,祖祖輩輩對“學門手藝”的執念,催生出了七十二行城的手工業基因。
![]()
▌俯瞰新絳,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 ?視覺中國
絕佳的地理位置也加強了當地對于手工藝的執念。汾河與澮河穿境而過,長安到雁門關的馳道通過這里,金臺驛設于絳州城東。因此,新絳成為河道和驛道的交匯之所,也是北方重要的水旱碼頭。
水陸交通的便利為商貿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城內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晉、豫、京、津、陜、甘等地都把絳州當作手工業產品加工交流的集散地。
![]()
▌三官廟的元代塑像,三官廟是供奉道教“三清大帝”的廟宇。| ?視覺中國
隨都城遷來的晉國王室貴族,也帶來了大量手藝精湛的青銅工匠,先進的工藝日后被更加廣泛應用在錢幣鑄造上。到唐代,新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鑄幣重地。
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中,諸州凡置九十九爐鑄錢,絳州三十爐”,其鑄錢占到全國三分之一。至唐后期,絳州的鑄錢量已超全國大半,朝廷在絳州設置錢監。
![]()
▌新絳福勝寺,福勝寺創于唐貞觀年間。| ?視覺中國
成為天下錢監的絳州并不只有鈔能力,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多聚集在此,文化的碰撞也隨之發生。
《通典·食貨典》一書中提到,“絳郡貢粱谷二十石,墨千四百七十錠,白毅五百匹,梨三千顆”;北宋的《新唐書·地理志》亦有云“絳州絳郡貢蠟燭”。香墨、澄泥硯、毛筆、白紗、蠟燭等能作為皇室貢品年年穩定產出,足以說明唐宋時絳州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有著可靠的原料來源和絕佳的工藝技術。
到唐代,筆墨紙硯的生產已日臻成熟。古絳州成為了與湖州齊名的毛筆產地,有“南湖北絳”之稱。新絳縣的中城巷曾匯聚了近百家筆墨作坊,成為北方文房器物制作重鎮。
![]()
▌新絳澄泥硯,蜿蜒而下的汾河泥沙沉淀,形成天然的淤泥場,為澄泥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原料。| ?視覺中國
絳州文房四寶中,最有名的是澄泥硯。制作絳州澄泥硯的主要原料也完全來源于當地。蜿蜒而下的汾河,形成天然的淤泥場,淤泥中的金屬含量經過燒制窯變出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等多種色彩。而當地陶土的透氣性,對澄泥硯儲墨不干涸,發墨不損耗的特點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地工匠十分注重澄泥硯的造型和圖案,刀法凝練、線條流暢,使得澄泥硯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成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
借助汾河航運的便利,新絳一度成為天下名埠、商業都會,被稱為“小蘇州”。在我看來,這座依山傍水,古樸雅致的園林之城,倒是與真正的蘇州十分貼合。
絳守居園池,是我國現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也是我國北方最古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園林,唐代曾有名家用“麗絕他郡”來形容它。
最初,這里僅供絳州太守及其家人游玩。之后,這座黃土高原上的秀美園林,留下了唐代豪王才侯的奢靡蹤影,并漸漸成為歷代文人的網紅打卡地,歐陽修、范仲淹、岑參、司馬光、梅堯臣等文人大家都慕名而來,范仲淹還用“靜境合通仙,消蔭不知暑”來盛贊其靜謐與美好。
![]()
▌絳守居園池,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園林,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更承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詩詞情懷。| ?視覺中國
絳守居園池歷經1400余年,各代均有修葺補建。到了宋代,園池的建筑增多,水面縮減;明代時,復建池中的洄蓮亭,最終定型為“一池三山”的格局。今日所見的園池,多為清代以及民國初年修建。
從隋唐時期的“自然山水園林”,到宋元時代的“建筑山水園林”,再到明清時期的“寫意山水園林”,絳守居園池一脈相承地體現了我國北方園林的獨特風貌。
![]()
▌絳州大堂前日落金光,原為絳州州守衙內的正堂。| ?視覺中國
新絳民間也有眾多私家園林,比如,仁義巷的喬家花園簡單雅致,貢院巷的王百萬花園古拙無華,陳家花園建于民國初年,則是中西合璧的奇葩。這些深藏大院中的古代花園,每一座都是新絳古城的瑰寶,只可惜隨著歲月流逝早已破敗殘缺。
相比于園林“豪宅” ,古城中的胡同就顯得比較接地氣。常家胡同是古城五坊之一桂林坊的所在地,很多“老字號”都聚集在此,以明清時期的民居、商鋪居多。
![]()
▌新絳民居,一磚一瓦皆是歷史。| ?視覺中國
附近的貢院巷,則是絳州歷代政權機構的聚集區,這片緊密相連的衙署區,保留著隋、唐、元、明、清、民國各個時代的貢院和商會建筑遺存,是中國古典建筑的活化石。
穿過貢院巷,便是絳州三樓,現今留存的明清州府縣城多有市樓,唯絳州是鐘樓、鼓樓、樂樓三樓并峙。
樂樓前的石板坡道,是唯一通往衙署的道路,俗稱“衙坡”。因坡上有七顆嵌入地下的石柱呈北斗狀,又稱“七星坡”。
![]()
▌七星坡,當地人稱此為衙坡,是當年通往州衙的必經之道。
與絳守居園池一墻之隔的絳州大堂,始建于唐代。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州署衙門大堂,面闊七間,其形制明顯“僭越”了衙署標準。
為了符合全國州衙正堂通例為五間的規制,建筑工匠采取了減柱法,明里看是五間,實際為七間。據載,唐太宗出征高麗時,命張士貴在此設帳募軍,薛仁貴應召入伍,開啟了輝煌的戎馬生涯。
參觀的時候,張士貴的椅子沒見到,墻上鑲嵌的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條》碑卻是實打實的。另外大堂里,唐代地基、宋代方磚和手印磚、元代坡道和明清墻體,皆為古絳州文化傳承千年的有力見證。
![]()
▌絳州三樓,指新絳的鐘樓、鼓樓、樂樓。| ?視覺中國
除了絳州大堂,龍興寺也始建于唐代,聳立在城北巍巍高垣上,會昌滅佛時,龍興寺建筑盡毀,只留下唐高宗時期,韓王四子為亡母祈福所立的《碧落碑》,是國家一級文物書法珍品。
寺內大雄寶殿后的寶塔在乾隆年間坍塌,修復后,因幾次不明原因的冒煙增添了些許神秘感。
![]()
▌新絳大雄寶殿懸塑,雕工巧妙,栩栩如生。| ?視覺中國
站在龍興寺之巔,俯瞰古城。新絳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造城者因地制宜,打破了傳統“方城十字、對稱中軸”的形制,設置了三關五坊,兩門六十二巷,其街、樓、塔、園等建筑群落據高就低,在河流與山坡之間穿插而建,十分生動有活力。
![]()
▌大雄寶殿內金塑,衣紋流暢,眉清目秀,足見工匠用心巧妙。| ?視覺中國
從古至今,新絳古城基本維持著唐代建城時的格局,只是在宋朝時于城東北隅增建了文廟,元代在城中新建道教三官廟,明代有傳教士在龍興寺附近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
這幾座建筑亦不容小覷,文廟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大成殿,為明正統年間重建,木作之復雜華麗可參照故宮太和殿;三官廟正是曹雪芹撰寫的《紅樓夢》中葫蘆廟的原型;圣安道主教座堂則為全國四大天主教堂之一。
每到傍晚華燈初上,隋代的絳守居園池、唐代的龍興寺塔、元代的絳州大堂、明代的鐘鼓樓、清朝的晉商大院以及充滿異域感的哥特式天主教堂,跨越1400多年,共同勾畫出錯落有致的天際線輪廓。
![]()
雕刻是絳州眾多手工藝行業的立足之本。器物的制作流程和模式大同小異,當細膩靈動的線條從工匠的刻刀下幻化出來,落在各種形式的器物之上,便會生出不同的韻味。
落在玉器上,會復刻出三千年的古韻之美;落在瓷器上,會勾勒出中式古典的詩情畫意;落在漆器上,會摩挲出啞光低調華麗的質感;在木頭上是靈動、在磚塊上則精巧……
![]()
▌龍興寺內的宋金磚雕古墓。
絳州剔犀漆器是一種始于唐代的雕漆工藝,有著比純色雕漆更富于變化的裝飾效果。因其花紋刀口側面處顯露出不同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肌理效果極其相似,故得名剔犀,當地又俗稱云雕。
經過兩百多層上漆打磨的漆器,更加考驗雕刻師的能力和心態。沒有五年以上的修煉和落子無悔的勇氣,根本不敢下刀。環環相扣的云紋,從不給人后悔的余地。
![]()
![]()
▌絳州剔犀漆器。| ?新絳縣文化館
福勝寺渡海觀音,曾獲得中國文物界“中國最美觀音”的贊譽,但這樣精美絕倫的雕塑,在新絳并非孤例。
只消繞到福勝寺彌陀殿主佛像的背面,就能看到整面墻上色彩鮮明、畫面生動的元代巨幅懸塑。除了腳踏祥云、飛渡于南海之上的觀音菩薩像,還出現了三頭六臂、威嚴怒目的明王,天真呆萌的善財童子以及隱藏在龍王背后的龜丞相。
類似的木雕塑像還出現在光馬村白臺寺和城中心的龍興寺,白臺寺釋迦殿和龍興寺大雄寶殿內的金代彩塑,至今依然生動豐滿、靈動飄逸。
![]()
![]()
▌渡海觀音懸塑與三頭六臂明王塑像。
早在北宋,新絳便已出現木版年畫,比著名的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開封朱仙鎮都要早。金滅北宋后,將汴梁的刻印工人擄到平陽(今山西臨汾),這里成為北方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并影響到周邊的襄汾、新絳、稷山等地。
但絳州木版年畫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得益于色彩鮮艷奪目又不失古樸雅致的藝術風格,連一生鐘愛年畫收藏的魯迅先生,也在家中貼著絳州木版年畫。
![]()
▌新絳字帖木刻。| ?視覺中國
絳州古民居的雕刻技藝也極為精湛。福勝寺所在的光村,有藺、薛、趙、王四大家族,其中薛家木雕工藝最為出眾,堂內墻壁的木雕別致儒雅,大門樓上的花板木刻玲瓏剔透。
大院里的磚雕、石雕更為精美,特別是石雕技藝,以青石加工為基礎,雕刻作品堅韌細膩、圓潤光滑。至今仍有工匠以此為業,銷往河南、陜西等周邊省份,甚至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
![]()
▌新絳龍興寺門內石雕栩栩如生,足見當地工藝的超凡。| ?視覺中國
在新絳諸多手工藝品中,似乎只有絳州面塑對雕塑的技能稍顯寬容,面塑多為當地婦女自做,用于婚喪嫁娶或年節祭祀活動中,水平造型很難達到統一,反倒使其千姿百態充滿創意。其夸張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與晉北截然不同,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
自古以來,新絳一直靠手工業興旺發達。小到生活相關的制藥制糖、釀酒榨油、文房四寶、針織刺繡,大到國家級別的冶煉鑄造、農具制作、印染印刷、各類雕刻等,細數下來跨越五十多個行業,六七百種手工業產品,可謂門門俱全。
新絳現有的五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四項在唐宋時期興旺繁盛。其中,絳州鼓樂更是脫穎而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
![]()
▌絳州樂樓,既是酬神演戲之戲臺,又是城內過年過節戲曲活動的主要場所。| ?視覺中國
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奉為大唐國樂的《秦王破陣樂》。唐初,秦王李世民曾屯兵絳州,當他得勝歸來時,絳州軍民同奏《秦王破陣樂》歡慶凱旋。這部作品生動描繪了李世民部隊車輪滾滾、馬蹄聲聲,氣吞山河、金戈鐵馬的戰爭氣魄。
此后,絳州鼓樂被定為大唐國樂,在宮廷和民間世代流傳。
![]()
![]()
▌絳州戲曲演員正在表演蒲劇。| ?視覺中國
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絳州鼓樂許多曲式曲牌散落民間,成為當地社火、慶典和祭祀的助興節目。到宋元時期漸漸衍生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戲曲形式——鑼鼓雜戲。
山西人愛看戲,在各縣古建遺存中都可見到戲臺。1950年時,僅新絳城內就有戲臺16座。
直至今日,位于七星坡的明代樂樓,仍在重要年節時上演著當地人最愛看的蒲劇。
![]()
▌北宋墓穴的磚雕上,也有關于戲曲的體現。
歷史從來不是單線發展的,上世紀初,同蒲和隴海鐵路的貫通,改寫了新絳“七十二行城“的千年神話。新絳慢慢退出了交通樞紐的地位,各地商幫工匠不再云集在此,這里再也不是“七十二行”搶灘的府城。
新絳消失的不僅是經濟地位,千年時光流轉,工業的發展取代了一些手工藝,甚至像澄泥硯、剔犀漆器這樣的頂級手工藝也曾失傳過幾百年。
新絳現有的5項國家級非遺、15項省級非遺以及31項市級非遺項目中,像磚雕、木雕、石雕、面塑、剪紙、木版年畫、點舌丸等技藝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還易于流傳。但那些動輒幾百道工序,精益求精的高端手工藝才岌岌可危。有許多手藝僅依靠口傳心授,家族相傳,這種傳承模式讓其發展愈發艱難。
![]()
▌龍興寺菩薩塑像,面龐豐滿,衣紋流暢,姿態端正。| ?視覺中國
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 汾、澮兩河在此交匯,肥沃的土壤上誕生了農耕之祖,后稷和伯益教民稼穡,新絳便成為華夏農耕文明的搖籃。晉景公遷都的原因或許不僅僅是洗脫饑荒帶給民眾的陰影,但從他選定這里為新都開始,“七十二行城”的命運齒輪就開始轉動。
千百年來,舟楫往來、客商文人、能工巧匠共同孕育出這座城的古晉風骨、唐風宋韻。如今,時光仿佛停滯,汾河灘上早已不見熙熙攘攘的商旅客船。但“七十二行城“的余暉隱藏于一座座古建廟宇,沉淀在一件件磚雕、石刻、門額和柱石上。
編輯/Lili、Tasia
文/張甜
圖/張甜、視覺中國
設計/Apri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