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播出。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光榮當選《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
保定學院
西部支教群體
頒獎辭
曾經在城市的校園里苦讀,
如今到原野的風暴中馳騁,
教育的根鎖住流沙,
年輕的心點燃夢想,
大風刮過山崗,
你們已經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長成一棵大樹。
時間回到2000年,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告別老師和父母,登上了開往祖國西部的列車。他們背著行囊、帶著戶口,扎根到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在新疆且末縣的三尺講臺上一站就是20多年,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大風刮不走的老師”。此后二十余載,保定學院近400名畢業生接力扎根西部各地。
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溫他們的故事,感受那份赤誠與堅韌。
因為一句話
15個大學生去了沙漠深處
2000年春,新疆且末縣第二中學到保定學院(原保定師范專科學校)招聘,侯朝茹、李桂枝、井慧芳、王建超、王偉江、龐勝利、辛忠起、朱英豪、周正國、丁建新等15名優秀應屆畢業生經過層層選拔最后簽約。
他們中有黨員,有省級優秀大學畢業生,有的通過了專接本考試,有的已經聯系好了穩定且收入不錯的工作。
因為前來招聘的段軍校長一句——“我們那里特別缺老師”,讓他們放棄了更好的機會,告別家鄉,選擇了遠在沙漠深處的且末。
![]()
△2000年8月,丁建新舉著“到西部教書”的旗幟,一行15名支教畢業生到達且末
這次簽約不是幾個月或兩三年的短暫支教,而是意味著要帶上戶口本去那里扎根,很多人是瞞著父母做的決定。
李桂枝是當年的省級優秀畢業生,河北省多所重點中學想跟她簽約,可她偏偏選了且末。這個之前連河北省會石家莊都沒去過的保定定州姑娘,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母親不愿意女兒走那么遠,整整一個暑假都在和她冷戰。出發那天,李桂枝提著行李走出家門,母親在后面說了句:“到了,寫封信。”李桂枝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她不敢回頭,“嗯”了一聲就出發了。
![]()
△李桂枝
“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
你這是到了祖國需要你的地方”
乘火車轉汽車一路向西,經過5天4夜的輾轉奔波,他們終于來到了新疆且末。
因為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干旱和風沙時時考驗著這里的一切生命。一路上,學生們越走越沉默,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新疆的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看到墻皮脫落的簡陋學校,吃一口風沙“佐料”的面條,他們才真正清楚自己置身何處。
![]()
△曾經的教室
沒等他們調整好情緒,老天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沙塵暴來了!天毫無征兆地暗下來,漫天黃沙仿佛一堵墻,黑壓壓地圍過來,能見度不足幾米,到處是嗆人的土味。
經歷了這驚心動魄的第一次,他們才明白,為什么這里一場風就能“刮”跑幾個老師。
那時候的且末每年特大強沙塵暴天氣有16天左右,揚沙天氣高達60多天,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都被浮塵籠罩。
辛忠起說:“有一次刮風忘了關窗戶,屋里全都被土埋了,清理出去半桶土。”
氣候干燥讓他們手爆皮、流鼻血。最考驗他們的是這里偏遠、閉塞,當年離別的站臺上他們都說要常回家看看,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去且末前,龐勝利和父親約定每個月寫一封信,匯報他在新疆生活和工作的情況。而這一封家書需要漫長的等待,龐勝利3月9日寫的信,父親收到時已經3月26日了。
雖然他去且末父親很不舍,但還是在信中說:“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你這是到了祖國需要你的地方。現在號召全國人民到那里去開發,你是祖國的排頭兵,是好樣的!”
![]()
△父親寫給龐勝利的信
離家太遠了,無法在父母跟前盡孝成為他們共同的遺憾。20多年過去了,有些人的父母已經離開。
只有荒涼的沙漠
沒有荒涼的人生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是他們當年去且末時,中途經過塔中,在路邊的大鐵架子上看到的。這句話震撼了當年的15個年輕人,也成為了他們的人生格言。
![]()
△李桂枝在塔中留影
這么多年,他們不是沒有機會回老家,經常有親戚同學跟他們說,老家什么地方招聘老師了,你們在且末待不習慣就回來吧。或許大家都有過離開的想法,但沒人真的離開。
“開始那幾年,大家都是單身,就把自己的全身心幾乎都投入到了教學中。每天吃住在學校里,與學生生活工作都在一起。”憶起當年,龐勝利如是說。
![]()
△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學中
大家都想干得好一些,把成績搞上去,同去的15個人也在暗暗較勁兒。
辛忠起說:“第一屆學生,學校破格讓我們帶到初三。那一屆學生中,有57個人考入了巴州著名的高中,中考成績在巴州名列前茅,且末教育‘老末’的帽子摘掉了。”
![]()
△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學中
選擇留下,說起來簡單,落實到具體的日常是無數繁瑣的細節,考驗的是細水長流的耐心和付出。
到且末七年后,周正國認識了保定姑娘劉慶霞。談了半年“手機戀愛”,兩個樸實憨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選擇結婚。
婚后,劉慶霞辭去老家的工作跟周正國來到了新疆。到了新疆,兩個人卻沒有在一起,一個在且末,一個考到了和且末相距1700多公里的塔城教書。
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從且末到塔城開車也要十七八個小時,當年兩人見一面單程就要兩天。孩子想周正國,在路上看到戴眼鏡的叔叔就追著喊爸爸。孩子三歲那年,一家人才終于團聚。
![]()
△周正國一家三口
“老師都在這里
我們在這里就非常安心”
當年,他們帶著對遠方的向往來到新疆。20多年來,他們也在一批批學生心中種下“走出去”的小種子。
辛忠起教過的學生依力亞·吾斯曼曾發微信說:是老師們讓他驕傲地走出了那片沙漠。這讓辛忠起非常感動:“我本身也是來自太行山。我小時候,我的老師也說我們要走出那片大山。現在,我接過接力棒,讓我的孩子走出這片沙漠。”
![]()
△依力亞發朋友圈感謝這些河北來的老師
也有很多走出去的孩子,又選擇回到且末。
2016年,龐勝利的學生楊芳從新疆師范大學畢業了回到且末二中任教,也成了一名思政課教師。楊芳說:“老師們那么遠過來,都能在這里扎下根,我自己的家就在這里,我也能在這里扎下根。”
![]()
△楊芳
魏曉雅從新疆財經大學畢業后,也回到了且末二中。“他們很驚訝,一見到我就說怎么回來了,怎么沒有待在上學的地方呀?”魏曉雅告訴記者:老師都在這里,自己在這里就非常安心!
![]()
△魏曉雅
25年來,他們教過的一批批學生考入全國重點院校。很多人畢業后自愿回到家鄉,成為教師、醫生、警察等。
這就是他們萬里跋涉、苦苦追尋的意義和價值。侯朝茹說:“我教過的學生數以千計,他們的成長映照著我的青春,這是我一生追求的價值和幸福,值得了!”
![]()
△從且末走出的一批批優秀學生
因為選擇了需要
青春便變得更有意義
如今,越來越多的保定學院的學子們以他們為榜樣,選擇了西部,選擇了邊疆。
2000年以來,保定學院近400名畢業生奔赴西部基層,他們扎根西藏、廣西、云南、甘肅、四川等地,讓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的年輕人,選擇到新疆去的原因更多元也更篤定。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后,邊疆的環境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決心在前輩曾奮斗過的地方接好下一棒。
李桂枝動情地說:“我們很平凡,平凡得就像塔克拉瑪干的一粒沙,因為選擇了遠方,選擇了需要,我們的青春便變得更有意義。”
![]()
△如今的且末縣第一中學校園
25年前
15個年輕人用自己的青春
在沙漠中澆灌祖國的花朵
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25年后
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
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他們的故事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傳頌
也一定會影響更多有志青年
像戈壁紅柳、似沙漠胡楊
扎根西部建功立業!
祝賀!點贊!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微信、河北青年報微信
監制:陳露杰
審核:王正偉
責編:謝南南
校對:曹 明
編輯:達 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