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新能源車越做越寬,這個問題從一小撮人的不理解到如今終于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吐槽,很多消費者也重新擁抱了油車。
![]()
![]()
中國標準車位寬度2.4米,這個數字自1998年沿用至今。然而翻開當下熱門新能源車的參數表,極氪001車寬1999mm,理想L9達到2018mm,問界M9更是突破到2045mm......
20w出頭的比亞迪漢,車長4.98m,車寬1.91m,30萬的極客001車長4970,車寬1999。被劃入中型車到蔚來ET5,車身寬度都超過了奔馳S400L。比亞迪漢唐騰勢方程豹,全是寬車,通過性都不算好,現在秦L都1900了。
這些龐然大物停進標準車位后,兩側僅剩20厘米空隙,開車門變成了一場需要精準控制的"雜技表演"。
現在國內這些中大型車也走入平常百姓家了,所以無論是車主還是路人都感受到了大車帶來的不便。
![]()
為什么電動車都要做的這么寬嗎?
主要原因可能是電動車底下的那塊電池了。電池在容量不變的情況下,把電池做得越輕,重量能量密度就越大;把電池體積做得越小越緊湊,體積能量密度就越大。在電化學技術還沒有重大突破之前,通過物理手段提升能量密度的幅度都是比較有限的。畢竟除了考慮續航能力之外,電池包自身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非常堅固的外殼和一些內部加強結構都必不可少。
在這種情況下,電動車需搭載大容量電池組,更寬的車身能優化電池模塊布局,避免擠壓座艙空間。例如,電池平鋪在底盤后,加寬車身可提升電池容量,直接延長續航里程。
![]()
電車是用電池電機的結構替換了燃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但在電車中,四輪電機配置需更寬輪距容納大功率電機,同時復雜懸架系統(如電磁可變懸架)也需額外橫向空間。
加上新能源車主打所謂的大空間,移動的家,似乎就沒有考慮過通過性、停車這種剛需問題。現在各家的純電平臺既要通過“四輪四角”設計來增加軸距(縱向空間),也要把車身做得更寬來增加橫向空間,得以塞入一塊更大的電池。
![]()
但問題在于,車寬帶來的麻煩不小。
第一個麻煩就是有車位停不了,停進去開門怕剮蹭,這說有鬧心。事實上,很多人第一次買車,他們關注點很少落在車寬上,認為越寬越好,越寬越霸氣,越舒適,越有面子。
而車企也從來沒有跟消費者提過這個痛點,這些車企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在城市擁堵、車滿為患的今天,熱門商圈、景區、學校、醫院停車位本來就緊張,停車的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很多人周末或者節假日出游考慮的首要問題。
如果你開車出游,到達目的地轉悠半天全停滿了,這種焦灼的心情很多人都碰到過,但更讓你崩潰的是,有車位,因為車寬你停不進去,雖然說,現在新能源車大多也有360全景影像和自動泊車系統,勉強停進去,車輪壓在車庫邊線上,怕的是旁車挨著又是一輛新能源寬車,兩邊都難打開車門,那種心情才是真正抓狂。你怕自己開車門蹭到他,出來后擔心對方開車門蹭到你的車。
![]()
有網友表示,買了一輛新能源車,車身寬度1.98米,準則車位2.4米寬度,他說自己每次停車時,都得小心翼翼地倒進去。否則門都打不開。好幾次試圖從車里下車,居然差點卡住,得側著身子才能出來!尤其是要小心翼翼的避免不要剮蹭到旁邊的車。
而這位朋友每次看到其他的燃油轎車絲滑停車,輕松入庫,自然的打開車門下車,那種停車的暢快與舒適感,讓筆者的朋友羨慕不已。
而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公司樓下車位,普通車位非常緊張,立體車位常年空一半,你開個兩米寬的車,到了公司立體車位根本停不進去,普通車位全滿了,樓上馬上就要開會,這個時候真的很尷尬,換車的心情尤其強烈。
![]()
車寬帶來的另一個痛點是常規用車的窄路通過性需求無法滿足。
作為中年人,筆者感觸很深的三個用車停車的重災區,就是學校、醫院、菜場。尤其是開車去學校接送小孩上下學,一般來說,在各城市學校的門口,往往都是窄路,每到上下學時間節點,學校附近的馬路都是堵得水泄不通。
![]()
很多時候,雙向車道實際通行寬度僅約4米,在這種窄路會車,路邊側方位停車,都是在非常擁擠的空間內騰挪,多輛寬車并行易引發擁堵與剮蹭。這個時候,常去的都知道,這種地方開個兩米寬的大車,你是真的尷尬,這個時候,車越小,越好停,越容易找到位置,越容易擠進去接到孩子。
而且車身寬度的增加,也帶來了車輛的轉彎半徑變大的問題,這對于那些車身寬度接近2米的大型車來講會更加明顯。這在車多人多的窄路掉頭尤為不方面,尤其是高峰期后面的車喇叭一直按,這種感覺非常糟心。
現在很多人買車主打一個走街串巷尋找美好生活,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1850左右的車寬帶來的幸福體驗直線上升,因為出行旅游,路況未知,汽車的通過性很重要,窄道是不可預料也是不可避免的,車越寬,你在路上越鬧心,車越寬,越不好找地方停。
反之,就是占盡優勢。
然而很多消費者卻發現,找一輛高檔次的車,車寬合適的,卻是現在國產電車的空白,也是很多人隱藏的痛點,尤其是被寬車折騰過,這個痛點尤為明顯。寬度適中,有點檔次,BBA恰恰是卡中了這個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為何BBA在中國市場依然是許多人的心頭好。
這不僅僅是檔次與BBA主打的底盤調校與發動機性能與操控感更好,還在于車寬適中。這是BBA最后的生存空間,也是國產車最大的盲點。因為現在市面上寬度適中的高檔車國產新能源,寬度適中+檔次三十萬左右+國產新能源幾乎沒有,幾乎是零車型。這也導致這部分有嚴格需求的群體,全去買BBA了。
有消費者表示:“有三十萬,我非常想支持國產車,但是按照現在的車型,按照我車寬1850左右的需求,國產車就是空白,首選全是BBA。我被迫把1850的寬度放到了1900,這樣才能有那么幾個車型可以選擇。但是,1900立體車位就不行了,只要加了車寬需求+檔次,只有BBA。”
![]()
中國市場的特點就是部分消費者喜歡大車,就要內部空間大才坐著舒服,又能拉貨,這是因為大部分家庭只有一輛車,所以要盡可能的滿足所有需求,但由此帶來的通過性、停車、駕駛困難等問題,慢慢的被消費者感知到,其實隨著汽車普及率越來越高,這個痛點會越來越明顯。
這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很多中產階層又重新用回了BBA。
電動化是用電機代替了發動機,但由此因為電池問題帶來的車寬問題,需要廠商花力氣解決的痛點。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純電車的普及,加上這膨脹的尺寸,以后停車問題勢必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國家遲早會出某些政策進行限制。
而車企解決這個痛點,能從燃油車群體中爭奪不少用戶,解決的越早,能爭取的用戶越多,廠商們是時候要對用戶的真實痛點上點心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