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當孩子處于精神內耗狀態,就別指望他能學好。
帶孩子學習的時候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孩子一學習就秒變“戲精”,不會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其他方面:
- 消耗在和自己的恐懼、焦慮、逃避念頭作斗爭上,
- 消耗在如何應對媽媽和作業上。
導致真正的認知資源所剩無幾,結果是本該有能力做對的題目也成了難以逾越的高山。
突然意識到,孩子在學習時,尤其是需要思考時,就會處于巨大的精神內耗之中。
他學習的目標不是學好,而是對抗。
看到孩子如此表現,我深受挫敗,也開始把大量精力用在和孩子對抗上,而不是用在如何讓孩子搞懂問題上,同樣處于巨大的精神內耗中。
心理學中的“自我損耗理論”指出,人的意志力、專注力等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當孩子將大量精力用于對抗恐懼、焦慮或逃避時,用于執行學習任務本身的認知資源自然就枯竭了。
![]()
細數一段段學習經歷,發現:要想孩子學得好,不是增加學習時間和任務,而是先拒絕精神內耗。如果發現孩子學習時有3個明顯習慣,說明孩子處于精神內耗當中,家長就要注意了。
學習時處于“精神內耗”的孩子,通常有3個明顯的習慣性表現,家長務必警惕:
習慣表現一、強烈的負面情緒
孩子做題時,掃一眼題目,直觀感覺字數太多或者不熟悉,就覺得很難,表示“不會做”,轉頭向媽媽求助。
媽媽如若不幫忙,他就開始哭喊。
當媽媽如他所愿,幫他整理了思路時,他還是不肯動腦思考。
媽媽繼續讓他讀題思考,他就過來抓媽媽,還誣陷說媽媽先打他、擰他,其實媽媽什么都沒做。
這種負面情緒是典型的預期性焦慮。
孩子可能:
- 對自己的評價過低,認為“我沒有能力解決這個新問題”
- 無法忍受解決問題過程中必然伴隨的不適感,比如思考的辛苦,可能出錯的挫敗感。
- 對自己要求完美,害怕犯錯,覺得做不出來就是"不好"。
- 試圖通過扮演受害者角色來逃避責任、引發媽媽的愧疚或轉移焦點。
![]()
習慣表現二、拖延回避學習任務
為了避免孩子依賴求助,媽媽借口離開,給他充足空間和時間思考,但是孩子并沒有認真思考,而是想各種辦法拖延和回避。
在紙上畫道道,擺弄一下玩具,對著電視發出指令,走到媽媽身邊說個小話......
往往半小時過去了,學習任務沒有任何進展。
媽媽的離開,并沒有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做題上,是因為:
- 孩子感覺學習任務本身對他來說是巨大的心理壓力,本能地想逃離。
- 注意力控制力還在發展中,很難把精力聚焦在困難而且不愉悅的事情上。
- 可能覺得拖延就可以減少任務,或者媽媽早晚會來幫助他,這些行為在過往經驗中可能屢戰屢勝。
![]()
習慣表現三、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終于肯動筆思考了,可剛寫幾個字就開始喊胳膊疼,或者指著腿上一個很久之前的淤青,尋求關心。
實際上遠沒有到達到需要關心的程度,就是裝可憐。
這是因為:
他感到了學習的壓力,需要確認媽媽的愛和聯結,看媽媽是關心他還是關心他做題。
尤其是在他做不出題,感覺自己表現"不夠好"的時候,更需要關注。
![]()
該如何逃出“精神內耗”的泥潭?你的反應決定結局
首先,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的情緒是關鍵!
我們有良好的情緒,才能冷靜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能夠耐心幫助孩子走出情緒。
否則,就是和孩子一樣對抗。我們情緒不好,孩子正好遞上了點燃火把的火柴。
深呼吸,提醒自己:這是孩子遇到困難的表現,不是針對我們個人的攻擊。避免被他的情緒帶跑或被誣陷激怒。
![]()
其次,暫停任務,處理孩子的情緒和“身體不適”
重點是先連接情感,再處理問題。
共情:“我看到你現在非常難過/生氣/覺得很難。”
“哦,胳膊疼了?媽媽看看/幫你揉揉/吹一吹?哦好了!”(常常是一關心就好,就是要這種被愛/被重視的感覺)
承認困難:“這道題看起來確實有點難,我也覺得不容易呢!”
做示范引導:“我們先停下來,深呼吸幾次。”
提供支持選項:“你需要媽媽抱抱你嗎?還是想自己安靜一會兒?”
然后連接回任務:“休息了一會兒,感覺好點了嗎?我們再一起看看這道題?” 或者"那我們先做點別的,等心情好了/身體舒服了再做?”
![]()
再次, 降低畏難情緒,重建信心
拆解任務,降低起點難度:
“我們不用馬上做出來,先看看題目講的是什么?你能把題目讀一遍好嗎?”
“題目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條件?”
“條件都有確定的數據嗎?”
“你覺得哪個地方最難?”
降低期望值:
“試試看,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哪怕只想出一個步驟也很好。”
提供"腳手架":
媽媽整理思路后,不是讓他立刻做,而是問:“媽媽剛才說了幾個點,你覺得第一步可以做什么?” 引導他參與一小步。
強調努力過程,而非結果:
“你剛才讀題很認真!”
“雖然還沒做出來,但你一直在堅持想,沒有放棄,這很棒!”
”這個錯誤很有價值,讓我們知道哪里需要再想想。”
從成功經驗中學習:
回顧他以前克服困難的例子:“記得上次那個XX題你也覺得很難,后來你自己想出來了,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厲害,能解決很難的題?”
![]()
最后,長期修煉,提升抗挫力與情緒管理力
在平時生活中引入"挑戰":
玩一些需要點耐心和思考的拼圖、積木,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體驗“遇到困難-想辦法-克服/接受失敗”的過程。
談論情緒:
在遇到情緒時,除了哭鬧、指責,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表達這些情緒,比如:說出來、深呼吸、請求休息等等。
家長示范:讓孩子看到我們遇到困難時如何應對。
回憶既往經歷,在天津騎車時,不小心摔倒。媽媽很緊張,有那么一點時間不敢騎自行車。
但是,媽媽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又鼓起勇氣騎車,滿足了他坐車的要求。
孩子親眼看到媽媽克服困難的過程,也表示遇到困難會克服。
保證充足睡眠、運動和玩耍時間:生理狀態是情緒和專注力的基礎。
![]()
當發現孩子陷入學習的“精神內耗”,請務必提醒自己:
這不是一場需要“打贏”的戰爭,而是一個需要“讀懂”的信號。孩子并非懶惰或故意作對,他只是被內在的恐懼、焦慮或無助感困住了,耗盡了前進的力氣。
改變精神內耗的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或立竿見影,因為它往往根植于長期積累的互動方式和孩子的自我認知。
需要家長極大的耐心、持續的自我覺察和溫柔而堅定的引導。過程中難免反復,甚至有時感覺退步,這都是正常的。
做好心理準備,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
現在每一步努力都在為他未來獨自面對挑戰積累力量,這份陪伴的深度,遠比解出一道題更為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