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內繼續以“美國優先”為導向,降低企業所得稅、發展傳統能源、放松對金融和科技的監管和支持軍工產業等政策,以期振興本土制造業,并通過關稅戰、技術戰和金融戰遏制中國崛起。面對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等挑戰,中國應保持戰略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對沖“特朗普主義”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
作者:李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美國一手主導構建并長期維系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秩序,逐漸面臨嚴峻的挑戰。“特朗普主義”的興起及其政策實踐,成為加速后冷戰時代全球自由經濟秩序落幕的重要變量。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逐步認識到,制造業是維系美國霸權地位的關鍵。然而早在2010年,其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就被中國取代,并因此暴露出美國科技創新受到制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等問題。為此,復興本土制造業成為貫穿特朗普內外經濟政策的核心關切。
在國內層面,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內為了吸引外資、鼓勵創新,從而貫徹讓企業“回岸生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核心是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降低企業所得稅。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承諾將企業稅率從21%降至15%,并擴大研發稅收抵免,為建造具備先進制造能力的現代化工廠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得益于明確的產業支持態度,在特朗普重新執政的百日之內,多項巨額投資相繼公布——繼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項目“星際之門”之后,蘋果、英偉達分別宣布于未來四年在美投資超5000億美元,臺積電也宣布將追加1000億美元的投資,響應美國的制造業復興戰略。
第二,大力發展傳統能源。美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還擁有全球22%的煤炭儲量。基于這些資源優勢,特朗普政府計劃推動傳統能源產業的發展,包括放寬環保約束、簡化審批流程、鼓勵油氣勘探和生產等,以重塑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同時緩解國內的通貨膨脹。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加密貨幣等新興產業對大量廉價電力的需求空前增長,扶持傳統能源才能確保制造業投資切實落地。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第三,放松對金融和科技的監管。特朗普政府認為過度監管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制約美國的技術創新活力。在金融領域,美國司法部4月8日宣布解散國家加密貨幣執法小組,以放松數字資產監管。在科技領域,特朗普上任后立馬撤銷了此前拜登政府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監管的行政令,并多次指責歐盟過度的科技監管扼殺技術進步。
第四,大力支持軍工業發展。戰后美國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皆源于國防需求。特朗普上臺后,更是加強了與軍方的聯系,并加大對軍工業的投入,以延續美國軍工引領科技發展的模式,試圖將美國的軍事技術優勢轉化為制造業發展的動力。特朗普政府大幅增加軍費開支,推動國防產業擴張。即使在國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仍希望將國防預算提升到1萬億美元,而這些預算資金很大一部分將流向軍工企業。
與此同時,特朗普進一步加強了對外部競爭性力量的打壓,尤其是防止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對其產業生態造成的沖擊。這就構成了美國以“強化在美投資優勢,持續對華產業打壓”為導向的破壞性國際經濟政策。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特朗普政府延續對華戰略競爭的“三大戰役”,升級對中國先進制造業的打壓政策。首先是關稅戰,這仍是特朗普應對中國制造業強勢崛起的核心手段,以期通過全面提高關稅壁壘來刺激國內投資,實現美國本土制造業的復興,贏得與中國的競爭。4月2日,特朗普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征收“對等關稅”,打響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關稅戰。在5月中美日內瓦談判之后,美國對華加征的平均關稅水平仍在50%左右的高位,是拜登時期美國對華關稅的兩倍多。目前,特朗普正利用關稅談判推動汽車、能源產品、先進武器等美國產品進入歐洲、日本與印度等地市場,配合國內的產業激勵政策重新提升“美國制造”在全球的競爭力。
然而,特朗普政府尋求在振興制造業的同時捍衛美元的霸權地位,這兩者恐難兼顧。因為加征關稅會推高美元,不僅可能加劇通脹,還會影響全球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從而削弱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第二,特朗普還依托完善的經濟制裁制度,升級對華“技術戰”。3月26日,美國商務部以涉及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開發和“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為由,將54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4月15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叫停英偉達部分人工智能專用芯片的對華出口,明確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化技術封鎖。
最后,特朗普政府正規劃一場打擊中企融資能力的“金融戰”。5月,美國眾議院中美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莫勒納爾等人聯名致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保羅·阿特金斯,以危及國家安全為由呼吁將中國企業從美國股市除名。雖然這一建議尚未付諸實施,但不能排除未來中美發生全面金融戰的可能性。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特朗普在國際層面推行的經濟民族主義、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推動美國經濟戰略的深刻轉型,回歸以生產為本。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重振本土制造業來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維系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美國的關稅措施除了針對中國之外,亦施壓于其傳統盟友與伙伴,逼迫它們在貿易談判中配合美國在不同領域的政策目標。日前,美國已經與英國率先達成了協議,降低或取消了英國農業、汽車、鋼鋁等部分出口產品的關稅,但對進入美國的大多數英國商品仍保留10%的關稅。這很可能成為各國與美國展開雙邊關稅談判所參照的范本。
“特朗普主義”的經濟實踐,本質上是霸權護持之下的產業重構,推動美國從“消費型經濟”轉向“生產型經濟”,重拾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的主導地位。然而,這種經濟戰略轉型的代價是顛覆世貿組織基本原則、犧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最終也將損害美國的制度吸引力、國際公信力與世界領導力。在“特朗普主義”的沖擊下,曾經被視為“歷史終結”的自由經濟秩序正步入黃昏,一個更趨碎片化、競爭性、安全化和無序的全球經濟新階段或已開啟。
在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中國要做好三大應對措施。一是保持戰略定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發展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應對。二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強化國內大市場對全世界商業力量的吸引力。三是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貿合作。過去兩年,中國對很多國家實施了單邊免簽政策,正是體現了擴大開放的承諾。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英文版標題為 "Manufacturing the new order"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