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 對于漸凍癥(中醫稱 “痿證”)患者而言,飲食調理遠超 “填飽肚子” 的意義 —— 它是滋養臟腑、濡養筋脈的基礎。然而廚房中常見的三種調味劑,看似尋常,卻可能成為耗傷正氣的 “隱形雷區”,尤其需要警惕。?
![]()
一、味精與雞精:過助 “心火”,暗耗 “脾陰”?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 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腎。” 味精(谷氨酸鈉)與雞精的核心成分是谷氨酸,味雖鮮,卻屬 “隱性甘味”,過量攝入會導致 “甘味過盛”。?
中醫認為,漸凍癥的核心病機是 “脾腎陽虛、筋脈失養”。脾主運化,若甘味過盛,會像給脾胃 “加過量糖”,使其運化功能呆滯,無法將水谷精微輸送到四肢筋脈。同時,味精在體內代謝需消耗大量津液,易引發 “心火亢盛”,表現為口干、失眠、煩躁 —— 而 “心主血脈”,心火過旺會進一步阻礙氣血對筋脈的濡養,加重肢體無力、肌肉萎縮。?
明代醫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痿》中強調:“治痿獨取陽明”,這里的 “陽明” 即指脾胃。若長期攝入過量味精,無疑是給本就虛弱的脾胃 “添堵”,與 “扶脾益胃” 的治則背道而馳。?
二、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蔗糖素):徒增 “濕濁”,阻滯 “氣機”?
《本草綱目》記載:“甜能緩中,亦能助濕。” 人工甜味劑雖不含熱量,但其 “甜膩之性” 會被脾胃當作 “異物” 對待。漸凍癥患者多存在 “脾虛濕盛” 的體質 —— 脾陽不足,無法運化水濕,濕濁易淤積在經絡中,導致 “筋脈痹阻”,出現肢體沉重、活動不利。?
人工甜味劑的 “假性甜味” 會刺激味蕾,使脾胃誤以為 “攝入了營養”,卻無法真正轉化為氣血,反而會促使體內產生 “虛濕”。清代名醫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濕濁阻滯日久,不僅會加重消化功能紊亂,還會影響氣血運行,讓筋脈失去濡養的 “通道”。?
![]()
更值得注意的是,甜味劑會干擾 “脾主肌肉” 的功能。中醫認為 “肌肉豐滿賴脾之健運”,若濕濁困脾,肌肉得不到足夠滋養,會加速萎縮進程,這與漸凍癥患者 “肌力衰退” 的核心癥狀形成惡性循環。?
三、高鈉醬油(含苯甲酸鈉):過傷 “腎氣”,耗竭 “真陽”?
《素問?生氣通天論》明確警示:“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這里的 “咸” 不僅指食鹽,還包括高鈉調味品 —— 如每 100ml 含鈉量超 6000mg 的醬油,其防腐劑苯甲酸鈉雖符合標準,但在中醫看來,其 “寒涼之性” 會進一步損傷腎陽。?
漸凍癥患者病程日久,多累及 “腎”。腎主骨生髓,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若長期攝入高鈉醬油,咸味過盛則 “傷腎”,腎陽虧虛會導致 “溫煦無力”,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同時,鈉離子代謝需腎臟 “超負荷工作”,對于本就虛弱的腎氣而言,無異于 “雪上加霜”。?
清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痿證》中提出:“痿證雖屬五臟,而五臟之傷,腎為根本。” 若腎陽持續耗傷,無法推動氣血周流全身,筋脈失去溫養,肢體痿軟、無力的癥狀便會日益加重。?
![]()
中醫視角的調理建議?
用天然調味替代 “人工刺激”:以蔥姜蒜、肉桂、花椒等天然香辛料增味,既能溫通經絡,又不損傷臟腑。如《本草備要》記載 “生姜溫胃散寒”,可助脾運化;肉桂 “補命門火”,能溫補腎陽,適合漸凍癥患者日常調味。?
遵循 “淡味養脾” 原則:《黃帝內經》提倡 “飲食必慎于五味”,做菜時少用復合調味料,讓脾胃在 “清淡” 中恢復運化功能。可適量加入山藥、蓮子等 “藥食同源” 之品,通過 “甘平之味” 健脾益胃,間接濡養筋脈。?
根據體質 “辨證調味”:若患者偏 “陰虛火旺”(口干、盜汗),可加少量烏梅、陳皮酸甘化陰;若偏 “陽虛濕盛”(畏寒、腹脹),可加生姜、白蔻溫化濕濁,實現 “調味即調病”。?
《難經》曰:“人賴飲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蒸臟腑,充實肌膚。” 對于漸凍癥患者,躲開調味 “雷區” 并非 “忌口”,而是通過順應五味之性,讓脾胃充、腎氣足、氣血暢,為肢體筋脈提供持續的 “滋養動力”。廚房雖小,卻是調理體質的 “第一戰場”—— 用對調味,便是給身體最溫柔的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