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之前評論區有人說想聽我聊聊楊冪的“褶衣”,但其實挺多漢服博主都聊了,似乎從我涉足漢服開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只要有明星穿漢服,不管是穿全套還是搞混搭,不管是遵從當時的漢服服制還是出現了有漢服圈比較忌諱的點,大家的反應卻始終未變。只要沒穿“左衽”、非公開滿族籍,其余似乎都是按照名氣給態度。當時在評論區看到這條消息后,我分別上小紅書和微信里搜了一下相關帖子,果不其然,感覺自己以后失業了簡直可以留個胡子去算命。但看著看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反詐思維訓練案例。因為整件事里,古代服飾-漢服-褶衣-楊冪等之間的關系,仿佛讓我看到很多年前傳統養生-張悟本-綠豆-衛視節目之間的鏈條聯系,看似環環背書,實則缺乏有力的科學論證。
1
明星款,就是文物款嗎?
明星款,就是文物款嗎?——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答案是清晰的,甚至很多人還會自動生產出一些辯詞,如“是參考”“是仿造”“有設計”“有加工”等等,但這一切的否認與辯護恰恰指向了曾經的他們輕信過、維護過、傳播過的答案另一面。
就如同,你問一個即將受騙的人,天上會掉餡兒餅嗎,餡兒餅怎么就偏砸你頭上了?但在這個問題提出之前,他們也是真聽真信。而且,這里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現實,這類問題越是在更廣泛的人群面前暴露,答案便更走向理性,如果只是在同陣營中的人群里流轉,反而會走向類似信仰的維護與求同。
回過頭來看楊冪的這件衣服,全網找不出一張正面的可以完全展示服飾的照片,并且我找到的照片里楊冪都有意用手遮掩一件衣服的開襟部分,仿佛跟這個衣服很“不熟”。
![]()
![]()
![]()
![]()
![]()
(楊冪穿著該服裝照片,網絡圖片)
如果說楊冪的照片只算“路透”,本來就不是專門的買家秀,展示不到服飾全貌很正常,雖然除了粉絲都知道流量明星在活動現場的照片都是他們人設營銷的一部分。但有意思的是,商家的某寶商品詳情頁竟然也沒有一張平鋪圖,模特展示的商品圖也是類似寫真的拍法,沒有三視圖,甚至因為特殊的取景或裁剪,連常規人物攝影的全身照或半身照都找不出來。
![]()
(使用插件抓取的該商品頁所有圖片)
那這件商品源自于文物的說法來自哪里呢?哦,是商家在詳情頁自己用文字說的,這效力堪比周四收到始皇帝短信要我V他50吃開封菜。并且,商品詳情頁出現的文物圖,也是整個頁面里唯一的服裝平鋪圖了,并且放在尺碼表下方一般應該放商品正視圖的地方。這一切似乎都在指向售賣的商品平鋪和文物是相同或類似的,但它們之間是如何相同或類似的商家卻沒有給出任何解答。
![]()
![]()
(商品頁涉及“文物”相關內容截圖)
這個證明題商家沒做,似乎也沒我們吃瓜群眾做證明題的條件,而我也舍不得花錢去買這個衣服,但也不是沒得做,因為線索在上面的截圖里還是露出來了。可能有人疑惑,上面的截圖里商家也沒提到太多信息,怎么就露出線索了呢?有也只有尺寸吧,但就是尺寸暴露的!
在截圖里,商家自稱“版型參考了”文物,“是復原的大放量”,尺碼表給出的尺寸分別為S碼衣長68、通袖長171,M碼衣長71、通袖長176(商家制表不嚴格,沒給單位,應該是厘米),但這件文物本身多大呢?絲博給出過兩個數據,因為這件文物經過修復,所以不知道是什么導致的偏差,分別是衣長79厘米、通袖長178厘米,以及衣長72厘米、通袖長192厘米。
![]()
《天衣有縫 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中數據為“通袖長192cm,衣長72厘米”
![]()
![]()
《越地藏珍 浙江館藏文物大典》給出數據為“衣長79厘米”“袖長178厘米”
但不論哪個數據都比商家的商品尺碼要大,如此一來,商家所謂“復原的大放量”從何而來呢?又是哪種“版型參考”文物的方式能做到搞不清楚原件尺寸呢?我很疑惑,希望解答。
而且這個線索本身也不難破解,只要不是純粉絲,但凡有漢服消費習慣的人都不會覺得最大碼僅做到平鋪胸圍62的是最大碼,這個數字就算擺到時裝體系里都不敢貿然自稱“大放量”“非常寬松”。
2
仿文物,就能仿文化嗎?
而商家覺得“寬松”并且商品圖也拍出寬松效果的原因之一,是把這件前襟略交叉的淺交領穿成了對襟乃至開襟的效果,硬生生冗余出來的所謂“放量”。這便是要談的另一個問題,即便這件服飾有一定程度地參考文物,但在穿著使用上也和文物沒有任何關系了。
可能會有“明白人”迫不及待發言了,表示這就是“日常款”“時裝款”“混搭款”。且不說這既要又要的各頭沾光的吃相,簡直是拿一塊布又要南下吃咖喱又要上山當袈裟,只說這款服飾在漢服的“日常款”“時裝款”“混搭款”體系中也是錯位的,因為它在商家頁面里所呈現的是漢服對襟衫類(如褙子)的穿著方式和混搭方式。
![]()
![]()
![]()
該商品模特展示照(左)與褙子類漢服商品圖對比
而為了能趨同這類漢服,這個商家在這件商品上做出了許多與文物款背離的設置,如前面提到的交領穿成開衫,褙子類漢服是不做系帶的,而這件商品的原件是有兩對系帶,也特意舍而不系,其他搭配也仿造這類漢服。
有意思的是,在商家那頭沒看到的系帶穿法反而在楊冪穿著該服裝照片里看到了。而在商家模特照里,甚至都看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做了兩對系帶,但這么顯性的仿文物特征商家顯然是輕松達成了,似乎只是從設計和拍攝看有一些避開展示的意圖。而從楊冪的照片以及其他買家在商品評價反饋的照片也可以看出,穿著者也不知道該怎么使用兩對系帶,似乎只是文物這樣子、商家也就這樣子,僅此而已。
![]()
(楊冪穿著該服裝照片,網絡圖片)
![]()
![]()
商品頁為數不多可以看到兩對系帶的照片,
但依然看起來很“隱蔽”。
![]()
文物原件上有紅、褐兩對系帶,
按照《天衣有縫》所述,修復前“缺兩根系帶”。
對襟衫類漢服一般還可以將裙子扎到衣服外面,形成類似襦裙的穿著效果,在該商家的模特展示圖中也有示范,并將這種穿法作為“產品細節”與“傳統形制”并提,對于不明就里的人來說,商家表達似乎就在指向這種穿法便是文物的穿法。
![]()
將對襟開衫(左)搭配成對襟襦裙
![]()
![]()
該商家的模特圖中同樣示范了這兩種穿法
很明顯,雖然商家打出的文物牌與他實操的牌是兩張不同的。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么在此之前沒有漢服商家這么仿造這件文物呢?因為文物被斷代為“北朝”(該文物來源為“征集”),在早期漢服理論里是不算漢服的,自然也就沒有漢服商家去仿造了(至于現在怎么算,看漢服kol怎么掐)。所以,也就不存在一些媒體所謂“楊冪帶火小眾XX”的說法,因為這個商品“小眾”是因為它在此之前不算得漢服。
而漢服商家的實操所參照的對襟衫類漢服在漢服的“日常款”“時裝款”“混搭款”體系里一直是很“大眾”的,前幾年火過的“飛機袖”便屬于這類。從設計角度上來說,“飛機袖”提供了寬松款但小袖口的文物依據,而這件北朝絞纈絹衣提供的是喇叭式寬袖口的文物依據。注意,都是商家在制作商品時需要文物為設計所做的一些特征背書,但實際上在文化審美上、在實用功效上是否還是參照文物來就不一定了。
![]()
![]()
“飛機袖”同樣可以有開衫與扎在裙內兩種穿法,
從視覺效果看特征差異主要在袖型袖口。
從商業行為來看,本質就是將已經被市場所驗證過但顯露疲態的熱銷款,重新包裝出一個新概念出來進行營銷售賣。比如單衣外套叫休閑薄外套,到了夏季就是防曬衣;等防曬衣濫大街了,就說自己的是“冰皮衣”、“面膜衣”。只不過大多數服飾的新概念炒作都是從科技研發、從穿著體驗出發,而到了漢服領域、娛樂板塊則更偏愛文化屬性。
![]()
![]()
![]()
杜撰名詞、炒作概念的營銷方式屢見不鮮,
而對于有一部分人來說也是吃了一塹又一塹。
但偏偏是這點最值得玩味,追捧虛假科技的往往不懂科技,文化也是如此。就拿這件商品來說吧,商家幾乎沒做任何與文物之間關系的證明題,但買家信了、粉絲吹了,卻沒有任何一方去追究到底對不對,哪怕最表層全是疑點。
3
傳播文化,還是傳播繭房回音?
如果說買家沒有能力、粉絲天生蒙蔽,那么看似最喜歡解讀的漢服kol在干什么呢?我見過最有意思的是,在教大家怎么念“褶衣”的“褶”字(那篇解釋得亂七八糟的,建議查閱張玉安《“袴褶”音義簡釋》,“褶”作為上衣解釋時念“襲”;或看水壺的《》)。但最關鍵的問題難道不是,誰說這件文物是“褶衣”了?
從頭到尾,只有漢服圈管這件文物叫“褶衣”。甚至于,早幾年的漢服圈也不管它叫“褶衣”,而是叫“衫”,是這幾年漢服圈kol為了彰顯自己的“學術”而用一條少于50字微博重新“考證”出來的名字。而它在一般文物圖錄、學術論文里一般被稱作“絞纈絹衣”,“絞纈”是它的工藝(見《》),“絹”是它的面料,而絲博在官網、學術出版物、專業文章里則主張它屬于“襦”。
![]()
![]()
絲博微博及官網文章都明確提及這件絹衣“屬于當時流行的襦”
“褶”“衫”“襦”的確在一些特定階段里古人也常有混淆,但這是建立在它們各有原來的特征形貌之上,否則就不需要分開不同的名稱(可參見水壺的這三篇文章《》《》《》)。而服飾是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的,也是互相影響,這是它們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混淆的原因。并且我們現在所說的“褶”所處背景的南北朝時代,本身便對峙割據,盡管服飾流行會互相影響,但名稱卻不一定互認,這就好比許多漢服設計吸收了20世紀后期的流行元素但依然會堅稱自己這個是文物款一樣。用網絡小說用語來說就是,身體是誠實的,嘴巴卻很抗拒。
漢服體系中這種看似依托文物、參照文物,實際上屬于圈內kol發微博下“旨”定名且與學術觀點南轅北轍的現象比比皆是。這讓我想起一些靠百度尋醫問藥且深信不疑的人,人如果依賴于網絡快餐知識,自然也就要接受到“快餐”帶來的反噬(不過隨著一些學術研究照抄網帖的投訴屢有上演,說不得以后能看到“反哺”)。
如果大家哪怕去看一眼這件文物的相關資料,也會發現商家所謂的“版型公開”剪裁圖細致程度還不如論文里的圖。前面提到了,這件文物的來源是征集,而絲博對它進行了修復,2009年出版的《天衣有縫》中就有裁剪圖。
![]()
(出自《天衣有縫 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
該文物修復前的樣子
2018年又有一篇關于這件文物的復制文章,給出了更詳細的尺寸與面料排版。
![]()
(出自《北朝時期絞纈女絹衣的研究與復制》)
如果真的想復原這件文物,應該早就獲得這些信息了,并且相關的紙樣在某寶上也是公開售賣的(還根據漢服市場變化分新版、舊版),各個尺寸都有,包括童裝尺碼。但很多事情就像一些愛豆舞臺,一般人在意的是舞臺效果好不好、歌舞水平高不高,而粉絲在意的只是giegie多努力多辛苦、番位在第幾。
對于這件文物的仿制,搭配形態多參照北朝陶俑或壁畫,如很多人cos過的北魏楊機墓牽手女俑(此墓中還有一種穿法,在牽手俑走紅之前也被參考過),以及徐州北朝女立俑等。
![]()
![]()
北魏楊機墓出土陶俑
![]()
徐州茅村內華北朝墓出土女立俑
但不管哪一種穿法,顯然都不是目前商家給出的兩種穿法中的任何一種。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何楊冪的穿法和這件衣服顯得那么“不熟”,商家給的穿法并不那么適合這件服飾是一部分原因。而從路透看楊冪的搭配也十分“古裝”,就像是古裝劇組轉場時女演員拎著“古裝”走路的樣子,這里又可以反向證明另一些真“古裝”造型名為古裝內核其實很現代。
![]()
![]()
(楊冪穿著該服裝照片,網絡圖片)
![]()
(楊冪《密逃》古裝錄制路透,網絡圖片)
2011年的時候率性堂水壺也做過這件衣服,以下是一些嘗試性搭配,看看大家腦海里能浮現哪些文物形象?
![]()
![]()
2011年的仿制與搭配
然而,話要分兩頭說,就跟前面舉例的愛豆舞臺一樣,買家和粉絲真的需要我前面的四千字嗎?粉絲需要的是自己喜歡的藝人參與了文化傳播的驕傲感,就跟許多藝人參演了古裝劇以后粉絲總是忙不迭地出來說這部劇弘揚了昆曲、傳播了牡丹一樣。并且粉絲的參與成本很低,比如這件在我看來楊冪穿著效果都不怎么樣的衣服售價不到一百(不過類似的對襟開衫價位也就是幾十塊)。漢服買家需要的是名人背書,給自己的消費行為增添一些附加價值,就像這件衣服商家給出的每一種穿法都是讓它更主流,一種是更現代化,一種是更漢服化,所以大家的態度才總是按名氣給態度。反過來,楊冪也需要這些,那些影視劇也需要這些。這條環環背書的內娛文化鏈條,只有我們顯得格格不入。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貍
![]()
* 最近的文章 *
(點擊封面圖片可跳轉至文章頁面)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圖解傳統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小紅書搜索“大尾巴閱讀室”可解鎖更多碎片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