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總見有人喊,資本做局。
這些人大概以為,任何娛樂圈紅星或者頂流,都是入了“資本”的法眼,所以才被人“捧”起來,當了大明星,其實換任何人上去都一樣。
事情不可一概而論。
有些“頂流”,確系被強捧制造。
但以古早年代來講,但凡能在香港娛樂圈稱王者,都屬實強橫無匹。
且看底層邏輯。
![]()
李小龍為何能開創“功夫片”潮流?
不單因為他真能打。
從《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到《龍爭虎斗》,三年四部電影,兩個年冠、兩個年亞、三破香港票房紀錄并一破亞洲票房紀錄。
傳奇之名,誰能不服?
![]()
然后是許氏兄弟。
許冠文號“初代喜劇之王”,許冠杰又名“歌神”。
前者以《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癡》、《半斤八兩》、《賣身契》和《摩登保鏢》,五奪香港年冠、三破香港票房紀錄,強勢統治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失去李小龍之后的香港影壇。
后者則不但一手開創了粵語歌壇的大河,其極盛時期,唱片能在東南亞市場銷出五十五萬張的恐怖數字。
雖然大家經常說,許氏兄弟“一門四杰”,但毫無疑問,此二許光芒更甚。
多年后,地位尊崇如昔。
![]()
眾所周知。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有“譚張爭霸”。
雖然關于此事,有眾說紛紜,也有各執一端,比如黃子華說,“當年的香港,不是譚派,就是張派”,又比如譚詠麟擁躉說,“沒有譚張爭霸,只有張國榮在追趕譚詠麟”,而張國榮擁躉則說,“張國榮才是唯一傳奇”。
但有件事不可不見。
1981年,樂壇出道三年的譚詠麟,以第三張粵語專輯《忘不了您》破四白金銷量,其后步入全盛期,1984年,樂壇出道六年的張國榮,憑第四張粵語專輯《Leslie》,突破四白金銷量。
而所謂“譚張爭霸”,非止1986年張國榮從譚詠麟手中奪走TVB金曲金獎一事。
1987年,張國榮以《Summer Romance'87》破七白金銷量,擊敗譚詠麟,奪得香港IFPI全年銷量冠軍大獎。
唱片銷量上的爭鋒,才是巨頭真相。
![]()
影壇則有雙周一成。
1986年,出道十年的周潤發,以《英雄本色》崛起,四年內三奪香港票房年冠、兩度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此期間,他唯一沒有拿到香港票房年冠的1987年,恰好是成龍以《龍兄虎弟》登頂。
而當時間來到1990年,周星馳橫空出世,以《賭圣》、《逃學威龍》、《審死官》和《唐伯虎點秋香》連續四年奪香港票房年冠,并三破香港票房紀錄。
然后周潤發以《賭神2》再下一城。
緊接著是成龍以《紅番區》、《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和《一個好人》,連續三屆奪得香港票房年冠。
如果不是一九九八年驚天崛起的《風云雄霸天下》,雙周一成會“統治”整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不會分任何一杯羹給其他人。
神話來自強橫的商業票房數據。
![]()
再者當然就是四大天王。
總有人臆想,如果誰替代誰,或者哪位大佬封某人做天王,該有何種光景。
但請看數據。
郭富城出道連續三張唱片破百萬張銷量,回香港首張精選集和粵語專輯皆破三十萬張銷量,黎明出道第二年奪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全年最高銷量大獎,張學友1992年《真情流露》銷量達九白金,同年度劉德華《真我的風采》達八白金。
其他歌手敢不敢亮一下彼時銷量?
換句話說,張學友即便再能唱,如果唱片銷量和其師弟李克勤一樣不能賣,他如何能夠擊敗一眾實力派歌手,去做天王?
同理,劉、郭、黎三位偶像歌手,即便樣貌再好、人氣再高,若無天量的唱片銷量為支撐,即便被硬推上四大天王的位置,也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更遑論創造一個時代。
![]()
很簡單。
強橫無匹的商業成績,才是娛樂圈“成王”的根本。
神話、傳奇與傳說,皆源于此。
無可辯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