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的治療逐步進入精準化、個體化的新階段,靶向藥、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CAR-T細胞治療等新型療法不斷涌現,不僅為復發難治性的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機會,也在重塑臨床治療格局。本期博醫薈特邀克曉燕教授接受專訪,圍繞復發/難治淋巴瘤的治療策略與時機判斷等熱點問題帶來清晰、實用的解讀。
Q:在今年EHA年會中,您的團隊共有5項研究成功入選壁報展示,涉及以CAR-T治療為中心的聯合治療及鞏固維持治療,您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具有怎樣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克曉燕教授:
我們正處在一個細胞免疫和靶向治療快速發展的時代,治療策略正從傳統化療向精準治療不斷轉化。
過去幾十年里,我們一直提倡標準化的治療策略,這對于一部分患者確實有效,但對于另一部分患者則效果不佳。以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大約70%的患者在一線治療中(比如通過常規化療加上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達到治愈,但還有約30%的患者屬于復發難治類型,最終無法被治愈。
如今淋巴瘤治療已經進入了靶向治療時代,淋巴瘤領域可選擇的靶向藥物已有上百種,加上雙特異性抗體和CAR-T細胞療法,給患者帶來了更多可能性。關鍵在于如何為每一位患者精準設計治療方案,爭取在一線或二線階段就實現徹底治愈,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團隊此次在2025 EHA上展示的5項研究,主要聚焦于復發難治患者的治療策略。我們追求的并不是短期的療效,比如一時的完全緩解(CR)或部分緩解(PR),因為這往往無法帶來長期生存獲益;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整合式的治療方案,在初步緩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使患者達到更深層次的緩解,最終借助自身的免疫系統實現徹底治愈。
我們的研究涵蓋了多種聯合治療模式,包括CAR-T治療后聯合異基因移植,針對中樞系統淋巴瘤的CAR-T治療后聯合自體移植,甚至是先行自體移植再接CAR-T治療的組合方式,部分患者還可能在后期引入小分子靶向藥物進行維持鞏固,多模式聯合治療方案有望幫助患者獲得更持久、更深入的療效。
有些患者可能會擔心這種聯合治療的策略是否會造成過度治療,因此,我們強調治療必須以精準監測為基礎,持續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動態評估。目前普遍采用的監測手段包括流式細胞術檢測或ctDNA技術,通過檢測微小殘留病灶(MRD)來判斷患者是否達到分子生物學上的深度緩解,從而指導患者療程的長短,這樣既能有效延長治療獲益期,又能避免過度治療,實現治療效果與治療強度之間的平衡。
Q:對于復發/難治性彌漫大B淋巴瘤患者,有哪些新的治療方法與策略,患者和家屬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克曉燕教授:
我們接診了大量的復發難治的晚期患者,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也看到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現在淋巴瘤的治療手段非常豐富,除了傳統的化療藥物和已經成熟的一線治療方案外,我們還擁有大量靶向藥物,包括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以及CAR-T細胞療法。面對如此多的治療選擇,我們始終認為,如果能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正確的治療路徑,避免走彎路,大多數患者是有機會獲得治愈的,關鍵在于如何精準評估病情,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療效。
需要強調的是,治療的時機至關重要。如果病情拖延至較晚階段,治療成功率就會顯著下降,因此,我們始終強調“第一次打擊”的重要性,也就是力爭在一線治療中就實現深度緩解甚至治愈。對于在一線治療后仍出現復發的患者,后續治療就不能僅僅追求短期療效,而必須從整體出發,制定有全局視野的方案,在患者病情取得短期控制后,及時跟進鞏固治療,才能真正提高治愈的可能。
有些患者可能擔心好藥或者新藥用得太早,想留到以后再用,這種觀念是不科學的。如果患者在一線治療中能徹底清除腫瘤獲得緩解,就不需要再進入二線、三線治療;反之,一旦復發,患者體內多為耐藥細胞,治療難度會成倍增加。
如果患者病情復發,建議第一時間進行全面的基因檢測和免疫分型分析,這些檢查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腫瘤的分子特征,明確潛在的靶點,醫生也可依據具體突變情況,為患者匹配最可能有效的靶向藥物或治療手段,實現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
專家介紹
![]()
克曉燕 教授
北京高博醫院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北京高博醫院淋巴瘤、骨髓瘤科首席顧問
- 1999-2018年任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
- 2013-2022年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血液學系副主任
- 中國女醫師協會常務理事
- 中國女醫師協會靶向治療委員會主任委員
- 中國女醫師協會血液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 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中樞淋巴瘤專委會名譽主委
- 2衛生部、北京市醫療技術鑒定咨詢專家;中央保健會診專家
- 曾在多家協會專委會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員
- 曾任《白血病淋巴瘤雜志》、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副主編以及多家雜志編委
- 衛生部、北京市醫療技術鑒定專家;中央保健會診專家
- 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
- 主要從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規范化診療,特別是惡性淋巴瘤的靶向及細胞免疫治療,預后相關基因分析及微小殘留病監測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985、211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25項基金資助,另參與基金5項;發表相關論文307篇,其中SCI收錄90余篇;主編淋巴瘤相關書籍4部,參編參譯著作10部;牽頭或分中心PI參與藥物臨床試驗101項。相關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專利三項。
排版 | 滕笑
審核|克曉燕、方玥立、賈冬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