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全國高校綜合體育大會(インターハイ)在酷暑中如期開幕,多地氣溫接近甚至超過35攝氏度,濕度高、日照強,賽事組織方不得不緊急調整賽程,并首次引入“アイスバス”(冰水浴)等手段應對熱中癥。這并非小題大做,高溫下的劇烈運動極易導致熱失衡、意識障礙,甚至危及生命,防范熱中癥已經成為夏季體育賽事不可忽視的核心問題。
與以往不同,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酷暑持續時間更長。為應對炎熱環境,大會臨時取消了100米至800米項目的半決賽,直接以時間排名決勝負,同時取消1500米以上項目的預賽。此外,在午間陽光最猛烈時段,壓縮賽程、減少項目,避免選手在最不利的氣溫下參賽。這些變化的核心就是降低高溫帶來的風險。
![]()
根據大會提供的信息,每小時會測定暑さ指數(熱指數),并在終點區域設置冰水池、冷飲、冷水淋浴裝置,供選手賽后迅速降溫使用。這種“事前準備+現場應急”的體系,是防止熱中癥快速惡化的重要手段。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今年首次在現場引入15度以下的冰水浴裝置,供出現疑似熱中癥的選手緊急使用,用以快速降低核心體溫,避免身體器官受損。
醫護力量也得到了全面強化,大會每天安排約50名醫務人員值守,包括醫生、護士、急救人員等,以確保選手在突發中暑時能第一時間獲得救治。專家指出,一旦出現意識模糊、神志不清、無法自主補水等情況,應立即接通急救通道,同時啟動現場降溫程序,爭取黃金救援窗口,避免發展為重癥熱射病。
![]()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選手也感受到了“地表高溫”的真實威力。一位參加女子400米比賽的選手表示,起跑時手接觸地面幾乎感覺“像被燙到”。另一位選手則坦言,雖然周圍有同伴幫忙扇風、敷冰袋,但比賽結束后依然感到身體乏力。男子選手也認為,比賽中除了技術和體能,能否在高溫中保持狀態,已經成為勝負關鍵。
專家警示,無論是田徑、棒球等戶外項目,還是在封閉高濕度環境中進行的室內比賽,如今的氣候條件已不容忽視。熱中癥可以在任何人身上發生,沒有所謂“適應性強”的例外。因此,在賽事籌備階段就要制定清晰的高溫應對預案,包括臨時賽程調整、時間分段進行、應急通風設備準備等。
![]()
事實上,今年不僅高校體育賽事在變,夏季甲子園棒球賽也引入了“上午+傍晚”的分時段比賽制度,避免選手在極熱時間段出場。有專家建議,未來應從根本上思考賽事時間是否可以從7月、8月轉向氣候更溫和的春秋季,以確保參賽者在安全條件下競技。
高溫不僅影響競技狀態,更關乎參賽者的生命安全。每一次對抗酷暑的準備,不只是為了奪冠,更是為了保護每一個站在賽場上的年輕人。夏季體育賽事,不只是拼實力,更要與氣候博弈。在高溫頻發成為常態的今天,懂得避熱與科學應對,才是每一位組織者、教練員和選手必須具備的素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