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了身邊一個每次戀愛都還蠻幸福的姐妹,發現她有一個我不具備的特質:恰到好處的配得感。
我每次愛上任何一個人,都像參加一場決斗:我總要用各種各樣的大作和小作考驗對方,美其名曰“你要接受最壞的我,否則就不能稱為愛我”,我會把我幾乎全部的不安全感發泄給對方,我需要對方用語言、行動、反復表明的態度,給予我的焦慮最大程度的化解——光這一個流程就夠趕走不少男嘉賓。
接下來,我還要在心里跟對方去比較誰愛誰更多,對方給到八分,我就禁止我自己給到十分,如果我更多,我會覺得自尊岌岌可危。(但我往往還會對著只給八分的對方糾結:憑什么你只給八分,等等)
我以前無法總結出陷入愛河的我總是這樣的原因,我以為女孩總是如此,過于看重愛情所以受困于這些東西,最近我突然想到,這一切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我對“我可以被愛”這件事,沒有配得感。
![]()
內心深處,我覺得我不配,不配得到一定濃度和一定韌性的愛,所以我才要去“考驗”對方,因為不信任。就好像你花小幾千代購了一個lv,你總是反復檢查、憂心忡忡,因為內心深處,你也不信任你這個預算能買到真包。
不信任才考驗——因為我會先預設“我得不到很好的愛”,所以對方才需要困難重重地證明。而當關系繼續,當我看到對方猶猶豫豫終于給出一點真心的時候,我又覺得我不會運氣好到“真的得到那種愛”,所以我會盯緊對方,掐緊自己的每一分付出,以防局面急轉直下。
我的“作”和緊張,是一種早已預設自己失敗的主動防御機制。
也是一種,因為預設自己得到另一顆心是困難的,所以過分看重這一段“是否能夠長久”的謹小慎微。
往深處看,那些極致的恐懼背后,都是寫了一句“我不配”的。
![]()
而相信自己“本來就該得到這一切”的戀愛,才會真的沒有這些討厭的彎彎繞繞。
身邊有一位大美女朋友,配得感超強,能很坦然接受對方的好意。她可以很冷靜地面對追求者,大方地接受對方的付出,將自己完全放松下來去感受跟對方相處的磁場。她從來不用類似于假裝推遠對方的小作小鬧去試探對方,她相信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從來不會患得患失,因為她知道她根本很容易得到這些。
我問:“但你怎么知道他會不會一直認真地喜歡你呢?”
她說:“表現得好就繼續相處,表現得不好了我就踢開,談得開心就繼續,談得不開心就下一位,沒什么大不了的。”
“沒什么大不了”這6個字,我真的戀愛很多年才知道怎么寫。我戀愛很多年才知道,在開始一段正常戀愛之前,最該驅散的,就是我們內心那些懷疑、比較、反復計算的心魔。失去一個人不可怕,你并不會遇不到新的更好的人,失去一段關系也不可怕,往前走,總有新的關系。只要你自己相信你總是配的,沒什么大不了。
![]()
而在親密關系里,能夠對自己沒有任何懷疑,能夠始終站在自己這邊,告訴自己自己值得擁有一切,是特別feel damn good的一件事。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許是跟生活切磋多年,臨近30歲的我修煉出了鋼鐵一般的配得感,現在身處一段親密關系的我不需要檢測、不需要患得患失,我覺得“我本來就該得到這些”——何必用不配得感拷打自己,就好像從奢侈品店的櫥窗里偷走漂亮包包的小偷。
本30歲女人的心態是:這個包包本來就是為我這種人設計的!
記得年輕的時候曾經有蠻出眾的異性追求我,對方或許是很多人的理想型,而我在電話里跟朋友一起崩潰:他追都追得特別敷衍,一定就是看上我的錢咯!這個世界上為什么沒有人愛我的本真呢?是不是我的本真不值得愛,所以只能愛我的身外之物?
而我30歲會覺得:你不愛我的本真,但你還不得不為了我的錢追我,那我多牛逼啊。真是個牛逼女人。
曾幾何時,那些虛幻的愛和被愛的概念,總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其實沒有必要。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親密關系都是經不起細看的,但是粗粗一看,如果你能在跟對方的相處中體會到舒適與幸福,那就盡情去相信咯,因為你本來就值得很好的愛,這一切不用對方證明,也不用自己反復懷疑,感受就是了。
坦然地接過對方的愛就是了,不用那么緊張。
- end -
圖 | 電影《今夕何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