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這一輩子》
作者:老舍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這篇小說用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開敘述。
主人公15歲時學了一門手藝:裱糊匠,正如文中所說“在那太平年月,裱糊匠是不愁沒飯吃的”。
“裱糊這一行雖然到如今還陰死巴活的始終沒完全斷了氣,可是大概也不會再有抬頭的一日了。”
其實跟現在一樣,有的行業雖然還在,但早就日薄西山,遠不如以往。
21世紀的今天,社會變化速度相當快,很多職業逐漸被淘汰,尤其是人工智能崛起之后,這個趨勢更加明顯。
主人公準備改行,倒不單單因為看到裱糊行業沒有前景,也有個人因素。
20歲那年結了婚,起初婚姻生活還是很美滿的,日子和睦。
24歲時,已有一兒一女。
一切看起來都很好,但就是發生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主人公妻子跟人跑了。
妻子為什么跑了,書里沒寫具體原因,主人公反思自己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也沒想出來。
妻子跑了之后,主人公頹廢了一陣子。前面說改行,考慮行業前途是一個因素,這件事也是一個推動力,找一個體面工作,或許能恢復一些名譽。
“我當了巡警。識幾個字而好體面的,有手藝而掙不上飯的,只好去當巡警。”
“六塊錢餉糧,扣去三塊半錢的伙食,還得扣去什么人情公議兒,凈剩也就是兩塊上下錢吧。”
其實跟現在差不多,這幾年工資不說漲,不降就不錯。
沒房子的話得租房,買房子得還幾十年房貸。一家人吃喝嚼用,小孩培訓費用,如果還得給父母養老,雜七雜八加一起,不生大病還好,生病就撐不起。
巡警在當時不算是個好差事,風里雨里他得去巡街下夜。大家都清楚,這個工作沒什么前途,但又不得不干,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
其實,沒有幾個人做的工作剛好是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都不過是為了碎銀幾兩活著罷了。
“巡警得去巡街,得去站崗,熱死凍死都活該,那六塊現大洋買著你的命呢。”
“明明看見了大兵坐了車不給錢,而且用皮帶抽洋車夫,我不敢不笑著把他勸了走。”
具體可以看書里寫的,那時候的巡警挺諷刺,面對真正的惡勢力不敢管,也管不了,連巡警同事被大兵打死也是白白死了。
所謂秩序只是空談,誰有武力,誰說了算。
工作久了,主人公逐漸混成老油條,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對于來報被竊的人主打一個糊弄,和稀泥。
“幾乎是個官兒就可以要幾名巡警來給看門護院,我們成了一種保鏢的,掙著公家的錢,可為私人作事。”
直接點說就是公器私用,巡警沒什么地位,官員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干了十年巡警,工資從六塊大洋漲到九塊。四十歲那年,補了巡長,應該是一個小官吧,對民國時期的警察體系不是很了解。
主人公不愿意讓兒子也當巡警,但終究拗不過兒子。女兒也大了,嫁給了巡警。
干了多年巡警,正因為對這行知之甚深,才不想讓子女繼續沾染上,但有時候沒辦法,人脈圈子就那么大。
四十五歲那年,兒子娶了媳婦,妻子一家也是巡警。
兒子娶妻,女兒嫁出去,按說,主人公完成兩件大事,總算可以喘口氣歇歇。
總局局長忽然換了人,新局長到任就檢閱全城的巡警。這個局長可不是好說話的,“是有胡子的全脫了制服,馬上走”。
主人公就這么被開除了。
“委屈并擋不住我的努力,我怕失業。一次失業,就多老上三年,不餓死,也憋悶死了。至于努力擋得住失業擋不住,那就難說了。”
不只那個時代的人怕失業,現在的人也非常害怕失業。尤其這幾年,找合適工作很難,工資不漲,物價卻一直上漲。
失業意味著沒收入,即使手里還有一定存款,人也非常沒安全感。中國人是習慣于居安思危的,存款花一天少一天,沒工作不僅僅是收入問題,心理上也很煎熬。
多數普通人的一輩子都活在焦慮之中,上學時焦慮學業,工作了焦慮會不會失業,有了孩子焦慮孩子成長,總之就是一生都在焦慮,壓力如影隨形。
你說有沒有不焦慮,活得很隨心的人,團子相信有,但這不是大多數。
倒霉的事情還沒完,不僅僅是失業。
兒子福海去了威海衛,生病舍不得吃藥,人沒了。“把靈運回來,我手中連一個錢也沒有了。”
自己沒工作,兒子死了,老婆早就不在,家里剩下一個兒媳婦和小嬰兒。
已經50歲,只能賣苦力掙錢,吃不飽,穿不暖,只能等著餓死。
主人公一輩子兢兢業業,討生活很不容易,結局太悲了。
不知道我這一輩子會是怎樣過完的,但人生已經過了1/3,團子明顯覺得現在的人生存也不易,不過還是比小說中的時代好太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