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錫惠景區(qū)內(nèi)的寄暢園,是無錫歷史最悠久、最有說頭的古代名園,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該園肇始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稱為“鳳谷行窩”。建造者秦金(1467—1544)字國聲,號鳳山,乃秦少游的第十七代孫。秦金于明弘治六年(1493)中進(jìn)士而入仕,歷任兩京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兼戶部尚書,歷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其西水關(guān)的“尚書第”有門聯(lián)曰:“九轉(zhuǎn)三朝太保,兩京五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秦金將其所購置的惠山寺的“漚寓房”改建為一座園林別墅,名“鳳谷行窩”。因秦金號“鳳山”,而園子所在的惠山有九峰九塢,塢也稱“谷”,園址選在惠山第二塢——桃花塢,故稱“鳳谷”;“行窩”的意思則是別業(yè)、別墅、山莊。
![]()
鳳谷行窩,匠心獨(dú)運(yùn)地選擇了一個有山、有寺、有泉、有水,園內(nèi)有墩、有池、有樹的絕佳環(huán)境,但初園并無太多作為。秦金去世后,該園由秦氏后人接手,在數(shù)百年間對園子多次改造,利用自然,施以人巧,磊石疊山,挖土為池,園林的空間結(jié)構(gòu)不斷得到優(yōu)化,后據(jù)王羲之“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詩意,改名“寄暢園”,亦名“秦園”,成為秦氏后人寄情山水、嘯傲煙霞的精神家園。
寄暢園是一首“物化的詩”,也是漫長的歷史的見證。
乾隆十六年(1751)仲春時節(jié),溫陽高照,和風(fēng)煦暢。運(yùn)河上,一條大型龍船緩緩駛近,停在了通往惠山浜的河口。乾隆皇帝在隨駕官員的陪同下,移步換乘一條精致的江南小船,沿著惠山浜向秦園方向駛?cè)ァR训堑畚?6年的乾隆,效法祖父康熙開始了他的首巡江南之旅,也和康熙一樣,他決意落腳惠山,去看看那座祖父青睞的秦園。
此后,乾隆帝每次巡游江南,無一例外都要駐蹕惠山,都要臨幸寄暢園。和康熙一樣,乾隆一生也是6下江南,也是7次來到秦園。“寄暢”的園名就是康熙所題賜。一座江南園林,竟讓一對帝王祖孫如此情有獨(dú)鐘,如此流連忘返,史上實(shí)為罕見。這座私家園林因此而名聲大噪,與南京的瞻園、蘇州的拙政園和留園一起,并稱為“江南四大名園”。
移步園內(nèi),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壁上兩幅綠意環(huán)繞的石匾——“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山色溪光”為康熙所題,表現(xiàn)的是“目之所攬”的園中美景;而乾隆御筆“玉戛金摐”所傳遞的則是“耳之所聞”園中之聲。祖孫二帝,意到筆到,各有千秋。經(jīng)過改筑的寄暢園,在康乾時期“風(fēng)景益勝”,不僅吸引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江寧織造曹寅等名流紛至沓來,更受到帝王的青睞。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100年間,成就了康熙、乾隆各6次南巡,均7幸寄暢園的盛事,成為園林史上的精彩之筆。
![]()
乾隆曾對人說:“入江南境,揚(yáng)州但繁華,無真山水;金山佳矣,而有戒心。惟惠山幽雅閑靜矣。”在《游寄暢園題句》中,乾隆還專門題寫了“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總化工”的贊辭。在乾隆第六次南巡時,他還專門帶來了宮廷畫師,將寄暢園仔細(xì)臨摹下來,將圖紙帶回京師。之后,乾隆著人在萬壽山下依樣建造了一座園林,取名“惠山園”。在《惠山園八景詩序》中,仍可以見到這樣一段文字注釋:“江南諸別墅,惟惠山秦園最古,我皇祖賜題‘寄暢’。辛未春南巡,攜圖以歸,肖其意于萬壽山之東麓,名曰惠山園。”
然而,乾隆對京城仿建的惠山園并不甚滿意,畢竟時日尚淺近,花木未繁茂,他覺得京畿惠山園終不及江南寄暢園。在《寄暢園迭舊作韻》一詩中,他這樣寫道:“雙河舟溯慧溪灣,雅愛秦園林壑間。月鏡光含窗瀲瀲,云紳聲落澗潺潺。清幽已擅毗陵境,規(guī)寫曾教萬壽山。一沼一亭皆曲肖,古柯終覺勝其間。”顯然,撤去了江南的氣候環(huán)境和山水映襯,惠山園總是少了一些江南靈動秀麗的氣韻。
惠山園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jìn)行了改建,并改園名為“諧趣園”。諧趣園和圓明園內(nèi)毀于戰(zhàn)火的廓然大公(也稱雙鶴齋),都是仿無錫寄暢園的園林之作,然而,離開了杏花春雨的熏染,又何來江南園林的神韻呢?寄暢一園,可謂江南山水與江南智慧、江南審美的完美結(jié)晶,而康熙、乾隆二帝的多次游歷與題贈,更為寄暢園增添了一抹悠遠(yuǎn)的人文氣息。
![]()
數(shù)百年來,寄暢園幾經(jīng)罰沒、抄家、兵災(zāi)、焚毀等災(zāi)禍,乾隆十一年(1746),秦氏族人在園內(nèi)“供奉御書并立家祠”,使之“始可永垂不朽”,該園遂成祠園(秦氏公產(chǎn))而得到保護(hù)。新中國建立之后的1952年,秦氏家族將寄暢園獻(xiàn)給國家。20世紀(jì)50年代至80年代,政府對寄暢園兩次大修,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20世紀(jì)末,寄暢園復(fù)建了院東南部毀于1860年的建筑,至此,寄暢園基本恢復(fù)了鼎盛期的歷史風(fēng)貌。寄暢園的歷史價值和獨(dú)特之處還在于,江南園林大多幾易其主,但寄暢園從正德年間初造,直至晚清、民國,數(shù)百年來園子從未換過秦氏以外的主人,其文化也500年一脈相承,建筑風(fēng)格相對保持完好,文脈完整而純正,在諸多江南園林中鮮有可與之匹敵者,因而歷史價值更高。
寄暢園西依惠山、東接錫山,懷抱一池綠水,西側(cè)疊假山于惠山東麓,園內(nèi)假山承續(xù)了園外真山的余脈,舉目東望,園外錫山龍光塔如園中之景,達(dá)到了園外有園,景外有景,渾然一體,使有限園林透出無限情趣。陳繼儒描述曰:“入園窈窕幽徑,綠玉萬竿,中匯澗水為曲池,環(huán)池竹樹云石,其后平岡逶迤,古松鱗鬣,松下皆灌叢雜木,蔦蘿駢織,亭榭翼然。夜半鶴唳清遠(yuǎn),恍如宿花塢,間聞哀猿啼嘯,嘹嚦驚霜,初不辨其為城市為山林也。”
寄暢園美在幽雅精致,構(gòu)思巧妙。園內(nèi),黃石疊山,掘土為池,環(huán)繞著一池碧水——錦匯漪,建有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清御廊等諸多的亭臺廊榭,另有秉禮堂、含貞齋等精美建筑。最醒目的是探入碧波之中的知魚檻,方亭翼然,成為寄暢園中眾多景物的矚目焦點(diǎn)。惠山淙淙流出的“二泉”水,被巧妙地引入園內(nèi)曲曲折折的溝澗,一路潺潺有聲,故有了“八音澗”的美名。與蘇州的城市園林不同,無錫寄暢園屬于山麓別墅型園林,既有江南園林曲折婉轉(zhuǎn)、布局精妙、注重空間變化之特色,又巧借山勢,融合自然,格調(diào)古樸而清曠。參天的古木,婆娑的竹影,高臺曲池,美石嘉樹,迷花醉月,共同營造出了寄暢園沉靜雅致、清幽宜人的詩化境界。而獨(dú)一無二的借山、攬月、引水之法,使得園外的山月與園內(nèi)的景物渾然相接,氣韻相承,山無止境,水無盡意,山容水色綿延交融,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可謂“雖由人做,宛若天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