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接手一個開皇之治的隋朝,國庫充盈,兵多將廣。楊廣所謂的功績:推廣科舉制,開大運河,開疆拓土。楊廣僅僅是掛帥滅陳,統一前打了最后一仗(實際指揮的也不是楊廣,是高炯),因此統一南北朝是算隋文帝楊堅的功勞。科舉制并非楊廣首創,也是由隋文帝首創,楊廣作為推廣者,但是隋朝的科舉制并非真正的科舉,更類似于察舉制,到了唐朝改進科舉制后才是真正的科舉制。
![]()
楊廣一無統一國土之功,二缺乏一些首創之功,最多就是一個開通大運河。要吹也是吹隋文帝楊堅,開國皇帝,統一全國,治理出開皇之治的盛世,首創科舉制。隋文帝隨便拿出一樣功績都能吊打楊廣,如果要說隋朝有一位千古一帝,絕對是隋文帝楊堅,開國皇帝,統一全國,開創科舉,哪樣拿在歷史上跟其他皇帝比都毫不遜色。
![]()
楊廣是又暴又昏,少一條也不可能把北周家底+開皇之治家底十四年敗光,明末那個爛攤子,崇禎都堅持了十七年。楊廣三征高句麗每次都是出動百萬大軍,老百姓后勤更是三四百萬,快要打下一座城池的時候,對面假投降,楊廣愣是能下令撤軍,等高句麗準備好了接著打,結果浮尸幾十萬被筑京觀,糧草器械全都便宜了高句麗。
![]()
楊廣是三次征討,帶的百萬大軍損失慘重,幾十萬大軍被高句麗筑了京官,打的那叫一個憋屈,裝備還全丟給了高句麗。而李世民帶5萬總兵力,不到楊廣的1成,就打的高句麗崩潰了,3千沖爆高句麗4萬,3萬擊潰高句麗15萬,橫掃整個遼東地區。唐軍也就損失兩千人,最后天氣原因只能回去,但毫無疑問也是一場大勝利,李世民自己覺得沒滅國不算贏而已。而且李世民回來后也經常派小部隊騷擾高句麗發展,直接讓高句麗殘上加殘,給李治滅高句麗奠定強基。
![]()
楊廣的運河確實沒啥用 ,因為本來就是為了給他游玩用的,趕工且河道挖掘也不徹底,唐朝時候經常堵塞, 直接被棄用。后經過宋元兩朝百年積累疏通重治,到忽必烈時候才有了現在的樣子和作用。楊廣的隋朝大運河在唐代就出現淤堵現象,到宋代就徹底荒廢了,元世祖忽必烈另起爐灶開掘了京杭大運河,又經歷明清五百年的不斷維修才有如今的大運河。
![]()
元世祖忽必烈和隋煬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忽必烈也挖京杭大運河了,而且確實也流傳至今,忽必烈征討越南日本失敗了,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忽必烈還短暫廢除了科舉,使天下儒生不滿,忽必烈沒有亡國,元朝的滅亡完全是他忽必烈死后大規模內亂所導致的元朝急劇衰落,至少在忽必烈這幾十年內,元朝還算穩定。不像隋煬帝,直接就亡國了,楊廣做的事情忽必烈沒少做,但忽必烈就沒有亡國,楊廣亡了國,元朝也是因為內部的爭斗內亂和對地方的控制弱才滅的國。
![]()
秦末的問題遠比隋朝多,楊廣是真真正正的天胡開局,他繼承下來的大隋,沒有秦朝的酷刑暴政,有隋文帝的“開皇之治”,對于楊廣來說,不能算“支撐”,只能算敗光。就算放頭豬當皇帝,這頭豬雖無能但不亂搞,無為而治,隋朝都不至于滅亡。崇禎都比他強,崇禎確實接手一個積弱久病的明朝,國庫沒錢,朝廷內部矛盾很大。兩人都玩成亡國之君,楊廣可以說自己太作,崇禎只能說時也命也,雖能力不足,無法力挽狂瀾,但可以當守成之君,隋朝的局面給崇禎坐鎮是不至于亡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