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這是團子第三次還是第四次讀《一食一味》,這本美食散文集團子至少讀了兩遍。
《一食一味》收錄了汪曾祺談美食的散文。
《端午的鴨蛋》這篇散文團子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因為曾經(jīng)中學語文課本上就有,團子讀書時是有的,現(xiàn)在的語文課本不知道還保留沒。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普普通通的咸鴨蛋被汪曾祺寫得格外誘人,這么多年過去團子依然記得汪曾祺寫的鴨蛋。
除了鴨蛋,汪曾祺還寫過其他美食,比如這本書中提到的韭菜花、蘿卜、野菜、豆腐、栗子、豆汁、米線……
書名:《一食一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一,馬鈴薯
“馬鈴薯的名字很多。河北、東北叫土豆,內(nèi)蒙、張家口叫山藥,山西叫山藥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
團子小時候我媽都是把土豆叫洋芋,我也跟著叫,到了現(xiàn)在我們家都是叫土豆,洋芋這個名字很少稱呼了。
“馬鈴薯的花是很好畫的。傘形花序,有一點像復瓣水仙。顏色是白的,淺紫的。紫花有的偏紅,有的偏藍。”
馬鈴薯的花團子至今沒見過,因為我在菜市場見到的土豆都是挖掘后的,只有在菜地里種馬鈴薯才能看到馬鈴薯開花的場景。
根據(jù)書中所寫,馬鈴薯開的花應該也是美的,各種顏色。
家里有種馬鈴薯的伙伴們見過馬鈴薯開花嗎,什么顏色的呢?
二,韭菜花
“熬一鍋蝦米皮大白菜,佐以一碟韭菜花,或臭豆腐,或鹵蝦醬,就著窩頭、貼餅子,在北京的小家戶,就是一頓不錯的飯食。”
“北京的韭菜花是腌了后磨碎了的,帶汁。除了是吃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調(diào)料外,就這樣單獨地當咸菜吃也是可以的。”
前幾天團子在附近一戶居民門口看到了韭菜花,當時好激動,因為頭回知道韭菜花就是讀這本散文,這次終于見到真實的韭菜花。
讀書,看照片,看視頻了解到的知識終歸不如自己親自在現(xiàn)實中看到來的震撼。
韭菜花根莖綠色,花瓣白色,多為六瓣(團子拍到的),花蕊黃色。團子細看覺得花瓣外形似瓜子,只不過沒有瓜子那么尖而長。
韭菜花還是挺耐看的,吃的話團子沒吃過,拍到的照片是別人家門口的。菜市場里有韭菜賣,很少看到賣韭菜花的。
不過看汪曾祺寫的很美味,有伙伴吃過韭菜花嗎,什么味道?
三,蘿卜
“江南人特重白蘿卜燉湯,常與排骨或豬肉同燉。白蘿卜耐久燉,久則出味。或入淡菜,味尤厚。”
我們家也做蘿卜燉湯,不過我媽一般用紅蘿卜燉,尤其大年三十因為要守歲,我媽會提前用砂鍋燉好保溫。
晚上接近12點,全家去3樓燒紙磕完頭之后,一人一碗蘿卜燉排骨(除了我媽以外,她熬不了夜,早早睡下)。
團子特別愛喝湯,紅蘿卜久燉后入味,軟爛爛的,一口蘿卜,一口湯,喝完之后年三十也就過去。
有好幾年的年三十夜宵都是紅蘿卜燉排骨。
除了燉蘿卜湯,還有書中提到的腌蘿卜干我們家?guī)缀跄昴甓甲觥?/p>
蘿卜干腌好后,要吃就撈一些出來切絲炒熟,晚上煮粥,蘿卜絲就是一道小菜。
ps:也可以不切,只不過略費牙罷了,蘿卜絲更好咀嚼一點。
這幾年春節(jié)返程之際,我媽都會給我準備一瓶蘿卜絲。提前炒好,在玻璃瓶里加入一些油,然后放入蘿卜絲,瓶子塞得滿滿當當。
春節(jié)節(jié)后氣溫還不是很高,裝好的蘿卜絲常溫下可以放一周左右不壞。
團子晚上煮粥不想炒菜,就拿筷子夾一些蘿卜絲到粥里,蘿卜絲就粥,家常便飯,但很美味。
ps:以前團子是不喜歡從家里帶東西的,倒不是不愛吃,就是嫌麻煩。
這幾年轉(zhuǎn)變了思想,父母越來越老,我們家也是普通人家,工作上父母幫不了忙,也就生活上能關心一下,而給我準備這些吃喝也是他們關心我的一種方式,再一個團子本身也是喜歡吃的。
更主要原因是,團子覺得我還能吃多少年呢?總有一天父母老的動不了,那時候我想吃都沒人給我特意做。
網(wǎng)上可以買到,但和家里做的終究不一樣。所以,現(xiàn)在過完年團子大包小包從家里拿東西,不過我爸媽也挺好,我不要的,不喜歡的不會強行讓帶。
四,綠豆
“綠豆性涼,夏天喝綠豆湯、綠豆粥、綠豆水飯,可祛暑。”
不開玩笑,這個夏天團子喝了幾十碗綠豆湯是有的。
家附近有個面館,它家面食味道好,分量足。夏天老板免費供應冰鎮(zhèn)綠豆湯,不限量。
綠豆湯不是特別甜那種,但團子很喜歡,因為之前在商場一個餐館單獨買了一碗綠豆湯,糖不要錢吧大概,那碗綠豆湯好膩,甜的過分。
這家餐館免費供應的綠豆湯正合我意,甜而不膩,綠豆沒有商場買的綠豆湯多,但免費的嗎,不限量供應,已經(jīng)很不錯。
團子有時候能喝兩碗,綠豆湯都給喝飽,點的面條吃不完。
綠豆還可以做粉絲。
“每年國內(nèi)要運銷大量粉絲到東南亞各地,一律稱為“龍口細粉”,華僑多稱之為“山東粉”。
龍口粉絲團子小時候也吃過,那時候我媽通常用龍口粉絲來做春卷的餡料。
有時候餡料備多了,炒熟的龍口粉絲就作為一道菜上桌食用。我們家一般都用韭菜搭配粉絲,韭菜炒龍口粉絲團子很愛吃。
十多年前家里常吃綠豆做的粉絲,現(xiàn)在幾乎都是紅薯粉,很少吃龍口粉絲。
五,紅小豆
原來豆沙的原料就是紅小豆。
“做月餅、甜包、湯圓,都離不開豆沙。豆沙能吸油,故宜作餡。”
從小到大,團子一直不喜歡豆沙,總覺得太甜,太膩。甜膩的奶茶,糖果我都吃過,對豆沙接受不了,我有點挑食。
比如豆沙粽,豆沙月餅,團子基本是不吃的,頂多咬一口。
紅豆粥團子倒是還可以,前陣子的早餐就吃過幾次紅豆粥。
六,豇豆
“嫩豇豆切寸段,入開水鍋焯熟,以輕鹽稍腌,潷去鹽水,以好醬油、鎮(zhèn)江醋、姜、蒜末同拌,滴香油數(shù)滴,可以“滲”酒。炒食亦佳。”
團子喜歡吃炒豇豆,配火腿腸、臘肉都可。
豇豆要選看起來硬硬飽滿的,那種癟癟的豇豆炒熟很難吃,這是團子的經(jīng)驗。
肉眼不確定的話,可以上手觸摸豇豆試試。
豇豆還可以做成干豇豆、酸豇豆。
干豇豆經(jīng)晾曬而成,酸豇豆需腌制,酸豇豆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見一點。
比如一些面食中都會搭配酸豇豆作為小菜食用,還有喝粥時以酸豇豆佐餐。
團子想念我媽做的酸豇豆,可惜她現(xiàn)在早已不做。網(wǎng)上買的酸豇豆好吃的不多,不是那個味。
七,干絲
“干絲在開水鍋中燙后,潷去水;在碗里堆成寶塔狀,澆以麻油、好醬油、醋,即可下箸。
煮干絲不知起于何時,用小蝦米吊湯,投干絲入鍋,下火腿絲、雞絲,煮至入味,即可上桌。”
汪曾祺寫美食太細致了,從鴨蛋到燙干絲,即使沒吃過的人,只看文字想象一下都覺得很美味。
八,獅子頭
“荸薺切碎,與肉末同拌,用手摶成招柑大的球,入油鍋略炸,至外結薄殼,撈出,放進水鍋中,加醬油、糖,慢火煮,煮至透味,收湯放入深腹大盤。”
獅子頭是一道名菜,杭州這邊也有,團子吃過好幾次,但都覺得味道一般。
團子想了想,大抵是肉的緣故,現(xiàn)在的肉餡基本都是機器剁碎,比不上手工剁的,失去了勁道口感,做好的獅子頭肉質(zhì)松散,不像書中所說松而不散。
餃子餡也同理,但凡吃過手工剁的肉餡餃子,再吃速凍餃子就形同嚼蠟。
手工剁餡保留了肉的顆粒感,機器剁出來都是肉泥,二者有云泥之別。
汪曾祺所寫的獅子頭加入荸薺,團子所吃的獅子頭無這一配料,但團子吃過加了荸薺的肉丸,有異曲同工之妙。
荸薺自帶清甜口感,加入肉餡之中,中和了油膩之味。
九,臘肉
“湖南人愛吃臘肉。農(nóng)村人家殺了豬,大部分都腌了,掛在廚灶房梁上,煙熏成臘肉。”
團子家那邊也做臘肉,風干為主,很少煙熏。今年有伙伴給我寄了自家做的煙熏臘肉,團子吃過后覺得也好吃,但和風干臘肉口感不一樣。
煙熏臘肉肉質(zhì)偏綿軟,風干臘肉是勁道的,雖然味道有差異,但都很好吃。
簡單省事做法就是將臘肉切片,放入碗中,滴幾滴香油在碗里,像團子一樣口味重的話,還可以用筷子夾一些豆瓣醬/辣椒醬至碗中,均勻攪拌一下。
電飯煲蒸米飯時,將這碗臘肉置于蒸籠上。飯熟了后燜片刻,揭開蓋子,香氣四溢。
臘肉本身就脂肪多,蒸過之后還會分泌油脂,再加上經(jīng)過蒸制的豆瓣醬,香,特別香。
不需要其他菜肴,白米飯就著臘肉,團子可以吃兩碗米飯。
蒸臘肉加入豆瓣醬是點睛之筆,臘肉本身就香,豆瓣醬中有香料、辣椒,和臘肉同蒸,香氣更霸道了。
除了蒸臘肉,臘肉和任何蔬菜搭配幾乎都是絕配。
寫著寫著,團子又饞我媽做的臘肉了,今年叫我媽多做一點臘肉,風干臘肉可以放很久不壞,就是放到后面很硬,不好切,需要蒸一下才好切。
十,貼秋膘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
現(xiàn)在的烤肉多電烤,能吃上碳烤的就算很不錯。
“炙子的鐵條之間有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鹵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今年春節(jié)我爸買了個烤爐在家烤肉,碳還是好幾年前剩的。
自己切肉、穿肉、烤肉,團子說實話,烤好的肉味道一般,勝在趣味吧。
再一個,自己烤的肉,肉串大,分量足,過年那幾天我們家烤肉烤了3次,團子臨走的前一天我爸還問要不要再烤一次,他是烤肉上癮了,團子說不了。
自己烤肉,我們切的肉很大塊,牛肉、豬肉為主,不像平時點燒烤外賣,一串肉串肉很少。
而汪曾祺書中的烤肉,只看文字團子就饞這烤肉,太香了。
“北京烤肉有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劉。”
書中提到的這三家烤肉居然還在,本來團子想大概已經(jīng)不在了吧,翻了翻微信讀書評論區(qū),逐條看下去,網(wǎng)友們說都還在。
有在北京的伙伴們吃過汪曾祺提到的這三家烤肉嗎,味道如何?
十一,栗子
“北京的糖炒栗子,過去講究栗子是要良鄉(xiāng)出產(chǎn)的。良鄉(xiāng)栗子比較小,殼薄,炒熟后個個裂開,輕輕一捏,殼就破了,內(nèi)皮一搓就掉,不“護皮”。”
炒栗子如果沒開口都是直接用牙啃,很少吃到完整的栗子。
今年學會正確剝栗子的做法,之前買了一袋炒栗子,店家送了兩個開口器,白色的工具,頂端是鋸齒狀。
鋸齒這一端對準栗子扁平那一面按壓幾秒鐘,然后松開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壓栗子兩側(cè),栗子殼就破了,這時候剝栗子就很容易。
熱乎乎的栗子這樣操作剝殼快,放冷了就不太好剝,所以吃栗子也要趁熱,一個是口感,一個好剝。
團子自家炒板栗都是提前用菜刀開好口,因此就不存在剝栗子難題,不過我爸炒栗子經(jīng)常會炒糊。
栗子除了炒著吃,如書中所說還可以做菜,栗子雞就是一道名菜。
但團子更愛炒栗子,不怎么喜歡栗子燉雞。
十二,豆汁兒
“豆汁兒是什么味兒?這可真沒法說。這東西是綠豆發(fā)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說是像泔水,酸臭。”
哈哈,團子還特意問了一位在北京的網(wǎng)友豆汁好喝不,她告訴我豆汁不好喝,從此我打消了嘗一嘗豆汁的打算。
團子想,豆汁大概是類似折耳根/榴蓮一樣的食物,愛的人很愛,討厭的人一口都不想吃。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人的口味也會變。團子小時候討厭絲瓜,每逢夏天我家餐桌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絲瓜蛋花湯,我只喝湯,吃蛋花,絲瓜團子分毫不沾。
多年過去,今年夏天團子愛上了絲瓜蛋花湯。
你看,人的口味不是一成不變,從前討厭的食物,未必一輩子討厭。
十三,地瓜
“它的好處是可以不用刀削皮,用手指即可沿藤莖把皮撕凈,露出雪白的薯肉。甜,多水。可以解渴,也可充饑。”
在團子家,地瓜就是紅薯,又叫苕,團子奶奶還在時地里就種了紅薯。
白心紅薯不知道是不是汪曾祺寫的這種,團子感覺很像。
小時候團子常常生吃白心紅薯,甜甜的,脆脆的,吃起來冰冰涼涼,口感還不賴。
等到長大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外面菜市場/超市買到的紅薯就多為紅心/黃心,白心紅薯幾乎消失。
當然,你要說完全買不到那也不是,只不過線下少見,線上電商平臺還是可以買到。
現(xiàn)在薯類品種繁多,紅薯、紫薯、香薯、煙薯,團子再也沒有生吃過紅薯了。
書中還寫了許多其他食物,比如云南的菌菇,但團子沒吃過,也就寫不出來。
汪曾祺真的是見多食廣,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美食,寫美食也細致入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