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即點題,這是一本介紹老北京風味的美食散文集。
糊塌子、扁豆燜面、團圓餅、柿子、炸醬面、餃子、油渣兒餡餅、涮羊肉、豆嘴兒炒粉條、薩其馬、驢打滾兒、雜拌兒……
老北京美食到底是什么樣的,如今也只能從書中窺探一二。
此時,又想起汪曾祺散文中的一句話,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美食有時候真的可以慰藉我們,即使只是片刻。
書名:《京味兒食足》
作者:崔岱遠
出版社:三聯書店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一,扁豆燜面
團子沒有吃過扁豆燜面,但我吃過豆角燜面(豇豆)。
燜面的口感確實如書中所說既綿軟又筋道,因此,團子還是很愛吃的。但我又不經常吃,因為每次吃燜面都感覺很干,吃燜面的過程一直想喝水。
貼一段書中的燜面介紹文字:
灑好醬油后,蓋上鍋蓋,燜!之后癡癡地等啊等,等到鍋里“嗞嗞啦啦”地響,面條吸足了湯汁,打開鍋蓋,頓覺面香撲鼻。
不喜歡軟綿綿口感,愛好勁道口味的伙伴可以試試燜面。
二,中秋
“老北京中秋節祭月有供兔兒爺的習俗,京城里的老少爺們兒也把這天叫做“兔兒爺節”。”
老北京人吃螃蟹真的很講究,要用到專門的蟹八件。
如今不說還有人會用蟹八件,就連團子也是看書才知道吃蟹還有專用工具:蟹八件。
“剪下兩個大螯放在小桌上,用小錘小心翼翼地敲松,剝開螯殼,挑出封在里面的那塊蟹肉,美美地品嘗令人魂飛魄散的軟玉。”
月餅倒是和團子小時候吃過的五仁月餅差不多,有紅綠絲,有冰糖,那會團子最愛吃月餅中的冰糖,甜甜的,可惜一個月餅中通常只有一到兩顆冰糖。
如今對于中秋節好像無感,月餅吃不吃都可,沒有從前那種過節的氛圍了。
物質越來越豐富,過節的儀式感越來越淡,像書提及的老北京過去的中秋就很好玩。
三,柿子
“這東西禁得住放,而且是越放越甜,越擱越軟,等到天寒地凍的時候,柿子里面能軟成一包清亮透明的蜜汁,那才是“喝了蜜”的大柿子。”
以前我爸從鄉下帶柿餅回來,吃了一個就覺得不喜,柿餅的口感團子不大喜歡,但是,看作者寫柿子又覺得很誘人。
冬天的時候,紅彤彤的柿子掛在樹上煞是好看,寓意也好,柿柿如意。
四,炸醬面
“您可別小瞧了這碗炸醬面,它貌似簡單,可越是稀松平常的飯菜越不容易做好。”
確實,團子吃了好幾次炸醬面,只有一家讓我很滿意,那還是2016年上班時,公司寫字樓附近開的一家炸醬面餐館,至今令我念念不忘。
后面又吃了幾次,配菜倒是差不多,不對味的是面條和醬,說不出哪里不對勁,但是吃過好吃的炸醬面后面再吃就都不得勁。
也許這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只要吃過好吃的食物,后面再吃一次,如果不能超過之前的水準就都難以入眼。
繼續貼一段書中對炸醬面的描述:
“北京人炸醬并不只用黃醬,而是要加進去一小半的甜面醬。
大豆釀的黃醬是醇香的,白面粉釀的甜面醬透著絲絲鮮甜,再放上五花三層的豬肉丁,葷素配合,慢慢地炸上半個多鐘頭,火候到家,撒上噴香的蔥花兒。”
2016年吃的那家炸醬面館,團子特別愛吃它家炸醬面中的豬肉丁,如果可以的話,豬肉丁我可以當菜吃,就著白米飯絕對下飯。
五,好吃不過餃子
果然,提到老北京美食就不能不提餃子,餃子好像已經刻入北方人基因里了。
團子也還是愛吃餃子的,但我作為南方人,最愛米飯,其次是餃子、面條這些。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烹飪大師白常繼先生,他說印象最深的是大井酸漿豆腐店的臭豆腐餡餃子,臭香臭香的,頭天吃了第二天還臭著呢。”
居然還有臭豆腐餡的餃子,漲知識了。
不過團子吃過臭豆腐味的自熱火鍋,味道相當不錯,想來臭豆腐餡的餃子應該也還可以。
餃子最好吃的是手工包的,如今外面餐館多是速凍水餃,絞肉機絞碎的肉口感很碎,不好吃,手工剁的肉還保留著一絲筋道感。
至于餃子餡,團子個人不太愛純肉的,通常情況下我更喜歡素的,或者葷素搭配。
所以,在外面吃餃子團子吃得最多的是韭菜雞蛋、韭菜肉、豬肉白菜、蓮藕白菜、酸菜豬肉這些。
貼一段作者寫羊肉黃瓜餡餃子的描述,團子光是看文字就饞了,這個餃子一定很好吃。
“把腰窩兒不緊不慢地剁了,再攪進去泡好的花椒水,為的是去除膻味,也能讓肉更鮮嫩。黃瓜用礤床礤成細絲,略微攥一攥湯,之后加上蔥末兒、姜末兒、海米末兒、鮮醬油、鹽和肉餡兒攪拌在一起。”
一直沒敢吃羊肉餡餃子,主要原因是團子怕有腥味,看來下次回家可以讓我媽試著包羊肉餡的餃子了。
對了,想起來雞腳和我說過去年她包了豬油渣餡的餃子,也很好吃,愛吃豬油渣的伙伴可以試試。
寫這篇讀書筆記的當天團子就去附近餐館點了一份豬肉白菜的餃子,吃完了才覺圓滿。
哈哈,每次看美食紀錄片/書籍就會這樣,之前看燒烤紀錄片《人生一串》,團子每次都要點一份燒烤外賣,一邊吃一邊看。
六,翻餅,烙餅,油渣兒餡餅
“春光乍泄的光景要吃上口烙餅卷合菜,那叫咬春;悶熱的三伏天講究吃烙餅攤雞蛋;立秋了貼秋膘最好是烙餅卷肘子;冬天熬上鍋白菜汆丸子,就著滾燙的蔥花兒烙餅一吃,那叫一舒坦。”
團子喜歡吃我媽烙的餅,我們家通常做韭菜雞蛋餡的餅。由于做烙餅麻煩,所以現在很少做了,一年能吃上一回就不錯。
烙餅團子一次能吃一個半,我爸我哥吃兩個。
上次吃烙餅還是兩三年前了吧,主要是和面、搟面略微麻煩,所以并不常做。
七,薩其馬
看到薩其馬團子就想到了沙琪瑪,當時我就在想這是一種食物嗎,網上查了查,是的,只是稱呼不一樣。
薩其馬在2000年前后較為流行,原料有牛奶、雞蛋、糖等,這種點心吃起來很甜膩,2024年的今天健康飲食的觀念大行其道,估計這也是它不再流行的一個原因。
八,老北京小吃
小吃里不僅有販夫走卒常吃的市井粗食如炸灌腸、炒肝、羊雜碎,也有達官貴人休閑解悶兒的精細美味如肉末燒餅、奶卷兒、奶皮花糕、酪干兒……
一提北京美食必定有豆汁,喝下去這碗灰綠色的濃湯,常被作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地道北京人的標志,因為老北京人號稱長著一張“豆汁兒嘴”。
豆汁是什么味道,團子無從得知,因為我從小生活在南方,我們這邊沒有喝豆汁的習俗,但是看書中的描述,我大概是喝不慣豆汁的。
“用做綠豆粉絲的下腳料發酵而成的豆汁兒味道怪怪的,外地人聞起來就覺得一股酸餿氣,抿上一小口忍不住能噴出去。”
老北京人喝豆汁還得配個焦圈。
九,烤羊肉串
團子還是更喜歡用木炭烤的羊肉串,如今外面餐館的烤肉多是電烤,總覺得少了某種味道。
今年過年我們家就弄了烤肉,木炭還是好幾年前剩的,自己切肉、串肉、烤肉,吃得非常滿足。
團子吃過最好吃的烤羊肉串是在一家新疆餐廳吃的紅柳烤肉,肉串大,肉味濃郁,吊打外面絕大多數燒烤店的羊肉串,除了價格貴點。
還有很多老北京美食,這里只寫了其中一部分,有許多美食如今已不常見。
還好有文字,可以從文字中了解到過去的老北京風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