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 id="ue9b1"></blockquote>
    
    

    <style id="ue9b1"></style>
      <sub id="ue9b1"><p id="ue9b1"><form id="ue9b1"></form></p></sub>

      <strong id="ue9b1"><button id="ue9b1"><mark id="ue9b1"></mark></button></strong>
      成年午夜性影院,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上世紀無錫部分中小學初創沿革選介

      0
      分享至

      無錫市第一中學

      無錫市第一中學的前身為創建于清末宣統三年(1911)的初等工業學堂,校址在崇安寺。民國元年(1912)正月學校遷學前街學宮,改稱乙種工業學校。民國6年8月,添設商科,改名乙種實業學校。民國11年改稱為商業學校。民國14年8月,改為縣立初級中學。民國26年11月,無錫淪陷,學校停辦。翌年2月,由偽縣政府續辦縣初中。民國33年秋,曾改辦五年制中學,民國34年秋,改為無錫縣立中學,始招高中生。1949年4月,無錫解放,由無錫市軍管會文教部派員接管,更名為無錫市立中學。1952年4月,學校改名為無錫市第一中學。1954年12月學校從學前街遷至錫山東新址。1956年,開始招收女生,成為兼收男女學生的完全中學。



      無錫市第二中學

      無錫市第二中學原名私立輔仁中學,創辦于民國7年秋。由上海圣約翰大學無錫同學會唐紀云、楊四箴等人籌款4000余元,先在書院弄租房上課,以后在東林書院旁購地建校。校名取義《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校訓為“明道進德”并以“Live to Learn,Learn to Live”作為英文校訓。

      創辦初期,由美國傳教士任名譽校長,后唐紀云、楊四箴先后任校長。該校辦學注重質量,重才選賢,高薪聘請教師,師資力量雄厚。學校對學生管理十分嚴格,獎懲分明,學業成績卓著,優秀畢業生可免試直升上海圣約翰大學。

      輔仁辦學注意因材施教,發展學生愛好特長。民國9年,建立了“晉陵”乒乓球隊。朱葵生、孫鑒渠兩名隊員于民國14年被選為中國國家乒乓球隊隊員,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八屆遠東運動會。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遷至西鄉張舍上課,11月宣告解散。翌年在上海南京東路慈淑大樓租屋復課,取名“上海輔仁中學”??箲饎倮?校長楊四箴率領部分師生回無錫復校。

      輔仁中學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從“五四”運動開端,在歷次愛國運動中,師生都積極參加。民國37年,學生中建立了中共地下組織,教師中也有地下黨員。

      無錫解放后,1949年秋成立了校務委員會和生活輔導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和加強政治思想工作。1952年底,私立輔仁中學由國家接管,改名為無錫市第二中學,楊四箴仍為校長。



      無錫市第三中學

      無錫市第三中學的前身是社會教育家高陽(踐四)創辦的“私立無錫中學”(簡稱“私錫中”)。高陽的父親高秋荃,是學徒出身的實業家,幼年貧困未能多讀書,一心興辦教育,培植鄉梓青年。民國9年2月,老人病逝,高陽繼承遺愿,捐出家產,創辦一所完全中學,聘請唐文治、錢孫卿、薛育津、蔡兼三等20余人,組成董事會,在討論校名時,有人提出稱“秋荃中學”或“高氏中學”,被高陽謝絕。為表示此校是地方公眾事業,名“無錫中學”。董事會一致同意,并請黃炎培題“無錫中學”校名。

      當年秋天,先暫借西水關馬宅開學上課。同時,在南門羊腰灣購地自建校舍,民國11年秋,全部遷入新校舍,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宿舍、食堂一應俱全,還有一片足球場。高陽力求學校設施完善,為此,變賣上海大有油廠的30萬股票,無錫三里橋同昌棉籽行、通匯橋高順昌礱坊的全部資產,連無錫、上海的自住房屋也賣掉,租住別人的房屋,靠自己在大學任教的薪金生活。他從不視學校為私產,一切校務交校董會管理,子女親屬到私錫中上學,一切學雜費用,全部照交,從不特殊。

      經學大師、上海交通大學(當時稱“南洋公學”)校長唐文治,感于高陽父子毀家興學精神,應聘出任私錫中第一任校長。從民國9年到民國19年年間,他一面主持國學專修館校務,一面義務兼任私錫中校長,他親撰的私錫中校歌,寫著“力拯水火濟民生,即為邦家興太平”,體現了“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責任感。在德育上,提出“尊重、忠實、友愛、勤勉、節儉、整潔、謙和、勇敢”八個要求。他還親筆題書“道德精剛”四字,勉勵全體師生。唐文治先生雖已雙目失明,但仍親自為學生講經學,同時聘請一流的專家學者來校任課,如俞慶棠、王蘧常、陳柱尊、江霄緯等。繼唐文治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物理學家凌鴻勛,也每星期五來無錫教物理課。當時學校有“交大預科”之譽,學生來自大江南北各縣市,甚至浙江、廣西、貴州也有慕名前來就讀的。

      民國26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無錫遭日本飛機轟炸,該校遷到雪浪山橫山寺。翌年9月,遷校上海租界借房上課,直到抗戰勝利才返錫復校。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師生積極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斗爭,迎接解放。

      1952年底,私錫中由政府接辦,改名為無錫市第三中學。



      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

      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是為調整中等學校的布局和結構,適應無錫市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于1987年9月1日正式創建的一所普通高級中學。由原無錫市四中、市九中和社橋中學3所完全中學的高中部合并而成,地點在原市四中校址。

      公益中學

      民國8年9月,榮宗敬榮德生在榮巷創辦公益工商中學,首批招生90名,設工商兩個專業,并附設商店、銀行、工場供實習用。首任校長胡雨人。民國12年首屆畢業,因工科招生不足,遂專辦商科,改名公益商業中學。民國16年4月,因時局影響而停辦。

      當時,學校在滬寧線上頗有影響,培養出不少工商、經濟人才和革命者,如孫冶方、陳風威、薛永輝、錢偉長、榮毅仁等均曾就讀該校。聘任教師亦注重真才實學,如華印椿、楊蔭瀏、劉天華等。

      民國18年秋,在工商中學原址設立公益中學,學生僅20多人。民國22年6月,有學生110名,教職員5名。民國26年11月,因無錫陷而停辦。民國35秋公益復校,與群益中學合并后擴充為完全中學。民國37年5月,增至6個班級,375名學生,13名教工。這段時期,中共地下黨在校內活動頻繁,并秘密出版革命刊物《挺進報》。

      1956年7月,公益轉為公,定名為無錫市第五中學。1984恢復公益中學校名。



      無錫市第六中學

      無錫市第六中學,創建于民國30年秋。初為地方人士秦意誠創辦的念椿小學,后改為念椿中小學,王湘南任校長。民國34年,無錫漁莊主人陳梅芳任校董會主席,擴建校舍,開設初中三班,附設小學部四個班。學校地處揚名地界,遂名為私立揚名中學。1949年4月無錫解放,廣大師生政治熱情高漲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紛紛報名參軍參干。1954年學校認真貫徹政務院“關于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提高了教學質量,成為市區西片較有影響的一所中學。1956年7月,由政府接辦,增設高中部,改名為無錫市第六中學。

      無錫市第七中學

      無錫市第七中學的前身是民國19年5月創辦的私立江南中學,首任校長錢殷之。民國21年增設高級會計科班,次年9月,增設女子分部,民國23年8月因教育部不準私立中學以地名為校名,改為“私立綱南(江南諧音,有綱紀南方之意)高級會計科學校附設初中部”。“七七”事變發生,為避日機轟炸,男女二部遷周新鎮上課,無錫淪陷停辦。抗戰勝利在原址復校,恢復“江南中學”校名,并增設高中部,續招高級會計科班。1952年由政府接收,更名為“無錫市第一初級中學”,高中部并入他校,并在原私立無錫錫鐘商業學校校址設分部。1957年分部單獨建校,本部復辦高中,校名易為無錫市第七中學。

      無錫市第八中學

      無錫市第八中學校址在原無錫孔廟,曾是無錫市一中的所在地。1954年市一中遷往錫山東麓新建校舍,該址即辦無錫市第三初級中學,開20個班。1958年上半年,學校發展至31個班。9月,為適應國民經濟大躍進需要,擴為完全中學,名無錫市第八中學;同時與無錫市農業機械配件廠合作創辦半工半讀的無錫機器制造學校,招初中畢業生兩個班,84名學生,培養初級技術人才。1961年2月貫徹“調整”方針,機校并入無錫市技工學校。

      無錫市第九中學

      無錫市第九中學的前身是錫金米豆業公所于民國元年創辦的積余學堂。民國22年,隨著米市興旺,亟需商業人才,增辦積余初級普通商科職業學校,學制三年,只招男生,米業子弟有減免費優待,畢業時由校董會推薦,就業方便,因此學校聲譽較著。當時,積余有校歌,詞曰:“瀕臨梁溪,八段米市,特辟校舍蓉湖濱。嚴肅教課,繽紛學子,都是商場戰人。勤能作事,慎以持身,雖無恒產有恒心。二十世紀商戰勝利,望我中華大國民。”體現了學校的校風學風和商人辦學的宗旨。

      日偽時期,積余商校繼續開辦到民國32年7月停辦??箲饎倮?民國34年9月復校上課。民國37年6月,為滿足米業子弟繼續升學的愿望,改商校為積余初級中學,當時有6個班級,370多學生,附屬小學有16個班級,900多學生,為當時北門外最大的一所學校。

      解放后,學校向工農開門,政府撥給人民助學金,25%的學生可減免學費。1952年9月中學部發展到9個班,600多學生,政府并撥款擴建校舍開辟校外操場。1956年7月,學校改為公辦,中小學分開,中學遷往蔡墅巷,定名為無錫市第七初級中學。至此,學校與米業公會完全脫離關系。是年秋,增辦高中,并改名無錫市第九中學。





      無錫市第十一中學

      無錫市第十一中學的前身是無錫縣立女子師范學校,創建于民國元年(1912)校址先借北門內旗桿下楊氏私宅。當時僅招一個班,學生不足40人。民國3年8月添辦附屬初級小學,作為師范生實習基地。民國6年8月,附小擴展為完全小學。是年,學校遷入原金匱縣城隍廟內。首任校長黃淡如熱心辦學,治學嚴謹,繼任校長程宏遠提出了“端莊勤樸”的女師校訓,一直延用至新中國成立。民國16年7月,改名為無錫縣立女子初級中學,始招初一新生,顧谷嘉任縣女中暨附小校長,學校規模有擴展,中學自4班增至13班。學校以“完成個人人格,培養團體精神”為訓育方針,要求學生:“誠(立身)勤(治事)和(處世)愛(待人)?!痹谡n程設置上也頗有創新。民國23年,無錫縣數學競賽共取10名,縣女中占5名?!熬乓话恕笔伦兒螅瑢W校每周以“外族入侵、弱國受侮”的事實教育學生,并組織師生外出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不少學生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華輝、胡曾鈺、陶惠蓉、王漢慶等同學先后為國犧牲。

      民國26年11月,無錫淪陷,縣女中停辦。民國29年8月由偽縣政府續辦縣女中,民國33年2月,易名江蘇省立第二女子中學,暑假后招收高一新生,發展為完全中學。民國34年9月,抗戰勝利后,學校恢復為無錫縣立女子中學。同年,成立學生自治會。民國36年,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在校內團結進步教師,發展黨員,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同學們經常傳閱進步書刊,議論時政,秘密組織讀書會,參加地下黨組織的募捐寒衣和清寒子弟助學金等活動,還走上街頭進行宣傳或參加義演,積極投入“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斗爭。

      1949年4月,無錫解放。5月,學校改名為無錫市立女子中學。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師生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學生中革命氣氛濃厚,一批學生參加了南下工作團或西南服務團。當時學校內全體團員都報了名,被市青委評為“巾幗英雄小組”。

      1952年10月,學校更名為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

      1966年6月,“文革”開始后,學校一度改名要武中學。后市東初中并入,開始男女合校。1972年5月,學校定名為無錫市第十一中學。

      無錫市第十二中學

      無錫市第十二中學的前身是私立競志女學,由教育家侯鴻鑒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辦,為無錫第一所中等學校。創辦時分師范、高小、初小三個學級。光緒三十三年開辦了中學班及幼稚科。民國8年(1919),因辦學成績優良,經省議會決議,更名為江蘇省代用女子中學,私校性質不變,由省教育廳每年補助1200元。民國13年奉令改為江蘇省第一代用女子中學,學制由4年制改為初、高中各三年的三三制。民國16年,經省教育廳批準,取消“第一代用女子中學”校名,恢復“競志女子中學”原名。同時停辦師范部,專注于辦女子中學。

      民國26年11月15日,日機襲擊無錫,大部分校舍被炸,學校被迫停課。翌年4月,遷上海租界復課。民國30年12月8日,日軍占領租界,學校再度停辦。民國34抗戰勝利后在錫復校,9月初開學。解放初,學校仍為私立,1953年1月,由政府接辦,改為公校,名“無錫市第二女子中學”。1972年5月,學校改名為“無錫市第十二中學”開始男女兼收。



      無錫第三棉紡織廠職工子弟中學

      無錫第三棉紡織廠的前身是私營麗新紡織染整有限公司,創建于民國9年(1920)。民國24年創辦職工子弟小學,當時規模較小,僅能解決職員子弟的入學。1949年4月無錫解放后,學校得到很大發展,1952年建造了近20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內部設施齊全,學生全部免繳學雜費,課本也由學校免費供給,條件優越。1958年開始,除招收職工子弟外,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向社會招生。1958年創建職工子弟初中,招二個班級。1960年與小學分開,獨立建制。

      無錫縣梅村中學

      梅村中學坐落在古都梅里,同馳名中外的泰伯廟毗鄰,前身是民國28年(1939)抗日烽火中誕生的吳風中學。民國35年,與由吳縣黃埭遷到梅村的啟新中學合并,組建成中華中學。同年,無錫縣立師范設立在梅村。1955年8月,縣師招收初、高中學生,當年改名為梅村中學。1957年7月,中華中學與梅村中學合并,即無錫縣梅村中學。

      無錫縣天一中學

      天一中學坐落在無錫縣西漳鎮,創辦于民國35年(1946),名私立天一初級中學,名譽校長陸子容。民國38年春,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校中革命師生組織“春雷歌詠團”,演唱解放區歌曲,掩護、接送地下黨員,秘密刻印、散發傳單迎接解放。

      解放后,1952年11月,改為公立,更名為無錫縣天一初級中學。1958年擴辦為完全中學,定名為無錫縣天一中學。1978年3月定為江蘇省重點中學之一。1985年,由原江蘇省教育廳審定為可向高校免試保送應屆高中畢業生的中學之一。1990年經驗收,該校高中部被省教委確認為“江蘇省首批合格重點高中”。

      無錫縣中學

      無錫縣中學在無錫西鄉楊墅園,前身為私立匡村中學,系實業家匡仲謀所創辦。光緒三十三年(1907)始建小學,民國16年增建中學部。匡中時期,即馳譽大江南北。學生除來自無錫城鄉外,還有來自江陰、宜興、金壇、溧陽、武進、靖江、如皋等地的。解放前夕,計有高中5班,初中7班,學生547人,教師30人。1952年底,學校轉為公辦,改名無錫縣中學。

      1960年被定為重點中學,1963年又定為省示范中學之一。1978年,被定為蘇州地區重點中學、無錫縣重點中學。





      無錫市連元街小學

      無錫市連元街小學原為竢實學堂,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人楊模,是江蘇省開辦最早的高等小學。三十年七月,“毀學事件”中被毀,當年重建復學。民國2年(1913),專設高級部,稱無錫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民國16年,復增初級,名無錫縣立第一小學,最多時有11班,781名學生。民國23年,學校按所在地定名,稱無錫縣立連元街小學。民國26年,日軍侵錫,學校停辦。民國27年下半年,偽政府在原址辦無錫縣立竢實小學。抗日勝利,恢復無錫縣立連元街小學校校名。民國35年初,實施中心輔導制,改名為無錫縣中四鎮中心國民學校,增設幼稚班一班。民國37年3月,因鎮改名,學校改稱無錫縣錫治鎮中心國民學校,學校共有16班,1289名學生。1949年4月,無錫解放,7月,連元街國民學校并入。1959年初,迎祥橋小學并入。1962年,經省教育廳定為江蘇省示范小學。“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無錫市東方紅小學。1978年12月又恢復原校名無錫市連元街小學,1981年定為省實驗小學。


      連元街小學舊大門(顧穎 供圖)

      無錫市東林小學(錫師第二附小)

      無錫市東林小學創辦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夏,由原東林書院改為東林學堂。民國建立后,改名無錫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16年,增辦初級,名東林小學,后又更名將軍橋小學。無錫淪陷后又名東林小學,抗日勝利后,實施中心輔導制,定名無錫縣中一鎮中心國民學校。

      解放后,改名無錫市東林中心小學。1962年,省教育廳定為“五年一貫制”試點小學,名無錫市東林小學?!拔幕蟾锩敝?曾更名無錫市紅衛兵小學。1970年春民辦小河上小學并入。1970年人民路小學并入。1977年附設崇安區少年體校。是年恢復校名無錫市東林小學。1979年與無錫市第二中學合并為東林學校。1983年,與市二中分開恢復原名,是市教育局直屬小學。1984年6月,成為江蘇省無錫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小學

      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小學創建于民國2年(1913)9月,地點在師范東側,創辦者是師范校長顧倬。附小的校舍建筑、校園布局,都是仿照日本的東京高等師范附屬小學,當時校名“江蘇省立第三師范附屬小學”。主事唐昌言(閏生),襄助顧校長工作。附小致力于小學教育試驗,成為地方小學教育研究的中心。民國5年,在校內設商科,并附設販賣部供學生實習。民國8年增設工科,分木工、鐵工兩部。民國9年在藕塘橋設農科,并附設農場。

      民國13年,學生曾寫信給廣州的孫中山先生請師北伐,曾接到孫中山的回信(此信在抗戰中散失)。

      民國16年,師范改名江蘇省立無錫中學,小學改名為江蘇省立無錫中學實驗小學,撤去工、農、商科,添設幼稚園,教育方法改學美國。

      民國21年7月,中學改為江蘇省立無錫師范學校,小學改稱附屬小學,增開復式班,加強復式與單級的教學研究,成績卓著,省教育廳曾傳令嘉獎,江蘇省實施師范區制后(無錫師范區包括無錫、江陰、武進、金壇、溧陽、宜興、吳江、吳縣、常熟、靖江十縣),附小既為全區各縣培養和訓練師資,又協助各縣小學改進與提高。

      民國26年11月11日,師范被日機轟炸,附小解散。月底,學校給日軍占據,所有設備悉遭破壞,被迫停辦8年。

      民國35年1月,校長張正三負責復校,先借孔廟,因陋就簡,恢復上課,一年后遷入原址。

      1949年4月,無錫解放。5月,學校設干部子女班(全部寄宿),1953年該班并入五愛小學。1950年10月,成立中國少年兒童隊隊部。1951年改稱蘇南無錫師范小學部。1956年9月,改稱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小學。


      錫師附小長廊


      1936年11月1日魯迅先生追悼會在錫師附小禮堂舉行

      無錫縣實驗小學

      無錫縣實驗小學位于梅村鎮,創辦于民國2年(1913)。初期名稱是“無錫縣立第四高等小學”,校舍借泰伯廟房屋,有高小兩班,學生40余人。民國8年,由地方籌款建新校舍,高小擴充為四班,著名學者錢穆曾于1914年至1917年在校任國文教師。

      民國27年春,學校在新四軍活動范圍內,該小學與北下鄉第二國民小學合并,改為梅村小學。共產黨人陳枕白擔任校長,后中共滬寧東路特委由常熟轉移到梅村,在學校設聯絡站。

      民國35年9月,無錫縣立師范學校創辦于梅村,該校成為“縣立師范附屬小學”。1955年縣立師范停辦,校名改為“無錫縣實驗小學”,并確定為江蘇省的示范小學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學校遭受浩劫,下放大隊管理,名“東方紅小學”。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無錫縣實驗小學”原名。1981年3月定為省實驗小學。

      無錫市五愛小學

      無錫市五愛小學坐落在市西五愛廣場,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學校。

      學校前身是1946年9月組建的華中干部子弟學校,即新四軍黃河大隊第三中隊,學生都是新四軍干部的子女,學校無固定地址,隨軍北撤、西上、東進、南下,輾轉于蘇、魯、豫邊境地區。1947年6月,與黃河大隊第四中隊(雪楓干部子弟學校)合并,稱雪楓干部子弟學校,在解放戰爭時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1949年2月至10月,學校隨軍由淮陰進駐南京,由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1950年3月,改稱華東干部子弟學校,1952年夏,學校由南京遷無錫,與無錫市干部子女學校,蘇南干部子女班合并,改稱無錫市五愛小學,但仍屬干部子弟學校性質,學生全部公費寄宿。1956年秋,學校開始招收當地居民子弟。

      無錫市南長街小學

      無錫市南長街小學原為教會學校,創辦于清宣統三年(1911)2月,稱“東吳第八小學”,后改名“明德小學”。到1948年7月,學校共有7班,教工12人,學生358名,校址在耶穌堂內,校舍共三間三層木結構樓房一座。1951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改為公辦。1952年8月改為“南長街中心小學”。1984年7月,學校被市定為試行校長聘任制的第一所學校,為區的直屬小學。

      無錫市育紅小學

      無錫市育紅小學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原名私立日新初等學堂,系蔣仲懷所建。民國4年由榮德生出資,蔣仲懷掌管校務,改名私立競化二女校。民國7年2月胡通祥任校長,16年榮德生停辦部分學校,競化二女校亦在其內,胡校長將赴杭任教,學生聚至學校,挽留胡校長經晚不散,蔣仲懷為之感動,遂予以接收,改名化新小學。民國21年增辦高級班。民國26年10月,日軍侵錫,學校被迫停辦,直至1948年5月復校。

      1949年4月,鄉人民政府將原有土地房產劃歸學校,1956年改為公辦,規模逐年擴大。

      1964年8月,市教育局委托郊區文教衛生科接收解放軍6410部隊的洪橋小學并入為分部,仍保留有部分寄宿生。1966年“文革”開始不久即被迫停課。1967 年3月復課,改名“紅小兵小學”。1969年2月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1972年8月,郊區紅小兵宣傳隊與紅小兵小學合并,改名育紅五七學校,宣傳隊設在初中班。

      1978年8月,改名為育紅小學。

      無錫市馬山中心小學

      無錫市馬山中心小學創建于民國6年(1917),原名水平小學,首任校長曹振之。民國27年日軍侵占馬山,因校舍被毀而停辦。民國31年新四軍來馬山開辟太湖游擊根據地,在張家祠堂恢復初級班。32年水平小學校舍修復,師生回校上課。1949年4月21日馬山解放正式改為武進縣水平中心小學。1957年9月改為無錫縣水平中心小學。1958年9月改為無錫市馬山中心小學。

      1966 年“文革”開始,學校停課。1968年復課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改為“群豐五七干?!?由水平王廟搬至群豐村。1978 年恢復無錫市馬山中心小學原名。

      無錫縣蕩口鎮中心小學

      清光緒二十一年(1905),蕩口鎮人華鴻模創辦果育兩等學堂于本鎮建設街,著名學者錢穆幼時曾就讀此校,先后易名果育高等、鴻模高等、懷芬女學、蕩口小學高級部、鴻橋、鵝湖小學等校名,民國35年(1946)改稱華氏私立懷芬小學。民國37年7月,學校有8班489名學生,14名教工。

      1953年,懷芬并入蕩口中心小學,用懷芬小學校舍。1987年,被定為縣重點小學。1988年改名為無錫縣蕩口鎮中心小學。

      文章來源:《無錫市教育志》(1994年3月)

      圖片來源:《無錫舊影》、《城市年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無錫史志 incentive-icons
      無錫史志
      無錫市史志辦官方網易號
      227文章數 139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av国产一区二区| 海晏县| 五月丁香啪啪| 国产精品老熟女乱一区二区| 日本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综合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动漫av在线| japanese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剧情AV麻豆果冻| 国内免费视频成人精品|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欧美| 国产精品十八禁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白嫩护士被弄高潮| 亚洲区综合中文字幕日日|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国产码| 亚洲精品日本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人妻巨大乳挤奶水免费| 亚洲高清 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无人去码一码二码三码区| ww污污污网站在线看com|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久久天天躁夜夜狠狠躁| xxxxbbbb欧美残疾人|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休宁县|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色欲四季| 成熟少妇XXXXX高清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在av| 亚洲人成网站色www| 亚洲av色夜色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av日韩有码| 齐河县|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91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