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劉夢龍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最近引起很大爭議的《澎湖海戰》。這是一部有鮮明當代政治色彩,強烈宣傳意圖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其實每年都會有一些,大部分無聲無息的上映,無聲無息的下映,反正拍出來就已經完成任務了。
但《澎湖海戰》還試圖兼顧商業票房,追求商業上的回報。片方希望普通觀眾不但要作為被動的宣傳對象,還要成為主動的消費者,所謂兩頭兼顧,名利雙收。現在來看,這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表面上,圍繞《澎湖海戰》,人們爭論的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不同評價和認知。再直白一些,就是施瑯收臺能不能,配不配用來影射解放臺灣。更深入一些,那就是我們要怎么評價長期以來,在歷史文化領域的實用主義做法,過去不得已的妥協,事到如今還適不適用于當下。
![]()
實際上,我覺得支持者和反對者爭的是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以至于不可能辯出一個對錯。但這場爭論的輸贏確實是有的,就是片方輸了。
為這部片子辯解的人始終所強調的,我認為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尊重現實。這個現實大概有兩個層面。第一層是關于《澎湖海戰》本身,也就是他們在不斷強調這部電影是當代文化政策下的自然延續。現實就是,在當下,《20XX渡海戰役》肯定是不能拍的,不準這么直白,無論如何,兩岸和平統一還是宣傳的主基調。但兩岸關系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對岸的統治集團也越來越極端了。那么借古喻今,拍這樣一部片子,展示一下立場,傳達一些意志,這就是這部片子出臺的現實背景。
這是幾十年來通行的作法,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有關部門能審核批準這樣一部,在過去看來,其實是很難被準許,更不用說大規模宣傳的片子。在一些人看來,應該稱為題材的突破,是一種政策領域的放松與進步,馮劉分裂集團,比草原十八部總是強多了吧。
![]()
第二個層面,就是隨著討論的深入,當代人對清代評價與認知的分歧。客觀說,清代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百年國恥的直接來源,喪權辱國,貽害至今是事實。絕大多數國人對清朝,尤其是清朝的一頭一尾,清軍入關與晚清賣國,是沒有好感的。《澎湖海戰》就正撞到這個槍口上。
但我們又很難否認,清代在當代我國的宣傳與文化語境中占有一個格外顯著的位置。正面表現清朝的文藝作品并不少見,官方也經常在國內外的各種場合,強調其正統性。
這種情感與現實的分裂,使很多人天然覺得其中有陰謀,有奸佞,有死而不僵的反動余孽在作祟。但如果考慮到現實政治背景,這種現象長期被官方所默許,是有特殊時代背景的。
客觀上說,為了融入國際市場,獲得西方的技術和投資,改開以后的中國始終致力于融入西方所構建主導的國際秩序。而中國被迫進入這個國際秩序之始,恰恰是1840年以后的事情。從那以后,中國其實是作為一個被動參與者進入其中的。我們雖然說自古以來,但很多時候,這個古其實是需要西方認可的,依然是近現代國際秩序的延伸,是自清以來的。
![]()
直到目前為止,我國在面對西方各類指責的時候,依然會強調我國沒有侵略性,也無意改變國際秩序現狀。當然,這和我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獲利巨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反客為主直接相關。這也是如今歐美各國極為不滿的,覺得我國其實是說一套,做一套。
在這個背景下,西方學界搞出了新清史,通過對我國歷史的重構,試圖在現實的邊疆和民族問題上,對我國進行分裂。這就已經不是學術問題。而與新清史同步的,是西方在國際輿論上,開始不斷抨擊中國試圖恢復明朝的朝貢體系。這當然也不是歷史問題。
這種明與清在當代西方語境下的對比,實際上和我們一般人樸實的認知也差不多。但我國官方顯然不可能跟著西方人的指揮棒走,再結合我國幾十年來的國際化路線,始終強調的無意挑戰國際秩序的長期主張,面對西方當下指責的現實需要,邊疆治理的客觀因素,那么強調中國歷史的連續性,不斷在內外部強調清代的正統性,也有其必然性。這當然也讓清朝在各類文化,學術、宣傳領域有了一種特殊時期的顯學地位。
![]()
![]()
政治是現實,是妥協,是天然帶有實用主義的,本身就是不盡人意的。幾十年來,我國的官方歷史敘事,盡量回避民族矛盾,主要強調團結進步。不僅官方如此,社會的主流認知,也都盡量強調大家要放下過去,展望未來。和港臺做生意,和周邊國家做生意,和西方國家做生意,很多歷史問題都可以存而不論。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一碼歸一碼。所以這部片子的支持者,一直要求觀眾要諒解,要尊重現實,不要搞上綱上線,指桑罵槐。
但這套道理,其實是勢理,不是道理。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在客觀現實條件下,這些年來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不代表心悅誠服。而這套理,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世代的更替,立足基礎是在逐漸松動的。清宮劇,這些年也走向衰退了,漢服的潮流在年輕人中無可抑制的興起。一個處于明顯上升期的強盛國家,國民天然喜歡歷史上強盛的王朝,而厭惡喪權辱國的歷史時期,并急切渴望洗刷歷史恥辱,這是理所當然的。
![]()
![]()
所以,反對《澎湖海戰》的人,實際上表達的是情緒與期待。對大多數人來說,清代的文化形象和弱勢與反動這個認知是難以分割的,是天然為人們所不喜的。而清代在當代中國敘事中的特殊顯著地位,實際上是一種迫不得已,是被動而非主動的,是和中國本身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弱勢分不開的。而追根溯源,這又可以歸結于清朝自身的高度反動,內殘外忍,導致國力不振,衰而不亡,最終喪權辱國,一敗涂地,使華夏文明陷入千古未有的屈辱地位。
從這個角度說,對《澎湖海戰》的不滿,是帶有情緒化,是對多年來主流宣傳現狀不滿的一種情緒集中釋放。但這也只是不滿而已,他沒有形成更進一步的系統性訴求,它更多停留在你不要太過分這個界限上。它的基礎還是國家強大了,人民群眾腰桿子硬了,天然不喜歡忍耐妥協,無論它是對內,還是對外的。
正因為這種爭議其實是建立在情緒基礎上的,所以很快,由《澎湖海戰》而起的爭議就脫離了辯論,講道理的理性層面,進入流行文化上的狂歡。各路清代野史的大流行,大重構,形成了所謂“洪宇宙”。滿清諸帝體面無存,這個反動王朝可以說被賽博刨了祖墳。這種極端對極端,從嚴肅層面當然可以看做一種輿論失控,但在流行文化中又是注定要大勝特勝,造成的影響要遠勝于任何講道理。
![]()
![]()
最后,回歸《澎湖海戰》這部片子。我覺得確實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片方應該懂。這部片子,如果只是一部傳達某種意圖的宣傳片,那它盡可以講道理,做辯論,無所謂,它傳播出去就是勝利。但它還是做一部追求回報的商業電影。那作為觀眾,我為什么要聽它講道理?對一部商業電影來說,觀眾不喜歡,這就是最大的道理。強扭的瓜,就是不甜的。這是情緒的事情,不是道理的事情。
就當代中國來說,我們確實正走進一個大不同以往的時代。概而言之,當下的中國大概有三種相對主流的情緒基調:對中國能取到今天的成果,社會的主流情緒是十分珍惜的;對當下的生活狀態,多數人是相對滿足的,雖然不是很滿足,當依然期待更好;對自身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各類亂象,外部世界不斷增強的壓迫與惡意,則是日益不滿的。
這三種情緒可以概括為大珍惜,小滿足,中等不滿。當然,他們是在快速變化的,并隨之帶動整個社會文化的轉變。比如,00后,甚至10后正在全面進入社會,逐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體階層。這是馬上就要到來的事情,畢竟,年級最大的00后都25歲了。他們從出生開始,生活條件就沒有太明顯的變化,珍惜當下這種情緒就會迅速減少。而相對的,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國力蒸蒸日上,西方列強卻江河日下,他們對外部世界的非難自然會更加不假辭色,而他們對自身社會的公平公正,自然又會有更強烈的進步追求。
![]()
社會終究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的,人的變化必然要帶來思想的變化,主流思想的變化自然要帶來社會治理的變遷。這種巨變,是我們這代人所要注定經歷的。過去的社會文化,其實更講求大團結,大敘事,小要服從大,私要服從公,因為國力弱,所以聲音更要齊。
但隨著一個強大中國的締造,社會上的聲音注定是要多元化的。各種爭議都有自己存在的基礎,更多人會有自己的立場。這是一種強大才有的從容,同樣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
在最后,我想說說清代研究的意義。應當說直到今日,對于清代的研究還有不少不足和缺失。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離我們最近的朝代,保留了大量,完整且系統性的歷史資料,對研究近代中國的形成,基層社會的運轉與治理,都有現實意義。通過觀察清代社會的運轉,對理解傳統中國延續到現在,一些依然保留下來的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是很有幫助的。
同時,今日中國社會的大量問題,很多都是在清代才正式形成,浮出水面的。要從根源上對它們實施治理,研究當初問題的形成,歷史上治理的教訓,也都必須立足于清代。
以前限于時勢,很多問題上受到種種掣肘,那么現在形勢前所未有的變化了。西方主導世界的時代是要結束的,中國也最終要擺脫強加于自身的那套不公平秩序。今后,就讓友邦驚詫去吧,我們還有太多工作要做呢。
![]()
![]()
存而不論,宜粗不宜細只是擱置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內外部的掣肘,現實的制約,終究也會隨著世事變遷而消除。到了那時,我們確實有必要更好的解釋歷史,還原歷史,給清朝這個最后,也是爭議最大的封建王朝,給中國最近的三百年,一個更全面,更中肯的結論。
該期文章導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