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個帖子,讓我想起來星期六在醫院里遇到的事情,很有意思。
這個帖子說:
教師收入比我高了,我就去罵他,教師收入比我低了,我就去笑話他,又餿又扣。這就是社會上某些人的心態。
我看下面評論,也有不少認可這種說法的,說明這種情況比較普遍。
看了這個帖子,我想起剛剛過去的星期六,在醫院里遇到的事情,正好可以印證這種說法。
![]()
星期六,去醫院里探望一個生病住院的親戚,在病房里,聽到家屬之間的聊天。
有一個病人的家屬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還有一個病人的家屬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
老頭問中年人干什么的。中年人回答說自己是老師,在某某學校教書。
老頭就說,這年頭當老師走時,工資高,又穩定,旱澇保收。然后,老頭又問這個老師能拿多少錢。
那個老師一開始明顯不想實話實說,模糊地回答六七千,但很快又比較確定地說七千多。
老頭咂咂嘴說,七千多不少。但馬上又說,老師才干多少活兒?伸手不拿四兩,風不打頭,雨不打臉,太陽還曬不著,假期又多,七千多,國家給太多了!
七千多,在我們這農村里,與種地的老百姓相比,確實不少了。
不過,那個老師說,也就是最近幾年工資漲起來的,以前工資很低。然后他對老頭說,他剛工作那時候,工資低得經常被人看不起,差點娶不到媳婦。
那個老師說,他工作的頭幾年,幾百塊錢一個月,他的一個在城里擺攤賣青菜的初中同學,就說他還不如跟他去城里擺攤賣青菜。
那個老師還說,那時候確實有的老師辭職不干了,還有的去了私立學校。
![]()
如果是城里,老師的工資顯不出高來,甚至還顯得低,因為周邊人普遍也都收入很多。但是在農村那就不一樣了。
農村雖然也有人有錢,但是更多的是普通種地的,收入明顯低于老師。所以,老師的收入在農村,容易被突顯出來。
你想想,農民種地,一年到頭才收入多少錢?按十畝地算吧,在我們這里也不過兩萬多塊錢。
而一個老師,按六千一月算,也有七萬多,這還只是拿到手的,沒算其他的。而且辛苦的程度相差很大。
可是,這種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屬于極端化比較。農民的收入并不限于種地收入。很多人會有意忽略這一點。
![]()
不過,這種現象并不只是教師行業存在,其他地方也存在。恨人有,笑人無,這是正常的社會心理,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以至于以前還有“笑貧不笑娼”之說。
當一個人貧窮的時候,為什么會被嘲笑?因為這會被看作是沒本事,沒用。
就拿老師這一行來講,以前就說“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三斗糧是指基本生存保障。這話意思就是說,但凡有點生活出路,就不會去當老師。
那個老師說,以前有老師辭職不干,還有去私立學校的,其實也說明,但凡有其他路子,就跳槽走了。
當一個人有錢的時候,即便那錢來路不正,哪怕是賭博贏的、做官貪的、做賊偷的,只要不被抓起來,別人也會說這是有本事。
而如果一個人覺得某個人不該擁有那么多錢,或者覺得那人和自己差不多甚至還不如自己,竟然擁有那么多錢,就會產生嫉妒心理了,即仇富心理。
不過,嫉妒老師工資高,確實嫉妒錯了。教師工資高,這就對了,只有提高教師待遇,才能真正實現科教興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