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多方核實,劉道玉先生于今天逝世,享年92歲。
劉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棗陽蔡陽鎮劉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學習。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漢大學任助教。1961年1月-1963年7月,先后在留蘇預備部和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學習,任支部書記和學生會主席。1962年,武漢大學派他到蘇聯科學院,攻讀有機氟專業。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任講師。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后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校黨委副書記。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后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校長。
1980年代, 在那個短暫、激越的年代,中國的改革地圖上群星閃爍,如果說改革的政治中心是北京,經濟中心是深圳,鮮為人知的是,在武漢的珞珈山畔,也同樣在進行一場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教育改革——劉道玉與他所在的武漢大學銳意革新、成果輝煌,被稱為“劉道玉時代”。
1981年至1988年間,是劉道玉先生主政武大的黃金歲月。那個年代,武大最耀眼的不是它的櫻花,而是由劉道玉和他的教授、學生們共同締造的珞珈山奇跡。
而劉道玉之所以能締造這一教育奇跡,不只是他的勇氣與改革才能,正如劉道玉對自己一生三次轉身的描述:從“拓荒牛”到“杜鵑鳥”到“啄木鳥”——
作為一個教育改革者,首先必須是個實干家,是“拓荒牛”,有擔當、有能力;其次,必須是理想主義者,為教育的至善境界鼓與呼,是“杜鵑鳥”,即使失去了舞臺,也不安于現狀,對現實不甘妥協;最后,還必須是半個思想家,做錯誤觀念的“啄木鳥”,敢于逆潮流而動,致命遂志,其命維新。
▌武大的蔡元培:為國家掄材,為民族養士
在劉道玉主政武大的時期,學校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思想自由、民主學風。他認為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人為設置一道道的門檻和禁區,磨滅學生們求知的沖動,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減少限制,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敬畏和渴求。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劉道玉當時的遠見和改革魄力,依然令人感慨,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他率先廢除了政治輔導員制度,實行導師負責制;多次進京懇求、克服重重困難,率先摸索出學分制、雙學位、轉學制等一系列先進制度,實現了“以學生為本”。
在武漢大學開學第一天,劉道玉先生就對全校學生說:“如果老師的課講得不好,你們可以不聽。”
據當年武大學生回憶:學生們在路上可以輕易地攔住他們的校長,討論問題。他們的校長永遠面目和藹、舉止優雅。
學生們可以組成討論會,探討各個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據說,只要學生們邀請,劉道玉校長會盡可能推掉其他事情,參與討論,傾聽學生們的聲音。
劉道玉還獨創了插班生制:社會青年通過考試,可以直接到武大念大三,畢業后享受同等待遇。著名作家野夫就是第二屆作家班的插班生,他感嘆“校長給了我們走出深山、人生洗牌的機會”。
當時的武大學生可以不上課,可以提前畢業,可以轉系甚至轉校;經濟困難的可以貸款,畢業后5年內若有大的成就,或自愿奔赴邊遠的,由學校還貸。
畢業于武漢大學的主持人竇文濤,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想我們要感謝校長劉道玉,開明、學分制,學生可以不上課,老師上課不點名,非常寬松。不愛讀書你就去實習,考試時再回來。”
劉道玉被稱為“武大蔡元培”。在武大校長任上,他一方面營造了自由開放的校風;另一方面大刀闊斧改革高等教育,學分制、主輔修制、導師制等一系列現代高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均始于他治下的武大。
劉道玉的教育改革與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同步,在短短8年時間里,塑造了舉世矚目的教育成就。
他惜才如金,曾為楊小凱爭取平反、保護趙林不被開除、破格錄取野夫、幫鄒恒甫籌集哈佛大學的學費;培養出了易中天、鄧曉芒等著名學者,陳東升、雷軍、毛鎮華、艾路明等企業家。
遺憾的是,就在武漢大學如日中天的1988年,劉道玉準備開始第二個五年規劃時,一道撤職令突然傳下來,他不得不離開武漢大學校長一職。
![]()
▌一個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里是個理想主義者
被免職后,劉道玉的日子不太好過。大會小會上都要點他的名,生病住院都會被拉出來做檢討,但他從沒寫過一個字。
楊小凱1995年受劉道玉之邀回武大講學,校領導不但禁止他講課,甚至還派人監視他的行蹤。
在被免職后,劉道玉還多次受邀出任廈大、暨南、華僑等大學的校長,甚至還有某市市長、團中央書記,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他心灰意冷地說:“我不是做官的料,只會辦教育。但是,既然換來換去都是那個婆婆,我又能做成什么呢?”
他曾寫過一副對聯:“生不做萬戶侯,死不爭半寸冢。“這是他對為官的真正態度。
劉道玉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教育。在長達100多萬字的著作和無數次的演講中,他對中國的教育之積弊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見。
他抨擊錯誤的基礎教育是“戕害人性”,對功利化、官僚化、排斥現代文明的辦學方式深惡痛絕,無一不指向中國教育的病根所在。
一個合格的教育改革家,他的骨子里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做事的方式卻更像實干家和冒險家,能將空中樓閣般的教育理想,落實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正如劉道玉所說:理想主義者和務實主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理想主義者對現實的很多東西總認為不完美、不滿意,總要想改它,追求事物最完美的狀態。而現實派認為現成的東西都是合理的。
培根有一句名言:新東西再好,人們也會因為不適應它而反對它;舊事物盡管有很多問題,因為人們適應它,所以愿意保護它。
但是改革者和理想主義者的意義是什么?理想主義者存在的價值,就是讓后人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他們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他們可能還沒有看到曙光的時候就已經被浪潮淹沒了,但是后人會沿著他們的足跡前進。
![]()
▌致命遂志,其命維新
“卸任”武大校長之后,劉道玉沒有氣餒,而是開始攀登他人生的第二個高峰——教育研究和演講,并留下長達100多萬字的著作和無數次的演講。
在《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一書中,劉道玉將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問題的思考,歸結為十條意見,無一不指向中國高等教育的病根所在:
◎廢除自學考試制度:嚴格大學文憑標準、凈化人才市場的需要。
◎取消不合格的在職研究生學位:杜絕大學以賣學位換取資源的權錢交易。
◎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嚴格整頓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
◎大學必須與所謂“獨立學院”脫離關系:獨立學院的產生是利益均沾的結果,是不倫不類的怪胎。
◎讓成人教育回歸職業教育:真正體現職業教育或繼續教育的特點。
◎停止大學辦分校:辦分校就是變相的教育產業化。
◎整頓大學的科技開發園和研究院:科技開發園決不能多,多則必濫。
◎實行教授定編制:不允許無限量地晉升教授,解決濫竽充數的問題。
◎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學出版社和學報:讓剽竊抄襲見光死。
◎整頓大少爺作風,嚴查大學財務支出:對大學的撥款、經費開支、建設項目、享受的待遇等進行嚴格監督。
整頓高等教育絕非僅以上十個方面,但這些是最主要的。劉道玉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正是因為他的國際視野和觸及教育靈魂的改革理念: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
正如劉道玉在接受《新周刊》采訪時略帶辛酸的話:“80年代任職的大學校長之中,沒有誰像我一樣呼吁教育改革了,也沒有誰對中國的教育理解更深刻了。”
即便是今天,像他這樣敢于直言并且一針見血的教育家依然是極少數。
隨著年歲漸長,他的耳朵已不太靈光,視力也在衰退,最麻煩的是他還患上一種書寫痙攣癥,右手提筆寫字就顫抖,吃飯可以,拿刀可以,就是不能拿筆。
“這是天要殺我耶,我這種人不寫作了,還能干什么呢?”
![]()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
“人們肯定劉道玉,其實是肯定改革;懷念劉道玉,其實是呼喚改革。改革是沒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劉道玉才成為了‘永遠的校長’。”
▌中國有劉道玉,乃天下學子之幸;史書無劉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武大的校友里,無人不知劉道玉。關注中國改革教育史的,同樣無人不知劉道玉,但在相關的資料與檔案中,他卻被有意無意的隱去了。
中國有劉道玉,乃天下學子之幸;史書無劉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
在改革舉步維艱、溫飽都沒解決、互聯網尚未出現的80年代,劉道玉校長就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教育奇跡,提攜了無數青年才俊。盡管中途受阻、壯志未酬,然而他的成就和影響,早已超出校園和時代,至今無人望其項背。
作為改革家,他大膽創新、甘冒風險;作為教育家,他慧眼識珠、成就斐然;作為良師益友,他愛才如命、義薄云天;作為知識分子,他剛直不阿,不慕權位……
劉道玉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與中國40年的教育改革畫上了等號,盡管武大至今沒有劉道玉一個題字,也沒有一座建筑、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認:他的生命歷程、改革歷程,早已與武大、與中國教育血脈相連。
![]()
順命又逆命
在洪流中浮沉的青年驕子
![]()
圖源:《其命維新:劉道玉口述史》
“激進”是20世紀人類歷史的主色調之一,與同時代那些杰出的頭腦一樣,青年時代的劉道玉,也經歷了從熱血到覺醒的痛苦歷程。
▍農家少年的「諾貝爾夢」
![]()
1933年,劉道雨生于湖北棗陽一個典型的農家,排行老三。他6歲放牛,8歲念私塾,先生為他改名“道玉”。他后來的筆名是“路石”,這種自謙恰正如一則奇妙的人生預言——當一塊美玉甘做鋪路石,必有無數人通過它走向真理。
幼年教育造就了他淳樸善良、勤于思考的品質。他自小以諾貝爾為偶像,立志成為大科學家,到哪里成績都是拔尖。
▍熱血青年的報國心
![]()
少年劉道玉滿懷激情,渴望報效國家。盡管對現實有困惑,他仍竭力做正確的事。大學期間參加抗洪,他帶病堅守大堤。為了多學知識,他偷偷向老右派請教,去地攤上淘俄英教材。
1959年,作為優秀畢業生的劉道玉被選派留學蘇聯。出國前的新年,他與妻子新婚,恰逢“三年困難”,招待賓客的喜宴,是從“特殊渠道”買來的一鍋糖水蘿卜湯。
▍命懸一線,激進洪流中的浮萍
![]()
1962年,劉道玉在蘇聯攻讀化學副博士,各科成績全優。但因為代表留學生發言時觸怒蘇聯當局,第二年就被點名遣返。回國后,他竟成為派系爭搶的籌碼,自此留學夢碎。
1966年,32歲的劉道玉躋身武漢校委,卻無法生出興奮和作為。目睹悲劇與荒唐,堅守善良的他迷茫了,也成了挨整對象。攻擊他的大字報貼滿校園,無數次非人折磨、命懸一線,他不得已留下遺言。幸有妻兒相愛扶持,才熬過艱難歲月。
![]()
其命維新:他為武漢大學而生
中國教育因他而輝煌
![]()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負有使命。劉道玉的使命,就是壯大真理、愛生如子。他革新中國教育,為國家掄才,為民族養士。他的舞臺,就是80年代的武漢大學。
▍大轉折:主動請纓 重回珞珈
![]()
1977年,劉道玉被借調到教育部,參與冤假錯案平反、高考制度重建。持續兩年的過度勞累、營養不良,導致他重病住院。大病初愈,他拒絕了高教司司長的職位,回到與他一樣飽受摧殘的武大,誓要重鑄母校的輝煌。
對大學里狂熱反智、人才凋零的現狀,他痛心疾首,又深知其弊。48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享受講師待遇,他卻樂此不疲、廢寢忘食——他終于獲得機會一展拳腳,開始銳意改革。
▍武大奇跡:人生的高光時刻
![]()
劉道玉率先廢除政治輔導員制度,實行導師負責、學生自治。他摸索出的學分制、雙學位、轉學制、插班生等先進制度,被各大高校爭相模仿,有的延續至今。
80年代的武大學風自由、英才輩出。劉道玉時代的武大精英,成為中國文化新生的一張張名片:鄧曉芒、李百煉、彭富春、楊小凱、野夫、易中天、於可訓、張在元、趙林、艾路明、陳東升、葛鴻偉、田源……
▍「生不愿封萬戶侯」:命也?時也?
![]()
1988年,正當武大的奇跡震動世界時,劉道玉卻突然被免職。持續近十年的教育奇跡戛然而止,“劉道玉時代”成為歷史。
被免職后,劉道玉曾被委任某市市長等高官,但是他專門赴京謝絕任命。他說:“我不會做官,只會辦教育”。也有世界名校發來邀約,他卻以“我做不了拉贊助的校長”婉拒。
![]()
壯士暮年:拓展生命的新高度
![]()
功成身退者沉醉往昔、遭遇挫敗者怨天尤人,是人之常情。但這都不是劉道玉。老年多病的他仍在鍥而不舍地「與命運搏斗」,拓展生命的新高度——他播下的種子,將會成為時代的遺產,還是愛與美德的延續?這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當代蔡元培」
![]()
步入多病體衰的暮年,劉道玉依然不失“戰士”本色:他批評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積弊。這些批評雖不失青年時的銳氣,卻滿是長者的悲憫與大愛。
他斥責功利化的教育是“無意義地戕害人性”,對官僚化、背棄現代文明的教育更是深惡痛絕;他理想的大學是,以學生和教授為本,思想自由,學術至上,學風民主,創造不止。
▍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不屈的戰士
![]()
經歷過高光時刻,又在高峰中跌落,劉道玉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沉迷于昔日榮光。他潛心研究教育理論,還成立了劉道玉教育基金會,將慈善注入教育。正如易中天所說:劉道玉不是一個圣人,他是一個戰士。
三十多年筆耕不輟,但他的所思所寫,不是為自己辯護立傳,而是探尋“何謂人才、何謂大學、何謂教育之真諦”等追本溯源的大問題,以及中國教育轉型的現實路徑。這些作品,是傳承、復制珞珈山奇跡的密碼。
▍「對理想拓荒,努力改變現狀」
![]()
2008年以后,劉道玉受熊彼特、德魯克等大師的啟發,從“破壞性創新”、“管理者的領導力”等角度,為自己的教育實踐注入新鮮血液,尤其在“如何發現天分、如何培養人”等具體問題上,有了新的理解和闡釋。
他對教育的診斷和設想,無一不指向其病根所在。但是他說:“光有理想和理論是不夠的,只有行動起來、努力改變現狀,才是對理想的拓荒。”
▍「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天才少有,教育家更稀缺
![]()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文明之大,在于文化
劉道玉開創的奇跡,常被歸因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家才能。但真正成就“70年來最好校長”的,其實是他的“教育家精神”:愛生如子,不甘讓天才埋沒、被戕害的大愛;為民族掄才養士的使命;為捍衛神圣不可侵犯之教育規律的“教條主義 ”。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實為道玉,卻甘做路石”的謙卑——天才可能成為改變時代的巨人,但像劉道玉這樣的教育家,卻成就了無數個巨人。
▍在多變的時代「扼住命運的咽喉」
![]()
劉道玉先生這一代人的際遇,是現代中國的“活歷史”:他們生于舊時代的文化余輝;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卻如浮萍一般隨激流浮沉;在世紀末“巨輪掉頭的瞬間”,只有少數的勇者抓住機遇,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
我們無法離開時代巨變的曲線,去思考劉道玉的幸運與不幸,但是他身上的“教育家精神”,與“扼住命運咽喉”的努力,永遠值得我們致敬、傳承。
劉道玉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將會成為時代的遺產,還是美德、真理和愛的延續?這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本文參考武漢大學、“先知書店”相關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