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云南頻道
一大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城子鎮扎多村的一家雜貨店里,梭子聲“嗒嗒嗒”作響。景頗族婦女石麻銳端坐在織機前,手指牽引彩線,漸漸織出筒帕圖案。
筒帕是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的日常挎包,它不僅是裝載物品的實用工具,更承載著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風情。
在扎多村,女性打小便學著制作筒帕,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編織技藝。石麻銳的手藝傳自母親。“我母親曾是村里制作筒帕最快的能手,做的筒帕花樣新、針腳密,總是很受歡迎。”摩挲著織機上的老木料,石麻銳眼里滿是笑意。
![]()
石麻銳端坐在織機前。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早些年,筒帕只在周邊村寨流通。石麻銳一年織三五個,要么自家用,要么送給親戚鄰居。“那時覺得手藝就是糊口的輔助,主要還是靠種地、養豬過日子。”她笑著回憶,織機就放在院子一角,只有農閑時才會掀開防塵布。
后來,石麻銳在家開了雜貨店,并向隴川縣煙草專賣局提出申請,成為一名零售戶。客戶經理常上門指導貨品陳列,閑聊時得知石麻銳會制作筒帕后建議她:“大姐,你這手藝這么好,多織點賣,肯定有人要!”
這話點醒了石麻銳,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多織了十幾個筒帕擺在雜貨鋪顯眼位置。
恰逢德宏州大抓文旅產業,筒帕等民族手工藝品慢慢成了游客追捧的“香餑餑”。石麻銳看到商機,除了將筒帕擺在雜貨店,還拿到集鎮上售賣。慢慢有了客源,石麻銳的筒帕訂單多了起來,有時忙到深夜還在織。
離扎多村40多公里外的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尹寶元父子的鐵匠鋪里,“當當當”的錘聲此起彼伏,他們正在鍛造戶撒刀。
戶撒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少數民族刀具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鍛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作為戶撒刀鍛制技藝的高級技師,尹寶元嚴格把控刀具制作的每個環節。“淬火要注意時機和溫度,否則刀容易卷刃。”他的兒子尹信生專注地聽著父親的指導,手中鐵錘起落有節。
“刀要做得好,心中要有數。”尹寶元介紹,禮刀要美觀大方,砍刀要結實耐用,配刀要小巧方便,就連選用的木材和雕刻的花紋都蘊含著阿昌族的生活智慧。
尹寶元介紹,以前,自家的刀只在周邊集市售賣,這些年,云南省煙草部門持續幫扶隴川縣發展,幫著對接電商平臺,還組織參加手工藝品展會,戶撒刀的訂單從全國各地“飛來”。
云嶺大地上,守著老手藝過日子的,不只有石麻銳和尹家父子,彝繡的針腳、扎染的藍白、竹編的紋路,都藏著“守”藝人的生計與傳承。
為了讓老手藝接上市場“地氣”,云南各地積極推出幫扶政策。
各地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相關企業技師授課。培訓內容既有傳統技藝精進,也有現代設計、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等新課程,讓手藝人既能守得住傳統,又能跟得上潮流。
培訓實打實,技能穩提升。不少人學會手藝后,要么在家接單,要么加入合作社,就業穩定了,收入也漲了。
夕陽西下,石麻銳收起織機,筒帕上的紋路在余暉里發亮;尹家工坊里,新鍛的戶撒刀正在打磨,刀光映著父子倆的笑臉。梭聲嗒嗒,錘音當當。云嶺大地上,越來越多的“守”藝人,正用“指尖技藝”,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程浩、楊彬、董欣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