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從“電動化”到“物理AI”的深度變革,而小鵬汽車成為這輪變革中最激進的玩家之一。
11月5日,小鵬科技日上,董事長何小鵬沒有談論常規的車輛升級,而是宣布小鵬定位升級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與此同時,小鵬發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白色身影流暢的“貓步行走”甚至引發網友質疑“內藏真人”。
部分網友質疑的理由包括,就在不久前,特斯拉CEO馬斯克宣布將Optimus量產時間從2025年推遲至2026年底,機械手無法實現精細操作和復雜動作。技術瓶頸讓市場降低了人形機器人發展預期。
次日,小鵬拍了條辟謠視頻。鏡頭里,IRON繼續走貓步,然后被拉開機器人背部拉鏈,晶格肌肉、控制器等部件一目了然。
![]()
顯然,小鵬的人形機器人業務發展速度超乎想象,而這是整個中國科技產業變革的縮影。
比亞迪、廣汽、奇瑞、賽力斯……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正在密集布局機器人業務,一場從“造車”到“造人”的產業革命正在加速到來。
回應“質疑潮”,中國創新打破刻板印象
小鵬汽車在科技日舞臺上發布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收獲的并非全是掌聲,大量“真人扮演”的質疑聲隨之響起。
部分網友難以相信中國科技企業能做出如此靈活的機器人,對比之下,他們認為“特斯拉機器人都沒這么利索,小鵬不可能更絲滑。”
這一幕,仿佛是中國科技創新在路上不得不經歷的“成人禮”。
小鵬的遭遇揭開了存在于許多人潛意識里的“雙重標準”。“有時候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何小鵬直言:“如果這是海外公司的產品,大家可能會鼓掌欣喜,卻不愿相信中國公司能做到。”
如果關注小鵬比較久的投資者,不難發現這種質疑是一種“熟悉的配方”。
將時間回撥到十年前,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同樣在“抄襲”“模仿”的標簽中艱難起步。彼時,初出茅廬的小鵬汽車的業務布局與特斯拉高度對標,被籠罩在“追隨者”的刻板印象之下。
然而,市場沒有意識到,小鵬今天的布局,雖然路徑與特斯拉相似,但內涵與速度已大不相同。
與特斯拉花了十年才形成從芯片、模型到機器人的一體化體系相比,小鵬在短短兩年內,已建立起自研算力平臺、AI大模型與機器人、飛行汽車等三大具身智能產品矩陣。
這種“中國速度”的背后,是國內完備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在提供支撐,更是何小鵬在商業模式上構建了“第二曲線”,即用汽車領域積累的AI技術反哺整個智能生態。
正因如此,從技術層面來看,IRON機器人的突破是經得起檢驗的。IRON搭載了三顆小鵬自研的“圖靈”AI芯片,并采用了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態電池。這套系統使其具備了應對復雜環境并進行交互的潛力。
![]()
圖靈AI芯片;圖源:小鵬汽車
當前市場最亟待轉變的,是那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偏見,輿論不應再以過去的眼光審視今日的中國創新。
從新能源汽車的逆襲,到如今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并行競爭,中國科技公司已經用扎實的技術突破和市場銷量回應了過去的質疑。
在機器人領域,中國公司正憑借更敏捷的工程化能力推進量產落地,贏得定義下一代智能產品標準的權利。
從“造車”到“造人”,車企邁向物理智能的三大優勢
從Robotaxi到人形機器人,從飛行汽車到自研芯片,在AI浪潮重構全球科技版圖的當下,小鵬汽車揭示了一個更大的產業趨勢。
繼電動化、自動駕駛之后,“具身智能”正成為汽車產業最可能的下一個賽點。除了小鵬,廣汽集團發布了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奇瑞明確將機器人業務視為“第二增長曲線”,賽力斯也宣布聯手字節跳動進軍機器人領域。
![]()
圖源:廣汽集團
為何車企紛紛瞄準人形機器人賽道?
從商業邏輯來看,汽車作為全球10萬億美元的市場,年產量約9000萬臺;而機器人則被普遍認為是潛力達20萬億美元的更廣闊市場。對于尋求新增長曲線的車企而言,這片新藍海的誘惑不言而喻。
更為關鍵的是,車企造機器人擁有三大天然優勢。
首先是技術同源。
自動駕駛的感知、決策、控制技術可以直接遷移至機器人。何小鵬表示,人形機器人明年底量產,軟硬件標準要符合甚至超過“車規”。小鵬的第二代VLA模型創新性地去掉了“語言轉譯”環節,實現從視覺信號到動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這一技術可同時驅動汽車、Robotaxi和機器人。
![]()
圖源:小鵬汽車
其次是供應鏈與成本優勢。
“車規級”標準的遷移,為機器人提供了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核心部件供應鏈。比如,產業鏈信息顯示,藍思科技一直是車載零部件核心供應商,如今又承接了小鵬機器人核心部件供應。車規級供應鏈整合,將讓小鵬在核心部件采購上相比純機器人公司具有明顯的規模化采購成本優勢。
最后是產業化能力。
車企的大規模制造、質量管理體系能加速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按照規劃,IRON機器人計劃在2026年底前啟動規模量產,將優先進入導覽、導購等商業場景,并已與寶鋼合作探索工業級應用。這種明確的商業化路徑體現了頭部車企在產業化方面的成熟度。
總之,三大優勢奠定了車企競逐具身智能的基礎,而在“具身智能”這一確定性的產業拐點上,中美車企正基于“車規級”技術同源與產業化優勢展開競速。
由于小鵬計劃在2026年底實現規模量產,而特斯拉則將Optimus的量產時間推遲至2026年底,業內普遍將2026年視為人形機器人潛在的量產交付元年。
這場競賽將是車企的生態競爭。而從發布會來看,小鵬已從特斯拉的模仿者,進化為在量產與成本上極具競爭力的追趕者。
特斯拉構建了從Dojo訓練芯片、AI大模型到Optimus機器人的閉環系統,馬斯克將Optimus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產品”,并設想了年產百萬臺乃至數千萬臺的宏偉目標。
而小鵬也建立了自研算力平臺、AI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的生態,VLA二代模型基于3萬卡集群與特斯拉Dojo的計算規模已進入同級區間。此外,小鵬Robotaxi車端算力達到3000TOPS,成為目前全球最高水準。
憑借自研芯片、VLA大模型和Robotaxi的協同生態,以及更敏捷的供應鏈整合,小鵬汽車在量產時間表和成本控制上展現出“中國速度”。
那么,中國車企是否將率先駛入“物理智能”的規模量產時代?
以成長心態,見證中國人形機器人的“iPhone 4時刻”
從中美新一輪制造業競爭格局觀察,人形機器人已成為向新物理AI世界邁進的核心載體。
如果由機器人承擔基礎生產和服務性勞動,人類就可以保持較高福祉水平,并將創造力集中投入到科技、文化、教育和探索領域中。這正是馬斯克最新觀點將機器人與AI定位為“維持社會運轉能力所必須的工具”的理由。
不過,盡管下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的“iPhone 4時刻”被業界頻繁提及,但這一顛覆性節點的到來仍需積累。
短期內的市場預期已發出警示信號。比如,高盛近期下調了“特斯拉機器人概念”三花智控的投資評級,認為當前股價已隱含了對人形機器人出貨量的過度樂觀預期。
![]()
從落地時間表來看,優必選科技副總裁焦繼超近期提出分階段發展預期:工業場景落地需2-3年,商業服務場景需要3-5年,而進入家庭場景則至少需要8-10年。這種階段性特征表明,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非爆發式的一蹴而就。
在未來十年,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人形機器人“iPhone 4時刻”的爆發中心。
政策層面看,“十五五”規劃前瞻性地將“具身智能”納入國家級戰略增長點,各地方政府也積極跟進。比如,山東省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6—2028年)》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核心軟硬件產品”。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應用與政策形成了共振。
一方面,短期市場狂熱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資本涌入賽道。IT桔子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前三個季度,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超過600起,已經超過前兩年全年水平。這種資本密集投入正在加速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驗證的循環。
另一方面,從展廳導覽到工業巡檢,從應急救援到醫療服務,中國龐大的應用市場加速了產品迭代與技術優化。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前三季度,全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工業機器人產量59.5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1350萬套,兩大類產品均已超過2024年全年產量。
站在當下這個類似智能手機產業iPhone 4發布前,或電動車行業特斯拉Model S發布前的關鍵節點,相關企業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正如何小鵬所言“2025到2027年,中國機器人一定會讓世界看到更高階的表現”,這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預示。
短期來看,市場需要理性看待發展節奏,避免過度炒作。長期而言,則應當堅定投入,搶占未來二十年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現在,向前走是最重要的,腳踏實地,行則將至。
來源:港股研究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