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星光
作者: 冰溪洋
![]()
小城是趴在山坳里的。周邊的山層層疊疊,把天圈成了一小塊,街邊的梧桐葉順著山勢鋪展開,風(fēng)一吹就晃出細(xì)碎的光影。主街連著新舊城區(qū),從老巷的青石板路踱到新修的濱河路段,慢悠悠地,也不過是一支煙的工夫。老街上的青石板被鞋底磨得油亮,雨天一來,幽光泛起來,能照見臨街老店的幌子,也照見提著竹籃買早點(diǎn)的人影。
傍晚總是靜中帶著煙火氣。偶爾有電動車“唰”地駛過,車鈴在山谷里撞來撞去,最后碎在穿城溪流的暮色里。雜貨店的老板娘坐在門檻上擇菜,指尖劃過新鮮的本地青菜,菜梗落在搪瓷盆里,“嗒、嗒、嗒”,清清脆脆的,混著遠(yuǎn)處人家飄來的燉菜香氣——這是山里人餐桌上常見的味道,連風(fēng)都帶著鮮醇。斜對面的老郵局,綠色的木門早換成了玻璃門,卻仍像一本合起的舊書,門旁記憶館的老物件,藏著半座城的往事。
唯獨(dú)街角那家書店還開著。門臉窄窄的,往里深深地去,像被山風(fēng)藏起的一角,和不遠(yuǎn)處河畔亭子的燈籠遙相呼應(yīng)。推門時,門楣上的銅鈴鐺“叮鈴”一響,聲音帶著近郊水庫的清冽,順著門縫溜進(jìn)來,掃過書架上蒙著的薄塵。店主是個清癯的人,總坐在柜臺后面,捧著一本泛黃的本地舊志,指尖偶爾會輕輕摩挲頁邊的折痕。有人進(jìn)來,他也不抬頭,只從老花鏡的上緣瞟一眼,目光軟乎乎的,像落在書頁上的陽光,又落回文字里。
這小小的書店,在這山坳里,像一口深井。外面的直播帶貨正熱鬧,快遞車在仿古南街的燈籠下穿梭,到了這書店門口,聲勢便弱了。井水卻是清的,靜的,能映出整片天空——連遠(yuǎn)方都市霓虹的影子,都落在這汪水里,和山間晨霧融在一起,悄悄漫過攤開的書頁。書架上除了經(jīng)典名著,還擺著不少紅色讀物,講著本地英雄的故事。
常能看到一個少年,約莫十五六歲,每個周末都來。校服洗得有些發(fā)白,袖口磨起了毛邊,肩上總挎著一個洗得褪色的帆布包,里面裝著筆記本和一支裹著舊布套的鋼筆。他不聲不響,熟門熟路地走到最里頭的書架前,那里堆著些關(guān)于鄉(xiāng)土風(fēng)物的舊書,書脊上的字有的已經(jīng)模糊。抽出一本,便倚著墻根坐下,讓從高窗漏下的一縷光,正好照在書頁上。他的手指很輕地?fù)徇^那些文字,像撫過秋天的稻穗,怕碰疼了藏在字里的故事。有時,他的嘴角會微微牽動,那笑意很淺,像石子投入深潭,沒掀起多大的波瀾,所有的漣漪,都在心里悄悄蕩開。
他讀的不是書,是一扇扇窗。透過這些窗,他看見了自己從未見過的海——浪頭卷著白泡沫,拍在沙灘上,像無數(shù)只手在招手;聽見了千年前的馬蹄聲,噠噠地踏過青石路,帶著遠(yuǎn)方的塵土與風(fēng)聲;也觸摸到了這片土地的滾燙記憶,街巷里的英雄足跡,藏在家常滋味里的先民智慧。這小城太小,小到穿城的溪水繞著城走一圈就出了山;可這書里的世界又太大,大到能容納他所有不著邊際的遐想,連星星都能裝在書頁里。
后來,聽店主淡淡提起,那少年開始在筆記本上寫東西。筆記本的封面畫著遠(yuǎn)山,頁邊總夾著一片干楓葉——采自街邊的梧桐。他寫山里的霧,說來就來,乳白色的,從山尖往下淌,淹沒了田埂,也淹沒了河畔的夕照亭,只露出亭角的紅燈籠,像霧里的星火。他寫石板路上濕漉漉的青苔,滑得很,老太太提著剛買的點(diǎn)心走過,得一步一頓,小心地挪,腳邊的影子也跟著晃,像怕摔碎的月光。他還寫母親在燈下分裝曬好的干菜,指尖捻過脫水的馬齒莧,發(fā)出“沙沙”的微響,暖黃的燈光把她鬢邊的白發(fā),染成了舊時光的顏色,竹籃滾到腳邊,她彎腰去撿時,后腰的衣裳皺成了一團(tuán),像曬在竹竿上的舊布。
少年寫這些時,總在句末畫個小小的太陽。那些山坳里最尋常的景,最普通的人,落在紙上,不知怎的,就帶了溫度——像揣在懷里的熱菜,燙得人心里發(fā)暖;有了分量——像握在手里的鵝卵石,沉得能壓住建在云端的夢。像把散落在山間的石頭,一顆顆撿起來,坐在溪水邊仔細(xì)擦凈,才發(fā)現(xiàn)里面裹著的,是溫潤的玉,映著山里的日升月落。
外面的信息像風(fēng),一陣一陣地刮過去,刮倒了田埂上的草,刮走了檐角的蛛網(wǎng),什么也沒留下。可少年筆下的霧、青苔、母親的干菜,是扎了根的——根須順著紙頁往下長,鉆進(jìn)了這片土地的縫隙里,帶著這方水土獨(dú)有的氣息:有泥土的腥甜,有飯菜的鮮香,有泉水的涼,沉靜,又充滿韌勁,像山坳里常年不枯的溪流。
小城還是那個小城,山也還是那些山。只是雜貨店新裝了一塊閃亮的LED招牌,紅紅綠綠地滾動著字樣,在仿古南街的燈籠下顯得有些熱鬧,像給老棉襖鑲了塊亮片;快遞驛站的包裹越來越多,堆在門口,像一塊塊來自遠(yuǎn)方的、沉默的積木,上面印著的城市名,是少年在書里見過的地方。直播間的聲音偶爾會飄過來,卻擾不了書店里的靜。
少年依舊來,只是不再獨(dú)自一人。起初是隔壁班的女孩,曾在書店門口瞥見少年書中夾著的楓葉,好奇地探頭問“這是山里的秋天嗎”,后來便常跟著來;再后來,又多了個戴眼鏡的男孩,他是農(nóng)家書屋的常客,總抱著一本紅色讀物,坐在少年旁邊,偶爾會指著某頁紙,小聲說“這段英雄故事我在暑托班聽過”。他們不喧嘩,卻像達(dá)成了某種堅(jiān)固的同盟,共同守護(hù)著這片小小的、安靜的疆土——書架間的風(fēng)是靜的,書頁翻動的聲是輕的,連陽光落在紙上的影子,都不敢晃得太厲害。
夜深時,站在高處望這小城。燈火稀疏,星星點(diǎn)點(diǎn)地散落在墨色的山影里,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鉆。河畔亭子的景觀燈亮著,街邊的路燈排成一串,比起都市的燈海,這光是微弱的,甚至是寂寞的。可你看得久了,會發(fā)現(xiàn)那每一盞光的下面,或許都有一個被書頁照亮的臉龐:店主還在柜臺后翻書,少年的筆記本攤在桌上,女孩正對著某行字輕輕笑,男孩的紅色讀物壓著一片新摘的梧桐葉。那些被文字點(diǎn)燃的夢,像燈芯上的火苗,小小的,卻執(zhí)拗地亮著。
這山坳里的小城,對抗時間洪流的方式,不是筑起更高的堤壩,而是像那石縫間的蒲公英——風(fēng)刮來時,它不躲,雨打來時,它不折,默默地、執(zhí)拗地綠著,等風(fēng)一停,就把種子撒向天空。那家舊書店,那倚墻讀書的少年,那寫滿生活瑣碎的筆記本,還有遍布城鄉(xiāng)的農(nóng)家書屋,都是這蒲公英。它們不喧嘩,自有聲:是書頁翻動的“沙沙”聲,是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是少年們小聲討論的“沙沙”聲。那聲音很輕,輕得像山風(fēng)拂過草葉;但那力量又很深,深得像這四周沉默的大山,站在那里,就自有分量。
星光灑在青石板的路上,把人影拉得很長;也灑在少年歸家的背影上,帆布包上的遠(yuǎn)山剪影,像被星光澆了水,要長出枝丫來。前路還長,山外面的世界還很大,可這山坳里的星光,已為他,也為這片土地,照亮了第一步——是書頁鋪成的路,是文字點(diǎn)亮的燈,是從心里長出來的,帶著山野氣息的希望。
作者簡介
冰溪洋(系筆名),原名楊錫冰,男,河南信陽商城人,娛評人、知名散文創(chuàng)作者、資深博主,河南省微電影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網(wǎng)藍(lán)V詩人。其大量作品覆蓋中國作家網(wǎng)、央視網(wǎng)、人民網(wǎng)、鳳凰網(wǎng)、中國知網(wǎng)、大河網(wǎng)、頂端新聞、大象新聞、今日頭條、百度新聞、網(wǎng)易新聞、搜狐新聞、簡書等眾多主流網(wǎng)絡(luò)平臺。曾榮獲責(zé)任中國——人民網(wǎng)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會責(zé)任博客,人民網(wǎng)2014年度十大微博網(wǎng)友;央視網(wǎng)2011年度最具影響力精英博主獎、2012年度十大人氣草根博主獎、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報(bào)社頂端新聞2024年度頂端文學(xué)十佳散文創(chuàng)作者、2024頂端人氣創(chuàng)作者TOP100;入圍“博客十年——影響中國百名博客評選”200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