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163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張純如:用生命揭露歷史真相的英雄
02、特殊的家庭背景,令她的代入感更強
03、為何說她罹患的不是抑郁癥?
04、如何避免張純如式的悲劇重演?
01、張純如:用生命揭露歷史真相的英雄
21年前,2004年11月9日,一位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銘記的英雄,黯然隕落——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在車內開槍自殺,年僅36歲。
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讓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1997年,張純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本書像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世界激起了千層浪,因為在此之前,絕大多數西方人對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
為了完成這本書,張純如花了整整3年,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搜集證據,還親自走訪了許多幸存者及其家屬。
她幾乎每天看著血腥殘酷、觸目驚心的暴行記錄;
經常聽著幸存者講述令人毛骨悚然的回憶;
她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常常憤怒得發抖,夜不能寐。但她始終沒有放棄。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威賽爾曾說過,“忘記大屠殺,意味著二次屠殺”。
張純如正是用她手中的筆,來阻止這段歷史被遺忘。
書籍出版的那一天,張純如終于為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同胞發出了聲音!
![]()
張純如,圖片來源于網絡
她讓全世界看到了這段可怕的歷史,讓厚顏無恥的日本政府在鐵證面前,無地自容!
歷史不容遺忘,國恥永刻心中,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永遠記得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犯下的罪行!
可是,還原歷史的過程嚴重損害了張純如的心身健康。
據報道,她被診斷為所謂的抑郁癥,最后帶著痛苦和悲涼,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張純如是用生命揭露歷史真相的英雄!
再過兩天,就是張純如逝世21周年紀念日。身為中國人,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她的勇氣和付出。
不過,張純如罹患的真的是抑郁癥嗎?不是!
從某個角度來說,她也是被侵華日軍的暴行害死的,她遭受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她真正罹患的是極其嚴重的PTSD!
02、特殊的家庭背景,令她的代入感更強
1968年,張純如在美國出生。她沒有親身經歷過南京大屠殺,可為什么她會如此堅定地要揭露這段歷史?
這與她的家庭有著深刻的聯系。
她的祖父張迺藩是民國時期的官員。網上有資料說,在南京淪陷前夕,張迺藩堅持在崗位上組織抗戰、安置難民,一度與家人失去聯系長達三個月。
她的外祖父母同樣飽受戰爭之苦,為了逃離炮火,只好背井離鄉,歷盡艱險,甚至險些失散。
后來,張純如一家人移居美國,但那段慘痛的歷史,始終是家族記憶中無法抹去的疤痕。
因此,雖然張純如在美國出生,但她從小就從父母口中,一遍遍地聽祖輩在戰爭中所承受的苦難,尤其是南京大屠殺的慘狀。
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熏陶,讓她對這段歷史格外敏感,更加無法容忍世界對它的遺忘!
為了揭示這段歷史,張純如放棄在美國優渥的生活,專程前往南京。
她翻閱了大量文章、圖片、影像資料,南京大屠殺那些恐怖的畫面直沖她的眼簾,深深地刻在她的腦子里、心里,一閉眼就會自動浮現,想逃都無處可逃。
![]()
張純如,圖片來源于網絡
她帶著相機,一個個地走訪幸存者,記錄下他們的面容與證言。
他們身上布滿傷疤,有的甚至終身殘疾。而且,能夠活下來的人已屬幸運,更多遇難者遭受的是砍頭、肢解、活埋、奸殺、凌辱……
每一次聽他們流著淚講述往事,張純如的內心就像經歷了一場凌遲,煎熬無比,可她又必須進行下去。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很多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資料和歷史故事,為了減少對大眾的心理沖擊,是經過了適當“凈化”的。
比如今年上映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因為要避免過多血腥暴力的畫面,不得不拍得相對克制而保守,強調了人性中堅強、偉大的積極品格。
可真實歷史中的侵華日軍,他們的殘忍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
整整3年時間里,張純如就是沉浸式地泡在這些黑暗且真實的歷史里;
她幾乎看不到人性的真善美,滿眼全是過去日軍的殘忍、暴戾,是令人匪夷所思、頭皮發麻的酷刑和折磨!
她完全無法接受,日軍為何會如此殘忍?人類怎么會如此殘忍?戰爭為什么會扭曲了人性?
更讓她憤慨的是,那些喪盡天良的戰犯至今仍被供奉在靖國神社里,被日本人當做英雄!
在寫作過程中,她常常痛苦得渾身發抖,長期失眠、做噩夢,體重下降,頭發也大把大把地脫落。
她的祖輩是戰爭的親歷者,張純如的代入感格外強烈,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場浩劫之中,直面生命的威脅。
雖然在現實中,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但那份恐懼、恥辱與憤怒,在她心里揮之不去。
特殊的家庭背景與深植于心的愛國情懷,支撐著張純如堅持完成了這本書。
但也正因如此,她的精神狀態嚴重受損!她根本沒法從那段駭人聽聞的歷史里走出來!
03、為何說她罹患的不是抑郁癥?
張純如離世后,她的母親張盈盈公開透露,張純如生前曾被診斷為抑郁癥,并一直在接受治療。
有消息指出,她在遵醫囑服用較大劑量的抗抑郁藥物后,出現了嚴重副作用,甚至產生幻覺和自殺傾向。
張純如長期生活在美國,她的所謂抑郁癥是美國精神科醫生給下的,這其實是誤診!
![]()
張純如,圖片來源于網絡
張純如真正罹患的是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并因此引發了重度抑郁發作。
很多人以為,只有親身經歷過嚴重災難的人,面臨過生命威脅,才會罹患PTSD,比如地震、車禍、戰爭、海嘯等等。
但其實,就算患者只是目睹或接觸到嚴重的創傷事件,只要對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就完全有可能罹患PTSD。
以下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發布的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關于PTSD的診斷標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瀏覽。
為了便于閱讀,我們已對原文較長的診斷標準進行了總結、概括。
1、經歷或反復接觸創傷事件
患者可能親身經歷、目睹,或反復接觸到威脅生命或身體完整的創傷性事件。
比如警察反復處理暴力案件,雖然未親身經歷、目睹,但也感到痛苦、憤怒。
2、反復回憶或夢見創傷情境
患者會不受控制地回想起或夢見創傷情景,感到極度恐懼、痛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與社交。
3、患者會極力避開任何可能引發創傷回憶的人、事、物或場景。
4、患者可能會對創傷細節的記憶模糊,持續對自我或外界產生負面、扭曲的看法,情緒長期處于低落、憤怒或愧疚中。
5、過度警覺,尤其在遇到與創傷相似的情境時,患者表現出異常緊張、易怒或失眠。
也就是說,張純如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南京大屠殺,但是她不斷深入地、反復地接觸相關的資料、圖像、幸存者,這幾乎跟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沒有區別!
這哪里是普通的抑郁?這是30萬冤魂的哀嚎,這是生生撕扯的心理創傷!是侵華日軍的南京大屠殺對她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
她難以控制地感到恐懼、低落、痛苦,并伴隨失眠、噩夢、脫發,事實上,這就是典型的PTSD癥狀!
張純如是在1995年開始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殺的,而PTSD早在1980年就被正式列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當時是第三版,也就是DSM-3)。
也就是說,那時早就有PTSD這個診斷了。
可是,張純如找的精神科醫生竟然誤診了,沒識別出她罹患的其實是PTSD,所謂的“抑郁癥”其實是PTSD繼發的重度抑郁發作。
所以,雖然張純如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但藥物只能暫時緩解癥狀,無法真正解決PTSD的病根,修復深層的心理創傷。
而且,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在開藥時,很可能忽略了亞裔人群的體質特點,用藥劑量偏重,導致她出現強烈不良反應。
在長期痛苦的折磨下,在錯誤地認為自己康復無望的絕望下,張純如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張純如的悲劇,反映出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的巨大局限性——即便她生活在美國,家境優渥,能接觸到全球頂尖的醫療資源,卻依然未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療。
![]()
國內外精神心理領域的“鄙視鏈”
不久前,美國斯坦福大學杰出的精神病學專家諾蘭·威廉姆斯在42歲時自殺離世。
美國頂尖的精神醫學專家卻解決不了自己的精神心理問題,這是對國內外現有精神醫學體系的巨大諷刺!
所以,如果孩子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及父母一定要意識到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的巨大局限性,不要把康復希望都寄托在主流精神科大夫身上。
患者和家屬要深刻理解、真正掌握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學會從根源上修復患者遭受的心理創傷,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加快康復。
04、如何避免張純如式的悲劇重演?
中華兒女歷來不忘國恥,張純如不是唯一一個勇敢地揭示歷史真相的人,也有可能不是唯一一個因為記錄歷史而遭受PTSD的人。
前不久電影《731》熱映,該電影的導演趙林山就面臨著同樣的風險。
《731》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歷史戰爭片,聚焦于侵華日軍731部隊在哈爾濱平房區實施細菌戰、進行反人類實驗的殘酷暴行。
這部電影在全球上映,讓更多人了解到這段被掩蓋的歷史。
趙林山在一次采訪中說:“做好這件事,光有才華不夠,還要有膽”,甚至坦言“有可能我是下一個張純如”。
![]()
趙林山在采訪中的發言,圖片來源于網絡
聽到這句話時,我心里感到一陣凄涼。
在拍攝之前,趙林山親赴哈爾濱實地考察,查閱了8000多頁檔案,翻看了從日本運回的大量戰地新聞與照片,深入挖掘歷史真相。
和張純如一樣,面對那些觸目驚心的真實記錄,他的內心承受了巨大的煎熬。
不排除,趙林山也因此罹患了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出現了恐懼、壓抑、失眠、噩夢等問題。
不過,和張純如所處的時代相比,趙林山的處境稍好一些——今天的中國已經真正強大起來,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遠超日本!
作為中國人,我們內心更有底氣,也更有安全感。這種民族自信,或許能讓他所受到的痛苦稍微減輕。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可能出現精神心理癥狀。
希望他和他的家人要加強覺察,并更加要意識到,這些癥狀都源于心理創傷;而心理創傷,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高效修復的。
只要心理創傷得到真正修復,不但PTSD可以痊愈,他甚至能在電影創作上走得更遠。希望趙林山不會成為下一個張純如!
不僅是張純如和趙林山,希望所有追尋真相的勇士們——無論是歷史研究者,還是紀實作家、記者——都務必善待自己的心靈,只不過,善良必須以強大起來為前提!尤其是面對曾經的侵華日軍和現在的日本右翼政府!
一旦覺察自己形成了心理創傷,一定要想辦法高效修復,別讓悲劇再次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